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京津冀蓝皮书发布 7000家中关村“分号”领跑协同创新

北京日报2019年07月05日15:52分类:京津冀

 “截至2018年5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7000多家。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领域,中关村推动了三地协同创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发布的《京津冀蓝皮书:京津冀发展报告(2019)》显示,协同发展五年多来,三地协同创新水平逐渐提升。2017年北京企业在津冀设立子公司4378家,是2007年的10倍。同时,三地联合专利授权量实现“井喷式”增长。

北京创新能力全国最强

创新是引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打造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北京四大功能定位之一。蓝皮书显示,在国内创新城市中,北京的科技创新能力具有显著优势。经专家计算,2008年至2017年,北京的城市创新能力排名连续10年位列全国各城市第一。在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方面,北京的总量和强度优势明显。2017年,北京R&D经费内部支出1579.65亿元,高于上海、深圳,位列全国第一。北京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的技术辐射中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流通研究院院长祝合良介绍,从区域角度来看,近年来京津冀地区R&D经费规模和强度都有明显增长。从R&D经费占GDP比重来看,2017年京津冀地区的研发强度为3.09%,明显高于江浙沪地区的2.81%和广东省的2.61%,其中,北京市人均R&D经费内部支出高达7276.15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联合创新“井喷式”增长

协同发展以来,京津冀三地核心资源的共享力度不断加大,融合发展程度不断提升,三地联合创新成果“井喷式”增长,北京始终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蓝皮书显示,2017年三地企业联合专利授权量为5691件,是2011年的11倍。从技术市场来看,2014年至2018年北京向津冀输出的技术合同成交额由83.2亿元增加至227.4亿元,年均增长为28.6%。同时,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所占比重也逐年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中关村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主阵地和先行者。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中关村在提升自身发展水平的同时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已成为京津冀科技创新方面的“领跑者”。截至2018年5月,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达7000多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介绍,近年来,中关村与天津宝坻、滨海新区及河北保定、正定、张家口、廊坊等地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接洽工作,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等相继设立。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等领域,中关村对三地协同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创新领域,中关村成为三地协同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关键平台,“一个主体连三地”的发展模式正逐渐成熟。

技术辐射程度仍需强化

京津冀创新驱动水平整体有所提升,区域间合作日益密切。从系统协同度来看,京津冀创新驱动协同度不断提升。2015年至2017年协同水平最高,这表明京津冀区域整体的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创新合作水平、创新产出水平、成果辐射水平、环境承载水平都有所提高。协同发展有效激励了企业的异地设厂行为。2017年,北京企业在津冀设立子公司4378家,比2016年增长11%,连续5年保持较快增长。

不过,京津冀整体的技术辐射功能尚未形成,流向京外的五成北京技术主要流向了长江经济带等地,对津冀的技术辐射度偏低。祝合良建议,三地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创新驱动保障体系,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同时,优化三地创新环境,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强化产业间协同创新共同体稳定运行。(记者 李如意)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