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棚房”完成整改 清理工作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6月24日09:15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西宁6月24日电(经济分析师马玲 记者王金金)记者从青海省纪委监委、青海省农业农村厅获悉,青海省的1172个“大棚房”问题目前全部完成整治、整改,整改率达100%。此次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中,青海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约谈相关党员干部38人。政府部门如何以“大棚房”整治为契机,保护相关产业发展,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道难题。

--青海“大棚房”整治全面完成

2018年9月以来,青海省农业农村厅、青海省自然资源厅牵头负责,组织开展全省“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大棚房”问题是指一些地方的工商企业和个人借建农业大棚之名,占用耕地建设“私家庄园”、别墅、休闲度假设施、商品住宅等非农设施的违法违规行为。

据悉,工作人员在排查过程中把全面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采用卫星遥感数据、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与人员入棚入园排查相结合的排查方式,共排查了全省313个乡镇的2472个村76682个点,排查各类农业设施60931个、面积54085.16亩。

统计数据显示,青海省“大棚房”问题涉及占用耕地面积4883.19亩,其中98.68%的占用耕地属于在各类农业园区内占用耕地或直接在耕地上违法违规建设非农设施,特别是别墅、休闲度假设施等。目前,青海“大棚房”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整改。

--38名党员干部因“大棚房”问题被约谈

“大棚房”问题清查不准、瞒报漏报、整改缓慢……针对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对较为突出的地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开展约谈,对清查不准、瞒报漏报、整改缓慢较为突出的西宁市湟中县、城北区、城中区,海东市民和县,海西州格尔木市、黄南州尖扎县等地区的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直接开展约谈,对存在漏报和整改进度缓慢等问题一对一、点对点提醒。据统计,“大棚房”清理中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约谈相关党员干部38人,在没有一起问责的情况下,各地区各部门清理整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

此外,对清理整改的重点县(市、区)和乡镇开展“一竿子”插到底督导,层层传导压力,压实责任。各市州、县(市、区)、乡镇逐级 “签字背书”,督办重点问题,跟踪整改情况。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大棚房”问题产生时间久、年代远、隐蔽性强,要彻底整治、不留下“后遗症”,任务还很艰巨。当地将通过组织开展“回头看”、构建常态长效监管机制等措施、办法,巩固清理整治成果,防止“大棚房”问题回潮反弹。

--清理工作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可从四方面着手

政府部门如何以“大棚房”整治为契机,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同时,让已形成一定经济规模的相关产业得到保护和发展,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道难题。对此受访专家表示,清理整治工作要有序,需加强宣传引导,严格政策标准,注意方式方法,防止个别地方简单化,因地制宜才能既守得住红线、底线,又能展示执政的力度和温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部门要主动作为,采取针对性措施。清理整治“大棚房”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的必然要求,是坚决遏制违法占地、维护土地管理秩序、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专家强调,各级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的有关要求,扎实推进清理整治工作,确保全面整治到位。同时,要主动作为,了解清理整治进度和存在问题,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严格按标准按时限完成清理整治工作任务。

第二,加强宣传引导,明确耕地保护红线是底线。“大棚房”问题本质是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改变农业生产功能,直接触碰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底线,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要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众清晰意识到“大棚房”的出现不但扰乱了农村用地的管制以及土地开发市场,同时也会造成耕地红线的失控。对“大棚房”进行整治要加强宣传,做好政策宣讲和群众发动工作,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和工作合力。

第三,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实际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在个别地区,被作为脱贫致富重要举措的农家乐设施因违法违规建设在整治中被关停拆除,引发了民众困惑。当地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回应和解决民众的困惑,在执政上展示出更多智慧更有温度,是值得思考的。各地不妨以这次整治为契机,坚持“拆改结合”的思路,对有条件的“大棚房”探索改建垃圾屋,把农村建成治理有效的“美丽乡村”;要有始有终,做好“大棚房”拆除后的环境整治和土地恢复工作,真正做到“还地于农,农地姓农”。

第四,保护好广大群众的合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专家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举一反三,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从源头上杜绝“大棚房”问题的发生。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及时提醒,既可以有效降低投资者的损失,也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后期整治的成本。引导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始终要紧绷法律这根弦,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