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揽子“提升计划”全面推动养老服务深化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0日15:38分类:大健康

新华财经6月10日电(记者吴振东)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上海市深化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19-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22年,上海要实现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方便可及,机构养老服务更加专业,家庭照料能力明显提升,与上海国际大都市生活品质相适应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说,全市民政部门将按照方案提出的6个提升计划和26项主要任务,全面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确保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让老年人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养老设施主要指标数量“倍增”

上海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截至2018年底,全市户籍老年人口达503.28万,占户籍总人口34.4%;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81.67万,占户籍老年人口16.2%。

2018年底,上海市建成712家养老机构、14.4万张床位;已建成180家集日托、全托、助餐、辅具推广、医养结合、养老顾问等功能于一体的“枢纽型”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今年底将实现全市215个街镇全覆盖。

在持续增加供给的同时,上海着力提升家庭自主照料能力。其中,“适老性改造”项目每年帮助1000户困难老年人家庭改善居室环境;“老伙伴计划”由4万名低龄老年人每年为20万名高龄独居老年人提供日常关爱服务;“老吾老计划”为家庭护老者提供技能培训;建设农村宅基“睦邻点”,由邻近居住的农村老年人结伴互助养老等。

“大城市养老资源配置的基本逻辑,应当是资源和配套围绕老年人转,让城市老年人够得着、用得上,重点是在街镇打造综合为老服务体。总体来看,上海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正朝着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目标迈进。”朱勤皓说。

朱勤皓指出,根据方案提出的“养老服务设施提升计划”,上海将实现养老设施主要指标数量“倍增”。到2022年,上海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分中心)要在街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翻番”,不少于4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总量实现“翻番”,达到1600家。同时,结构更加优化,到2022年,养老机构床位数在确保不低于全市户籍老年人口3%,即17.5万张的基础上,护理型床位数要达到总床位的60%。

红、黑名单促进养老服务质量提升

哪些养老机构比较“靠谱”?针对养老服务行业质量提升,方案提出“养老服务行业质量提升计划”,主要包括4项任务,即建立养老服务行业综合监管制度,健全养老服务质量综合评价机制,推进养老服务规范化建设,强化养老服务领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其中,养老服务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和养老服务质量日常动态监测评价。前者是阶段性结论,后者是日常动态判断,形成综合评价结果后及时披露,且与奖补政策相挂钩,以帮助服务需求方掌握服务优劣信息。

朱勤皓表示,2018年,上海已出台养老机构失信信息归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为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打下基础。接下来的重点是要构建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即建立“红名单”和“黑名单”制度,要将信用信息作为各项支持政策的重要衡量因素,特别是对“黑名单”中的失信主体,要加大惩戒,用信用约束行为。

多元化支付体系增强养老消费力

支付能力是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根本杠杆。方案还提出“养老服务支付能力提升计划”,主要包括继续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积极发展养老普惠金融等三项任务。

计划要求,在完善基本社会保险制度,发挥好长期护理保险对增强老年人照护支付能力作用的基础上,要深化老年综合津贴这一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对困难人群兜底保障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并推动商业银行、商业保险机构等发展养老普惠金融,提升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增强养老消费能力。同时,计划强调,要对涉及养老服务领域非法集资、消费侵权行为等加强整治,切实保障老年人消费权益。

“针对养老产业周期长、回报率低的特点,我们加大对服务机构的补贴力度,通过针对不同对象、科学合理的支付比例搭配,为养老服务改革发展奠定基础。其中也要避免养老服务中的过度包装,出现一些‘中看不中用’的要素,增加社会和老年人的额外开支。”朱勤皓认为,研究支付能力,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补需方是未来方向,有助于让有需求者‘用脚投票’,鼓励优胜劣汰;补供方也是不能少的手段,但是要更加精准,不能简单地‘一刀切’。”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贾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