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天长推进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7月02日08:40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合肥7月2日电(记者吴慧珺)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开展道德信贷工程,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小事不办……近年来,安徽天长将推动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中之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影响和改变广大群众的观念,大力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寓教于乐推进移风易俗

今年清明节,安徽省天长市秦栏镇新民村村民陆然(化名)带着全家老小在高邮湖边以特殊的方式祭拜刚过世的老父亲。不久前,陆然年过八旬的父亲寿终正寝,儿孙们遵照他倡导文明新风的遗愿,仅用四小时便办完了丧事,并将骨灰撒入高邮湖,一时间传为安徽厚养薄葬与文明殡葬的佳话。

天长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天长的大街小巷,从餐桌牙签到高速标牌、从文化墙到街头小品、从乡村沿线到城市道路、从小区楼道到公园广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无处不在,老百姓耳濡目染,文明新风日见落地生根。

寓教于乐成为天长启发群众养成文明乡风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天长加强专业文艺团体队伍以及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培养,培训基层文化骨干600多人,用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警醒群众。

目前,全市涌现庄户剧团243家,农村业余演出队285个,经常演出人员7000多人。天长市还建成15个镇(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76个村文化室、191个农家书屋和32个乡村少年宫,让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生根发芽。

在安徽省天长市大通镇街南村“移风易俗倡文明”廉政文艺演出现场,由农民自导自演的小品《收礼》赢得在场群众称赞。为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长创作了《收礼》《赡养风波》《赌鬼的自白》等多部小品,在各乡镇行政村巡演。

“这小品真是说出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声呐!真好!”街南村村民吴志明告诉记者,农村人情费用太高了,今天东家娶媳妇,明天西家嫁女儿,大家互相攀比,给的红包金额越来越大,是该遏制遏制了。

大通镇文化站站长王雪余告诉记者,小品以身边人说身边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警醒群众正视恶习陋习的危害,获得群众广泛认同,天长农村传统陋习正潜移默化地得到改善。

此外,天长还以村规民约引导村基层自治。天长向全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出移风易俗倡议,并在全市176个村(社区)建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一约四会”。这些措施,让昔日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奢侈浪费、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渐行渐远。身边榜样引领也很重要。为此,天长市在全国率先开展“道德信贷”,授信发放贷款2.3亿元。

——党员干部示范引领 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在推进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天长强化党员干部示范引领,实行综合治理,学校、企业等也积极参与移风易俗,以褒扬文明新风,提高文明素养,敦风化俗涵养乡风文明。

如今,“十个一”成了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标配。成立一个领导组、出台一个指导意见、制定一个党员干部问责规定、发放一份倡议书、每个村成立一个乡贤组织、制定一套红白喜事标准、选树一批典型、开展一次整治、订立一份承诺、编排一套节目,通过制度规定和宣传引导两手抓,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

与此同时,针对移风易俗,天长还制定了联席会议制度。天长制定《推动移风易俗树立乡风文明工作指导意见》,建立完善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告制度、纪律约束,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

记者注意到,该市文明办向全市人民发放了移风易俗倡议书,党员干部、人大代表纷纷发出倡议或者做出承诺,从自己做起,主动引导好子女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及时劝阻、制止各种陈规陋习和违法乱纪行为,树立起标杆和向导,带头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带头文明节俭办红白喜事。

自2012年起,天长市即要求副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有红喜事提前3-5天报备,在网站下载相关表格,经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报送纪委审批;丧事则需在5天之内报备。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完善和深入,现在喜事从简、十桌以内基本已经成为天长干部的共识,无一人踩红线越“雷池”,无一起信访举报。

为强化监督,该市通过了《关于开展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等规定,对党员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予以适当监督,并在天长街道净业社区开展领导干部监督进社区工作试点。

据介绍,天长市纪委还启动了乡镇一级党员干部的廉政建设,通过签承诺书、倡议书等形式进一步明确责任,实现“以党风带民风”的全覆盖。

此外,包括学校、企业等在内的天长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弘扬乡风文明。

位于冶山镇的安徽安邦集团给员工父母发“孝心工资”——每月在工资、奖金之余,结合工龄、职务、是否生日、是否月度优秀等因素为每位员工的父母寄出70至300元不等的孝心工资。每年企业的负责人还会有两次家人联谊和不定期的“家访”。

——天长做法带来启示

有来有往、礼尚往来是传统文化,但变味扭曲的攀比风、吃喝风,巧立名目的人情风、人情债,加重了百姓负担,败坏了乡风民风,相关主管部门须回应社会关切、有所作为。在如何有为上,天长的做法有三方面启示。

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是关键。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党和政府必须站在群众视角、道德高度,有为不滥为,指导不主导,帮办不包办,用力不粗暴,把治理转化为规范,把管理转化为服务。把人情自治作为根本手段,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用好村规民约“自治法”,建好红白理事会“纠察队”,打造人情自治“组合拳”。

疏堵结合、立破并举是核心。必须把正常的民俗风情、人情往来,与巧立名目、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区别开来,良俗予以保护、规范,恶俗予以反对、治理。在操作层面,要坚持立破并举、以立为主,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不能简单地一“堵”了之。要以健康文明的方式,满足群众心理,在婚丧喜庆激励约束机制、简办设施场所、健康文体活动上创新,在养老、婚庆、安葬、公共墓地、集中操办上寻求多方认可的突破。

合力攻坚、重点突破是出路。人情牵动方方面面,治理庸俗的人情风必须坚持城乡联动、部门联动、党群联动,综合运用教育、政策、文化、道德、制度的力量。既要高歌猛进、又要稳扎稳打,既要立竿见影、又要久久为功,既要全面推进、又要先易后难、分步实施。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