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绿色发展高效转型新能源利用放异彩

北京日报2019年06月26日15:51分类:京津冀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本市未来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对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引领能源转型、推动城市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到2020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8%以上;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承诺提出,到2022年,全市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0%以上。

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资源禀赋有限,但通过政策推进、资金支持、示范带动等一系列措施,已实现了由试点示范向规模化应用的重要转变。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要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当前,本市处于全面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的关键时期,对本市新能源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本市将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度挖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中蕴含的潜力,将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城市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新动力,把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品质提升的新机遇,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努力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太阳能和风能等为辅的优质能源体系,推进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转型。

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开发利用规模明显提升

■试点示范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利用迈上新台阶

“十三五”以来,本市始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思路和理念,积极推进本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据初步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9%左右。

太阳能应用效果显著

本市重点推进与建筑相结合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太阳能热水系统项目。2018年,全市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为44.8万千瓦,与“十二五”末16.5万千瓦装机容量相比,增加了1.7倍。市区两级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稳步推进阳光校园、阳光商业、阳光园区、阳光农业、阳光基础设施等五大“阳光工程”建设;户用光伏推广成效突出,安装规模超万户,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分布式工商业光伏总装机容量约12万千瓦,有效降低企业用电成本;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重点区域的分布式光伏应用取得快速进展。

北京延庆31兆瓦光伏电站项目——本市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

项目位于延庆区张山营镇东北部的韩郝庄村,总装机容量为31兆瓦,于2016年4月29日正式并网发电,每年可向电网输送绿色电力5000万千瓦时。

北京首钢冷轧薄板有限公司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本市最大分布式光伏项目

项目位于顺义区李桥镇首钢冷轧厂,是目前本市最大单体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装机容量8.3兆瓦,2018年1月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820万千瓦时。

北京延庆八达岭太阳能光热发电实验电站项目——中国首座唯一自主知识产权光热电站

电站装机容量1兆瓦,年发电量约195万千瓦时,从系统设计、核心装备研制到设备全部采用国产化技术,电站系统成功投入运行意味着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熔盐塔式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再上新台阶。

房山区水峪村整村光伏项目——农民增收新路径

水峪村位于房山区青龙湖镇,全村共有255户居民安装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设备,每户装机容量4.77千瓦,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户均年发电量5700千瓦时左右,预计每户每年可获得4000元左右的补贴资金,有效降低了农民生活成本、开辟了增收渠道。

国家检察官学院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项目——本市最大阳光校园项目

项目装机容量为930千瓦,是目前在本市校园中已建成的装机容量最大的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约为10万千瓦时。

地热及热泵系统应用提速发展

“十三五”以来,本市积极引导热泵与城市热网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地热及热泵系统利用方式由单体小型项目逐步向区域复合型项目发展。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竣工地热及热泵项目超过1300个,总应用面积达到5554万平方米,可替代传统能源约71万吨标准煤。其中,浅层地温能供热面积5218万平方米(包括地源热泵供热面积5097万平方米,再生水源热泵供热面积121万平方米),深层地热能供热面积336万平方米。地热及热泵系统应用能有效推进清洁供热方式转型、缓解城市热网压力。

世园会地源热泵项目——高端应用示范项目

世园会内的中国馆、国际馆、温室区,世园酒店等建筑分别采用浅层地温能和深层地热能联合供热、制冷的方式,配合储能装置实现经济性,结合天然气锅炉调峰,为供热领域多能互补提供示范参考,总供能面积约32万平方米,已与世园会同步投入使用。

顺义赵全营镇花卉基地温室项目——农业地热利用典范

项目位于北京市顺义区赵全营镇北郎中村,2017年12月投入运行。该项目采用冷热双供土壤源热泵为花卉温室大棚保持适宜温度,总供热能力3.88兆瓦,供热面积1.6万平方米,是促进传统农业转型、推动农业设施清洁供暖的典范。

风电资源利用有序发展

本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有序推动风电项目开发建设,并积极研究企业、园区及农村地区分散式风电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截至2018年底,全市风力发电项目累计装机规模19万千瓦,年发电量3.48亿千瓦时,相当于12.5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其中,鹿鸣山官厅风电场一至三期装机规模18.6万千瓦,建于延庆区官厅水库周边,景色秀丽,已成为京西北一张亮丽的名片。

生物质能利用稳步推进

本市生物质能资源以生活垃圾和沼气资源为主。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建设生物质能发电厂9个,装机总规模累计28万千瓦,折合130万吨标准煤。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泥沼气发电站项目——化“腐朽”为能源

项目采用中温两级消化技术处理污泥,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装机容量4兆瓦。该项目污泥日处理能力6128吨,日产生沼气1.8万立方米,年发电量1.12亿千瓦时,在替代传统能源的同时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

■产业聚集带动高质量发展科技进步推进创新能力提升

本市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通过实体产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推动,薄膜发电技术、熔盐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微电网专用真空快速断路器技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达到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能源技术播种到京华大地,落地生根,促进本市新能源产业技术不断升级,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引领全国乃至世界的新能源技术发展与进步。

■区域规划落实见成效重点区域建设获阶段性进展

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到2020年达到8%以上的目标,本市立足“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依托“互联网+”加快可再生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和能源系统融合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绿色智能高效能源应用示范项目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打造“近零排放示范区”。重点推进浅层地温能、太阳能和常规供热系统互为融合的供能系统建设,地热“两能”供热、供冷热泵系统已投入运行,2019 年供热能力将达到240万平方米,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实现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超过40%的目标。

冬奥会赛区贯彻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2022年冬奥会北京、延庆赛区所设17座场馆将充分利用光伏屋顶与外调风电联合供电,全部使用绿色电力,赛事服务用车全面推广新能源汽车,将以高标准兑现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承诺。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国际可再生能源交往展示区。“十三五”以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加快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通过地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光热、污水源热泵、冰蓄冷等多能耦合措施,落实可再生能源利用指标。机场内 2座可再生能源站供能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设计总规模约10兆瓦。项目全部建成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机场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0%以上,将成为全国应用可再生能源比例最高的机场。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北京市新能源发展

为支持和推进本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本市制定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为全市新能源发展指导方向、布局谋篇、把控进度,并先后出台《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快热泵系统应用推动清洁供暖的实施意见》等政策,对具体项目予以资金支持。

■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发电量奖励

为推动本市分布式光伏发电产业发展,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于2015年8月发布了《北京市分布式光伏发电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对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并网发电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按照实际发电量给予每千瓦时0.3元(含税)的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期限5年。

该项政策有效促进了本市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发展,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补贴力度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政策发布后本市分布式光伏市场活跃程度大幅上升;二是审批手续简化、可操作性强,法人单位或自然人仅需申请列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奖励名单,电量审核、

资金拨付等相关后续工作无需再进行申报。

政策发布三年来,成效显著:一是装机数量及并网规模不断增长,2018年全年纳入奖励名单的新增项目数和装机容量,分别是2015年全年的245.9倍和27.8倍,纳入奖励名单的项目并网容量约16万千瓦,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家庭已超过1万户;二是投资拉动效益显著,截至2018年底,共使用市级财政资金5478万元,拉动分布式光伏项目投资额约10.4亿元;三是有效促进郊区居民增收,政策奖励使分布式光伏投资回收期缩短约五分之一,项目可于7-8年左右回收投资,其后每年发电收益均归居民个人所有。

■ 对热泵供暖项目给予投资补贴

热泵系统是一种绿色低碳、清洁高效的供暖方式,为大力推广热泵系统应用,创新供暖发展模式,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引领能源转型,推动能源系统高质量发展,2019年1月,市发展改革委联合本市七部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热泵系统应用 推动清洁供暖的实施意见》,重点加强建筑、燃煤替代等清洁供热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其中,对新建、改扩建热泵系统、余热热泵系统项目热源和一次管网投资,给予30%的资金支持;既有燃煤、燃油供暖锅炉实施热泵系统改造的项目,以整村实施的农村地区煤改浅层地源热泵项目,以社区统一实施的城镇地区煤改浅层地源热泵项目,按照工程建设投资的50%给予资金支持;对地热能供暖系统热源及一次管网投资给予50%的资金支持。

本项政策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首次提出将可再生能源应用纳入分区规划,市区两级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发展改革委在新建区域分区规划中提出可再生能源供暖总量和比重指标,作为新能源供热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二是首次明确重点区域开发利用目标,推动“重点功能区、三城一区、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热泵系统发展应用,突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规划”的理念;三是简化审批程序、优化发展环境,申请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热泵项目根据本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不申请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支持的热泵、地热项目,仅需区发展改革部门核准即可。

新能源创新提质助力北京未来发展

未来,北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的要求,统筹处理好可再生能源发展与城市减量发展、创新发展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未来的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城市能源系统的重要支撑。加快推动可再生能源与城市供热系统、城市电网、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筑、居民生活的融合,为缓解供热保障、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为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有效助力。

未来的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成为重点功能区的绿色名片。北京城市副中心、北京世园会、怀柔科学城、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等重点功能区的新能源利用方案将与规划部门衔接,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新能源高端示范、具有创新引领意义的项目。

未来的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三地联合发布的《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指引下,三地将强化能源绿色发展协同,充分发挥资源条件,推进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打造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在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天津滨海新区等新增用能区域,发挥京津冀三地能源协同发展优势,支持以地热能、风能、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开发。

未来的北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为城市能源转型提供新路径,为百姓生活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能源供给选择,为农村居民提供增收新途径,为环保人士提供更加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来源:北京日报)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