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析报告】警惕产能过剩行业民企“担保链”风险

中经社经济智库2019年07月05日16:16分类:智库报告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7月5日刊播《经济分析报告》第993期,摘要如下: 

近两三年,民企“担保链”风险事件频发,一些自身经营正常的民企由于为陷入债务危机的其他企业提供了担保而被迫破产,对地方财政、就业等造成严重不利影响。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近日在山东、江苏、广西等多地调研发现,化工、建材、纺织、机械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目前仍存在大量潜在“担保链”风险,值得高度警惕。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调研发现,“担保链”风险存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性融资担保供给不足,民营企业不得不“抱团取暖”。多家民企负责人反映,政府性融资担保平台少之又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企获得政府性融资担保的难度很大。虽然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于2018年7月成立,各级政府也陆续成立了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总体来看,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还存在业务聚焦不够、担保能力不强、银担合作不畅、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

另一方面,担保、保证等信息不透明,使“担保链”链条错综复杂,风险加大。调研发现,为解决自身发展中的融资难题,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向不同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租赁公司反复抵押、多头担保,而这些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实际上增大了“担保链”风险。

专家指出,各地可通过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发展金融科技、加大金融服务及产品创新力度,制定金融机构服务民企的长效评价机制,发展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加强“担保链”风险监测预警和区域协作等措施,统筹推进防控,化解民企“担保链”风险。(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余蕊、何丰伦、吕昂)

993

 

《经济分析报告》是新华社经济智库核心品牌,提供中央政策权威解读、宏观和行业经济分析、地方案例以及国际经验借鉴等。全年约80-100期,以文本形式寄送。

联系电话:010-63072047,010-88051687

电子邮箱:zhanlvezixun@xinhua.org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