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项并举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2日14:39分类:京津冀

新华财经北京6月12日电(记者李犇)近年来,北京市发布多项措施支持创业,“发力点”包括融资、孵化器、创业导师等多个方面。相关人士表示,未来北京将加大政策支持、校园服务等方面的深化力度,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

北京累计建设400余家众创空间促创业就业

为促进就业与创新创业,北京市近年来出台多项措施予以扶持。据北京市人力社保局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全市已扶持3.2万人创业,并通过创业带动了9.2万人就业。

北京近年来完善了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对以前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进行了“升级”,贷款对象进一步扩大,涵盖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化解过剩产能分流职工、网络商户创业者等10类人员,更好地为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王明山介绍,为了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北京市建设了400余家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等双创服务机构,服务创业团队3万多家。

以“千名创业导师培育工程”为例,未来将用三年时间培育千名创业导师。目前,全市已组建了由企业家、创业教育工作者、投资人、咨询服务专家等组成的北京创业导师团队,聚集创业导师500余名。

“6年来,北京市累计培训城乡劳动者430余万人次。”王明山说,北京采取需求导向、岗位对接的校企合作培训方式,开展岗位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持续面向高校毕业生、转岗职工、农村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等群体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

着力扶持大学生创业

“2014年以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通过制定支持创业的政策,贯通政府和市场,营造创业氛围。”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处处长刘洪朗表示,特别是在支持大学生创业方面,北京出台多个新措施、新模式给予扶持。

据悉,北京通过打造“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板”服务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政策、资本、资源对接和培训提升等一体化、一条龙服务,“大学生创业板”入板企业已达到85家,总共融资2.7亿元,带动就业1000余人。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进一步扩大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发放范围,对78所高校的5611名学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561.1万元。“2018年暑期北京地区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已成功举办27场,提供就业岗位8500余个。人力社保部门还编辑出版《大学生创业政策问答》,为大学生创业进行辅导。

刘洪朗说:“如今的创业培训指导更加具有针对性,我们提供了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也越来越多,而且手续办理更加简便。全市各区还有其他相关部门也有针对性地开展了资金、场地的支持,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创业。”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人力社保部门就联合社会力量共同组织举办“东升杯”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共涉及了40多所高校,约9000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参赛。

“大学生创业企业蓬勃发展,有一些特别典型的例子。”刘洪朗说,“比如国科天讯,目前融资已经达到8000余万元,在光纤通信领域达到领跑地位;还有一个AR显示企业灵犀微光,目前融资3000余万元,在行业同样达到领先水平。”

多措并举深化创业服务

“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王明山说,“为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稳定就业的积极作用,我们将加大企业支持力度,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服务。”

王明山表示,下一步的工作举措主要包括:

一是支持企业发展稳定就业。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为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稳定就业的积极作用,北京将加大企业支持力度,指导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增强企业转型升级的发展动力,稳定职工队伍。

二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通过创新创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加大创业政策支持,提高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个人创业小额便捷贷款的贷款额度。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对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场地支持、指导服务和政策扶持,对创业孵化基地给予一定奖补,完善“大学生创业板”支持政策。

三是精准施策促进就业。深化进校园服务,加强供需匹配、校企对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完善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持续推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加大对农民转移就业的帮扶力度。开展精细化就业援助,帮扶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

四是优化服务助推就业。推行移动互联网服务方式,将就业创业服务窗口贴近劳动者,及时响应帮扶需求。充分利用信息共享、大数据分析实施就业管理、就业创业服务,减少办事环节,精减办事材料,使劳动者“不跑路、少跑路”。

针对大学生创业,刘洪朗也表示,下一步,北京将研究制定更加积极的创业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将注重发挥全市各部门的政策集成效益,大力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创新发展,助力大学生创业成功。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