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新区深化改革, “创新之城”跑出加速度

南京日报2019年06月21日08:18分类:新区

2015年6月27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南京江北新区。获批以来,江北新区锁定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长三角地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和长江经济带对外开放合作重要平台即“三区一平台”战略定位,瞄准打造长江经济带创新支点的奋斗目标,坚持国际标准、高点定位,规划引领、创新驱动,重点打造以“芯片之城”“基因之城”和“新金融中心”即“两城一中心”为代表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在新区集聚,更多创新成果在新区转化。

在新区获批4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展示江北新区在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完善功能配套方面取得的成绩,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全力打造江北新主城”栏目,展示新区开发建设4年来的丰硕成果。

创新,是地方发展活力之源。“自主创新先导区”这一国家赋予的首要战略定位,让创新成为江北新区最显著的“气质”。在全力打造江北新主城的进程之中,“创新之城”建设也毫无争议地排在了首位。

4年来,江北新区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增强内生动力,加强对外合作,拓展发展空间,从实施“大部制”管理体制到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从营造最优创新生态到提升区域创新浓度,新区的“创新之城”建设跑出了加速度。

——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

《韩非子·五蠹》有云: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对于江北新区而言,优化管理架构,创新体制机制是激发释放发展活力的保证。2017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南京高新区和化工园区整建制并入江北新区,浦口区、六合区7个街道划由江北新区管理。

根据管理职能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新区按照“大部制”原则开展了内设机构设置和干部队伍整合,设置了15个职能机构和5个产业平台。短短20天,新区完成了与两园区人员的初步整合和相对集中办公。同时,新区部门内以“工作办”为单位进行专业化分工,在破解传统行政管理体制束缚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大部制实施两年带来的高效率有目共睹。今年4月,新区启动街道体制机制改革,对街道内设机构和所属事业单位职能进行整合,实行‘6+1+3’架构,即设置6个街道机关内设机构、1个街道综合执法大队、3个事业单位性质的办事中心。”江北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体制机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整合机构、统筹工作,打造街道、社区、居民、物业“四位一体”的街巷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全力服务“江北新主城”建设。

在构建高效运作管理机制的同时,新区以精准放权为重点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017年8月,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审批局揭牌成立,原本分散在新区各单位的执法权和审批权得以集中,实行“一个部门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

体制机制的完善让新区的发展空间大幅度拓展,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据统计,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4年的1435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528亿元,一般预算收入从163亿元跃升为263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国家级新区第6位。

——协同创新,集聚各类高端要素

上月,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和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共同为新型研发机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南京转化研究院揭牌。该研究院由程和平院士、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所长肖瑞平领衔,将在“高端生物医学成像装置”和“重大疾病创新药物研发”两大方向上深入探索,打造由脑园与药园双园协同驱动产学研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承载转化医学的探索与实践;英国剑桥大学建校800年来唯一在境外以学校冠名的科创中心——剑桥大学南京科技创新中心,首期研发项目正式确定……

4年来,江北新区集聚海内外高端创新资源的消息时常抢占新闻头条。围绕“两城一中心”现代产业体系,新区立足国家级,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招才引智:国际上,与德国弗劳恩霍夫IPK研究所签约共建中德智能制造研究院,联合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组建“生命可持续研发中心”,与瑞典、芬兰合作,设立“中国—北欧创新合作示范园”;在国内,江北新区引进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南大、东大、南信大等院校合作,积极推进“江北新区高校创新集聚带”规划建设,通过校区、园区、社区、景区“四区联动”,推动要素集聚、空间集约,促进科研、生产、商务功能有机组合,使更多高校创新资源在新区集聚转化。

除了“请进来”,江北新区还积极“走出去”,先后在美国硅谷、美国波士顿、英国牛津等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地建设海外创新中心,形成引进海外创新资源的联动网络。本月,江北新区离岸孵化器在英国伦敦揭牌,将建立英国知名高校园所、创新平台、创业项目和国际资本的合作渠道。

——生态创新,科技企业活力迸发

国家级新区获批后出台的首个重磅政策,往往最引人关注,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区域最重视的发展要素。江北新区于2016年出台的创新创业十条政策,涵盖高端人才、研发机构、创业载体、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等多个对象,堪称国内最大力度的科技创新政策。此后,新区又陆续出台了人才共有产权房政策,面向创新型科技中小企业的“灵雀计划”……

随着科技型企业和新型研发机构的集聚,如何打通服务企业创新的“最后一公里”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8年,集各类科技服务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自主创新服务平台——江北新区自主创新服务中心应运而生。目前,中心设置政策服务、项目申报、科技金融、技术合同登记、知识产权5个窗口,并围绕企业共性需求开展各类科技活动以及各类知识产权服务等活动。

落户在新区的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则为企业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和快速维权开设了“国家级”通道。其中,快速审查面对南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入库企业,提供专利预审服务,通过预审的专利案件将直接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快速通道。

4年来,新区不断营造最优创新生态,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企业迅速成长。据统计,2018年,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2%;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数303家,数量居全市各板块之首,增幅达83%;专利申请总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连续3年增幅超过30%。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