海口高新区倾力打造“工匠园区” 以“靶向引才”促“精准用才”,服务海南省园区企业

海南日报2019年05月13日10:17分类:园区

从30年前的“十万人才过海峡”,到如今的“百万人才进海南”,在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园区要大力发展产业,就需要有大量的优秀人才,有了人才,产业发展就有了智力支撑。

一直以来,我省各产业园区紧紧抓住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以党建引领人才工作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产业优势、平台优势,通过举办靶向招聘会、建立人才共享库等具体措施,努力搭建就业平台,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较好地实现了企业各取所需、人才各展其才。

作为全省唯一国家级高新产业园区,海口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一直高度重视人才和产业的关系,积极实践“产业+人才”模式,走出一条人才引领产业、产业汇聚人才的良性发展之路。

积极对接 精准匹配高效招聘

靶向招聘是海口国家高新区招揽人才的创新尝试。

“5月10日举行的海南省园区人才暨海口国家高新区2019首场靶向招聘会,主要针对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型工人,有靶向地进行招聘,应聘者大多是省内技工院校的学生,确保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应聘人才专业技术相匹配。” 海口国家高新区党政办副主任、人才中心主任谢慧亮说,通过产业园区、企业、学校携手,发挥本土人才力量,为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打造优良工匠。

“企业缺什么人才,我们就帮忙招什么样的人才。”海口国家高新区负责人介绍,此次针对不同的产业发展对人才类别有不同的需求,通过岗位需求和人才信息,精准匹配,帮助企业定向邀约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省技师学院、省机电工程学校、省经济技术学校、省卫校、海口市高级技工学校、海口市中医药学校等15所高校、技工、职业学校,搭建了校企融合对接的桥梁,为人才提供精准的用武之地,让人才干得好,为推动就业工作、校企合作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了解,此前,海口高新区通过靶向招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8年,海口高新区通过3场靶向招聘会,精准匹配岗位和人才信息,帮助企业招才引才。

“以往的招聘会虽然会有很多企业和应聘者参加,但经常因为企业用工需求和应聘者专业不符合导致招聘率很低。”海口国家高新区负责人说,“靶向招聘每一场都有一个主题,其中去年5月16日举办的首场招聘会主要招聘技术工人,在招聘会前,高新区根据园区企业生产线对技术工人的急需情况,联系省市技工、职业学校,结合岗位需求精准匹配应聘毕业生信息,使得招聘率达到82.5%。”

同时,此次靶向招聘会还依托省人力资源开发局职能优势,开展人才资源战略合作,在人才交流、招聘平台、职业技能政策落地、区域劳务、劳动力培训,大众创业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合作等方面积极探索。

构建机制 学校企业实现融合

在招才引才方面,海口高新区还通过构建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打造特色载体引才入园区创新创业就业,使园区人才在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 海口高新区负责人表示,要助力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我们不仅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聚集和储备优秀的高端人才,让海口国家高新区成为全岛的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高地。

为此,海口高新区依托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海口国家高新区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高新区南非创新合作中心及园区工程技术中心等特色载体,充分利用好中央支持的5000万元“高端人才引领型”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资金,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和专业领军人物入园创业。

同时,海口高新区紧抓技工院校这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将学校和企业融合起来,让人才的发展和价值创造潜力得到更大的挖掘。

推动合作 助力产业人才培育

产业园区是落实中央赋予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是各类创新创业人才的主要集聚地。

下一步,海口高新区将打造“工匠园区”,搭建园区、企业与技工院校的跨界合作平台,力图形成园区、企业、技校人才培养与输送的长效合作机制。通过牵线搭桥,促使一批园区企业和多所技工院校签订顶岗实习、定单培训、工学交替等合作协议,实现既促进技工院校毕业生稳定就业,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生产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紧缺,达到“双赢”效果。

同时,海口高新区还将积极探索产业人才培育新模式,并通过与科研单位、高校等合作的方式,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相关人才开展基础培训和能力充电,使其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能够保持与时俱进,从而较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省委人才发展局人才二处负责人黄钱介绍,下一步,全省还将结合各产业园区特点和发展定位,制定出台针对性强、简便管用的政策措施,为园区吸引集聚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各类人才各尽其用、各展其才的重要平台。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