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砥砺前行 为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贡献“北京力量”

北京日报2019年05月30日15:35分类:京津冀

2019年5月20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北京市统计局、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同发布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指数(以下简称“首科指数”)。首科指数是一套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较长时间序列的纵向对比与分析,全景式地描绘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及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贡献。首科指数自2012年起开始发布,被誉为首都科技创新发展的“全景图”“晴雨表”和“风向标”。

2019年首科指数研究结果表明,自2014年以来,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步入快车道,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贡献了“北京力量”。

■ 首科指数总指数跑出“加速度”

2014年以来,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绩斐然。从数据上看,2014-2017年,首科指数增长态势明显,总指数得分从2014年的100.95分增长到2017年的122.74分,年均增长7.26分,明显高于2010-2013年的年均增长4.50分。说明科技创新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力度不断加大,北京正阔步迈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从分项指数看,2014年以来,4个一级指标均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和创新绩效指数得分分别增长5.15%、15.46%、22.75%和29.65%。

其中,创新绩效得分增速在四个一级指标中排名第一,尤其是该指标在2014-2017年的增幅(29.65%)明显高于2010-2013年的增幅(18.43%)。这表明,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阶段,随着创新资源的稳步提升、创新环境的持续优化和创新服务水平的大幅提升,创新绩效实现了强劲增长。

从二级指标雷达图可以看出,科技成果、科技条件、人文环境、绿色发展等反映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的指标增长幅度明显,其中科技成果指标在15项二级指标中得分最高。同时,创新人才和研发经费等反映创新资源的指标则相对平稳。这表明,首都科技创新发展正以更加持续的投入,获取更加高效的产出,呈现出速稳质升的发展特征。

■ 创新动力加速释放,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全球化视野谋划和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塑造更多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北京样板”。

1.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2014-2017年,首科指数二级指标结构优化和经济产出分别增长11.65%和22.14%,表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出效率明显提高。“动能转换”提速换挡。2018年,新经济实现增加值10057.4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3.2%;中关村示范区总收入达58841.9亿元,是2014年的1.6倍,其中技术收入10629.4亿元,实现翻番,是2014年的2.2倍。“结构优化”成效凸显。2018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976.8亿元,比2014年增长4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46.8%;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金融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7%。“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18年,北京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4万元/人,居全国第一;人均GDP达14万元/人,较2014年增幅达40%。

2.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美好生活持续发力

2014-2017年,首科指数二级指标绿色发展增幅达22.09%,科技创新对绿色发展的贡献不断攀升。2014年以来,北京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达30%左右,绿色出行比例从69%提升至73%。累计推广纯电动汽车20.38万辆,是国内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发放最多、道路最长、行驶里程最远的城市。2018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较2014年分别降低了26.6%和29.4%。率先在全国搭建大规模的疾病研究公共基础平台及十大疾病临床数据和样本资源库;实施“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共制定136项诊疗技术规范或标准,其中55项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

3.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活力迸发

2014-2017年,首科指数二级指标创新环境、创新服务、创业孵化分别增长15.46%、22.75%、50.40%。在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北京营商环境得分从2014年的62.58分提高至2018年的73.59分,为支撑我国营商环境整体名次大幅跃升至全球第46位做出重要贡献。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北京、上海等国内22个城市开展营商环境试评价,北京排名全国第一。新创企业中科技型企业占比从2014年的29.8%增长至2018年的39.2%;成立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为原始创新和高端硬技术成果转化注入新动力。

4.辐射引领能力不断攀升,竞争力和话语权持续增强

2014-2017年,首科指数中二级指标辐射引领增幅达8.25%,辐射引领能力逐年增强。2018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957.8亿元,是2014年的1.6倍,其中有75.4%输出到外省市和出口;《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总部达53家,连续六年位居全球首位;在京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已达169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京设立外资公司及分支机构的达70%,服务业企业总部占比超过90%,一批全球知名企业在京设立研发中心。

5.“三城一区”全面提速,“四梁八柱”支撑作用彰显

2018年,“三城一区”主平台加快建设,“三城一区”所在区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比重超3成。突出“科学+城”功能,“三城一区”发展规划加快编制,特色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聚焦中关村科学城,打造科技创新出发地、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出台“海淀创新发展16条”“科技金融15条”,推动中国(北京)和中国(中关村)两个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推进碳基集成电路研究院、腾盛博药等重大项目落地。突破怀柔科学城,建设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展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5个首批开工的交叉研究平台主体结构全部封顶,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整建制入驻。搞活未来科学城,打造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高地。盘活存量资源,吸引陈清泉院士科创中心、小米智慧产业基地等入驻,支持央企与高校院所组建5个协同创新平台,引进形成多元主体创新格局,打开“院墙”搞科研初见成效。升级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成功举办2018年世界机器人大会,加快打造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耐威8寸MEMS传感器芯片、奔驰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32项技术或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 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决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贡献“北京力量”

北京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新成效。《中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8》研究结果显示,北京科技创新综合得分居全国首位。

1.基础研究投入大幅提升,创新投入达国际一流水平

2014年以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规模持续增加,占全国比重保持在9%左右;R&D经费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超过了纽约、柏林等国际知名创新城市。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投入逐年增加,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从12.6%稳步提升至15%左右,超过日本和韩国等部分发达国家水平。

2.创新产出规模全球领先,北京科技彰显中国实力

2014年以来,高质量科研论文量质齐升,每万人口的SCI/EI/CPCI-S论文产出数增幅达110.6%;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18自然指数-科研城市》通过追踪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所发表的科研论文,对全球500个城市科研产出排名结果显示,北京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领先于巴黎、伦敦、纽约和东京等国际创新城市。专利密度领跑全国,2018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1.2件,较2014年增长96.37%,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多。2014年以来,在京单位主持完成的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奖项累计达370余项,占全国总数的三成。2018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总额比重达28%,位列全国第一。

3.标志性重大原创成果不断涌现,支撑我国更多领域加速“领跑”

2014-2017年,首科指数中二级指标科技成果增幅达55.12%。一批重量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首次发现三重简并费米子,首次在超导块体中发现马约拉纳任意子,首次获得离子水合物的原子级分辨图像,首次报道人源剪接体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取得突破。研制出首个商用的“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国际首个纳米药物输送机器人,以及国内首个80纳米自旋转移矩-磁随机存储器芯片。2014年以来,历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北京主导和参与的有31项,占全国的62%。

4.一批“大国重器”加快推进,提升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子午工程、凤凰工程等累计1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京投入运行或正在建设,分子科学等3个国家研究中心、动力电池等2个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量子信息等2个前沿科学中心、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先进计算产业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截至2018年底,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超过300家,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拥有“双一流”建设院校数量位居全国首位;首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落户北京。

5.人才发展机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高地加快形成

2014-2017年,首科指数中二级指标创新人才增幅达10.20%。2014年以来,北京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每万名从业人员中高端人才数增幅达34.0%。2018年,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达172人次,是2014年的2.8倍,占全国比重达35.7%。深化职称制度改革,逐步在条件成熟的科研机构、新型研发机构等下放职称评审权。出台《新时代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实施20条出入境政策和中关村国际人才20条新政,外国人才出入境便利程度进一步提升。

6.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加速发力,开放创新助推协同发展

2014年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纵深推进,北京输出到津冀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约78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29%。全力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共建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三地建立相互衔接的创新券政策,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和成果转移转化。北京企业累计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约7600多家。深入开展对口帮扶和区域合作,与全国20余个省市建立科技合作关系,通过资源共享和技术输出辐射带动全国创新发展。国际科技合作交流与互动持续深化,举办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等品牌活动;创办北京国际学术交流季,围绕量子科学、石墨烯、脑科学等基础前沿领域,开展系列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

7.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打造良好创新生态

2014年以来,首科指数二级指标政策环境得分增幅达12.91%,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发布实施新型研发机构支持政策,在运行管理机制、财政资金支持与使用、评价与审计、知识产权和固定资产管理等五个方面实现新突破。印发《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提出增设人物奖项、调整奖励等级、实行提名制等重大改革举措。落细落实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28条”新政,切实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截至2018年底,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共推动北京地区916个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价值277亿元、4.39万余台(套)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促进各类主体协同创新。2018年,北京在改善地方科研基础条件、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等7方面工作获得国务院表彰;探索形成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等4项支持创新的改革举措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 (来源:北京日报 文内图省略)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