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企业“上云”激发实体经济新动能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4日15:25分类:数字经济

新华财经贵阳6月14日电(记者王新明 向定杰)麻花针,长约1厘米,细如铅笔芯,身材“娇小”的它被广泛用于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国产大飞机等重大工程。

在贵州航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麻花针生产过去主要靠人工。如今,每一个工序都上了“云”,每一针的松紧度等数据也实时上线,“工匠标准”被固化到每根麻花针上。

“实施数字转型后,麻花针生产线工作人员减少了差不多一半,月产量则增加了一倍以上。”总经理王跃轩说。

尝到甜头的不只有航天电器。近年来,作为全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把大数据当作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抓手,不断推动数字“触角”向各行业、各领域延伸,先后启动实施了“千企改造”“万企融合”等专项行动,一批传统企业加快了信息化进程。

通过电脑,就能跟踪查看轮胎的点位、胎测、胎压等数据,实时了解轮胎的使用情况。扫一扫二维码,轮胎生产时间、数量、生产线号、胶号等所有信息都一目了然。

作为传统制造企业,贵州轮胎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通过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平台、轮胎芯片等项目的投入,全面提升了公司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数据显示,2018年,贵州轮胎产量34.56万吨,同比增长25.96%;完成工业产值81.2亿元,同比增长10.72%。

“过去提起大数据,一些企业觉得不如买几台设备,新建一条生产线那么直观,能很快带来回报,如今这种观念正在改变,因为慢慢尝到了甜头。”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产业融合处副处长韩朱旸介绍。

贵州在全国率先编制《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评估体系》,让企业心中有底。同时全省组织43场集中培训和23场方案对接会,让企业能够找到人来解决问题。

据统计,2018年,贵州有1822户企业运用大数据进行了改造升级,大数据对贵州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20%。下一步,贵州还将进一步推动实体经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倩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