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漕河泾开发区:高举科创大旗 优化服务环境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19日10:00分类:园区

新华财经上海6月19日电(记者高少华)漕河泾开发区是上海市唯一同时具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三重功能的开发区,也是目前国家级开发区中发展速度最快、单位面积投入和产出最高区域之一。依托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区位优势,漕河泾开发区不断加快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步伐,对上海创新转型发展起到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正进一步集聚创新主体、科技人才、科技资本,努力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知名众创空间集聚区、科技服务示范区、成果转化先行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城市更新标杆区。

——科创服务特色鲜明体系完备 “溢出效应”构筑创新共同体

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六大承载区中,上海市委市政府交给漕河泾开发区的任务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服务体系”。漕河泾开发区作为公司化运作的开发区,很早就把“服务”作为园区核心竞争力来着力打造,探索出以完善园区服务功能为主旨,紧紧围绕解决企业需求和员工需求,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要求,构建具有漕河泾特色的综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目前,漕河泾开发区科创服务平台已上线试运行,这个平台整合总公司17个服务系统,梳理子分公司125个自营上线服务业务流程。同时,该平台对接开发区各级服务单位及市场供应商,服务覆盖近3600家企业、20余万人,将在全国范围树立“互联网+科技园区”的运营模式标杆。

在创新创业服务方面,总公司下属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被亚洲孵化器协会评为“亚洲最佳企业孵化器”,拥有包括科技创业苗圃、大学生创业创新园、留学生创业园、孵化器、加速器在内的接力式孵化链和全方位创新创业孵化体系。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通过探索孵化服务新模式、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等方式,推动区域创新创业快速发展,开创独具特色的“漕河泾科创模式”。

现在,漕河泾开发区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23家,建成和引进国家级孵化器6家,市级孵化器6家,孵化培育企业917家,其中,开发区创业中心孵化基地培育企业440家。另外,开发区拥有漕河泾创营、独角兽众创空间等27家众创空间组成的双创服务体系。

金融领域,漕河泾开发区已累计集聚125家各类金融机构,包括天使投资、创业投资、银行、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9类金融机构,构建了较为完备的科技金融服务产业链,累计发起基金规模达到3300亿元。2018年开发区企业共获得股权融资40.25亿元。开发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授信3.3亿元,自2009年启动以来10年为417家(次)企业放贷17.5亿元。

知识产权领域,漕河泾开发区相继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双示范”效应。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上海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上海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三大中心”先后落户开发区并开展运营,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服务最集中、最完备的区域。开发区近年来聚焦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服务、贯标服务、成果转化等业务,构建专利联盟,引进并利用区内优质服务机构与园区重点产业精准对接,为企业持续创新“保驾护航”。2018年开发区企业累计申请专利35273件,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数为313.3件,比肩国外科技创新发达地区。

——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 推动软件产业积聚发展

漕河泾开发区前身是上海市微电子工业区,其立身之本为电子信息产业,至今这一产业仍是开发区的支柱产业,产值(二产+三产)占到开发区总产值的90%左右。漕河泾开发区软件产业基地集聚软件企业超过1000家,2018年全年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约510亿元。近年来漕河泾开发区利用软件产业轻资产、高附加值的特点,构建科技创新生态圈,推动软件产业与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进而提高园区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和总体竞争力。

一是重视知识产权,保障软件企业的“安全感”。漕河泾开发区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围绕专利政策咨询受理、专利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专利信息检索等内容提供全方位服务。总公司下属漕河泾创业中心,定期举办包括“成果推介会”、“IP经理人沙龙”、企业维权要点、“国家、市区知识产权政策宣讲”等热点主题培训。

二是构建公共技术平台,引导软件企业驶入“快车道”。积极搭建产业创新平台,推动各类创新载体创新资源共享和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持福赛特机器人、澜起科技等成立机器人创新联盟、大数据技术及应用推广联盟、人工智能生态联盟、芯片产业联盟,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平台环境。加强与市级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牵翼网)的衔接,推动重大科研设施和仪器、科研数据信息等开放共享,带动创新创业企业发展。

2018年漕河泾创业中心通过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验收,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标准体系,纵向积极对接各类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横向高效整合服务资源,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

三是对接国家战略,助力软件企业登上“制高点”。近年来商汤科技、依图、云知声等全球知名人工智能企业纷纷落户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积极发挥企业资源优势,促进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与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挖掘潜在客户需求,打通人工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建立面向长三角的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和生态圈。在上海市发布的首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产品名录中,漕河泾开发区软件产业的11家企业14个项目入选,全市占比近1/4。园区目前正加强研究规划,为新一代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发展谋篇布局。

——“走出去”轻重结合 品牌战略助力“二次创业”

漕河泾开发区实施“走出去”战略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04年,经国务院批准,漕河泾开发区在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扩地发展,建设8.3平方公里浦江高科技园。漕河泾的规划面积由原来的5.984平方公里“扩区”至14.28平方公里。之后10年,按照“统一品牌、跨区布局,多点联动、协同发展”的指导方针,漕河泾先后在上海松江新桥、奉贤南桥、康桥、外高桥等地以及浙江海宁、江苏盐城、贵州遵义设立分园区,形成“一区九园三分区”梯度发展格局。

第二阶段始于2014年。当年10月,漕河泾开发总公司与赵巷镇签订《漕河泾开发区赵巷园区意向合作框架协议》,并于2016年12月取得赵巷园区首块土地。之后5年,按照“深耕徐闵进青浦,轻重结合拓空间”方针,先后以重资产形式“走出去”至上海徐汇北杨(已进入公司筹建)、闵行颛桥(已签署合作协议),并取得赵巷二期土地,三期土地将于今年以定向挂牌方式出让。

其中,徐汇北杨项目是上海中心城区仅剩的唯一一块完整产业用地,项目定位为“上海徐汇-北杨人工智能小镇”,将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全域应用示范区、国际化智能化产城融合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闵行颛桥镇项目定位为“向阳工业互联网小镇”,预计项目建成后将容纳近20000名人才就业,带动周边区域众多中小企业产业升级转型;青浦赵巷项目地处大虹桥辐射区,将全力打造融多重功能为一体的新一代高端智慧产城社区。此外,浙江海宁项目经过十年发展已进入成熟期,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4家,不仅带动海宁产业结构调整,同时破解了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空间发展限制,也为沪浙两地合作积累了经验。

轻资产品牌输出方面,广西柳州、山西大同、颛桥光华路等3个品牌输出项目已实现落地。漕河泾开发区柳东新区双创园、漕河泾开发区大同国际双创园先后挂牌成立;总公司与闵行颛桥镇、光明村签订品牌运营服务协议,将轻资产运营漕河泾颛桥光华园;与慈溪高新区、余姚工业园区签署园区合作框架协议。

2019年漕河泾开发区将进一步深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合作、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进一步推动漕河泾优势资源与合作区域相关规划相结合,为区域产业功能、创新功能和营商环境的提升贡献力量,帮助开发区企业走向沿线开放市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企业三大“痛点”凸显 亟须探索破解之道

据漕河泾开发区发展总公司总经理詹锋介绍,漕河泾开发区在开展园区企业“贴身服务”过程中,发现当前企业普遍面临三大“难点痛点”,亟须尽快解决。

一是人才引进与安居乐业。

对园区内许多行业领先企业来说,在行业纵深、市场培育和融资渠道等方面均具备优势,困难主要集中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留用方面。举例而言,对于高层次人才,认定标准比较单一,缺乏本土高端人才认定体系。

在居住、落户方面,漕河泾开发区本身没有公租房,主要依靠区政府统筹排队,开发区能做的仅限于推荐企业,但是杯水车薪。中高层次人才对于医疗、教育等资源也非常看重。此外,部分民营企业人才流失率升高,中小型企业人员离职率普遍超30%,人员招聘困难。

对此,建议加强高层次人才的财政扶持力度,加快科学家、领军人才、企业家、投资家的引进,优化人才服务,完善人才配套设施。

二是股权融资与信贷融资。

目前民营企业存在股权融资市场急速降温和信贷融资需求快速上升现象。2018年漕河泾开发区企业股权融资共32起,为2017年全年的76.2%,融资总金额40.25亿元。除头部独角兽企业融资外,中小企业融资总金额仅为2017年的35%。而申请信贷的企业数量相比2017年增加20%,尤其是从事软件互联网、智能硬件、文创体育等新兴行业的民营企业,具有创业成本高、风险大、融资需求迫切等特征。另外,互联网教育和游戏行业政策风险较大,部分企业出现严重的资金困难,发展停滞,并大幅度裁员。

对此,建议进一步优化政策体系,充分发挥上海市担保基金等政府平台的支撑作用,完善专项创业资金支持,依托园区金融服务机构的市场化服务能力,落实科技企业贷款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技人员期权股权税收优惠等各类科技金融支持政策。

三是产业扶持与精准落地。

目前全市层面经信委、科委、发改委、商务委等都出台了一些产业支持政策,但总体来看,企业对政策的解读还存困惑,政府对于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较为笼统,实际扶持力度也有差异。

建议以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组织机构调整为契机,进一步梳理政策体系,优化政策归口管理,争取部分审批权限下放到开发区,提高政策实施效率。

建议增强政策导向性,比如龙头企业引进支持政策、关键技术应用支持政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优化支持政策、产业发展基础支持政策等,进一步完善政策层次。同时,瞄准产业链重点环节,比如智能硬件产业链的MEMS、芯片产业链的氮化镓、工业互联网产业链的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的研究开发,精准施策,增强在关键环节的创新和转化能力。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宋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