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在京发布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2019年08月05日09:24分类:文化旅游

新华财经北京8月5日电(曲家霖)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日在京发布了《休闲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

绿皮书针对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上海、杭州、布宜诺斯艾利斯等地的休闲发展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不同研究视角、不同空间尺度透视和展望中国休闲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同时从政策、产业、区域、市场等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围绕文化休闲、旅游休闲、体育休闲、休闲农业、徒步运动、健康旅游、休闲城市、互联网发展与休闲行为、电影产业、户外无动力乐园、在线音乐等议题进行广泛探讨。总结并指出了中国休闲发展的趋势,中国休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中国休闲发展的建议。

中国旅游休闲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绿皮书总报告指出,2018至2019年,旅游休闲发展呈现四大特征。

其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旅游休闲品质不断提升。2019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针对景区、酒店、旅行社、线上旅游服务平台等行业主体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改善游客休闲体验,实现旅游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

其二,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持续深入,休闲的文化内涵逐渐增强。在旅游演艺市场发展之初,游客的休闲需求较易通过新颖技术的体验和感官方面的刺激得以满足,景区和企业对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尚未投入足够的关注。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旅游休闲市场的迅速发展,游客对于高质量休闲的需求被不断激发,如果不能深入挖掘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很难真正打动人心并有效传播当地文化。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引导市场供给形式多样、持续创新的旅游演艺产品和服务,为丰富游客生活、满足休闲需求、传播地方文化提供多元化渠道。

其三,全域旅游示范区进入验收阶段,旅游休闲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2019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进一步从制度层面规范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验收、认定和管理工作。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旨在充分发挥行业头部主体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把旅游发展实践中的工作方式、具体做法总结成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标准化经验,从而有利于凸显休闲服务的综合吸引力。

其四,乡村旅游和休闲度假成为热点。2018年《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等文件的出台,对于推进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一轮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评定工作完成,对于推动休闲度假空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健康行业成为热点,老年休闲面临难题

健康行业成为热点,老年休闲面临难题。伴随经济发展、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的迅速扩大,个人和家庭对于单一经济回报的追求正在逐渐让位于工作、生活、健康等其他因素的平衡考虑。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与落实,人们越来越充分地意识到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狭义的健康产业仅包括经济体系中向患者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服务部门的总和,大体相当于产业分类意义上的医疗卫生服务业;而广义的健康产业既包括狭义的健康产业内容,也包括对非患者人群提供保健产品和服务活动的经济领域。因此,健康产业在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程度的事业属性和公益属性。数据表明,2016年我国健康疗养旅游的经济规模已突破550亿元人民币

近年来,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峰值并转而下降,我国也进入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窗口期。达到退休年龄的老人退出劳动力市场,繁重的工作任务被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所替代,满足休闲需要的主客观条件更加成熟,因此老年人口规模和比重上升,将有助于提振养老休闲消费。2016年,老年人非医疗保健消费的经济规模达到了22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比重接近3%。以异地度假或长期生活为主要体验的旅居休闲、以“康复+疗养”为主要内容的医养休闲、以田园采摘和耕种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休闲构成了养老休闲的产业主体。从老年休闲的角度来看,目前还面临不少问题。首先,老年群体普遍具有较高的消费潜力,但信息甄别能力处于相对劣势,现实中有不少以养老休闲为噱头的消费陷阱。其次,部分养老休闲项目的开发和营运有泛房地产化倾向。最后,受限于不同群体利用公共资源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公共养老休闲活动与其他使用需求客观上存在一定矛盾。

民宿产业定位不清忽视特色

专题报告撰稿人廖永松指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亟待加强统筹规划。

休闲农业涉及三次产业,空间结构复杂,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要求进行统筹规划。休闲农业既是农业,也是休闲,在管理层次上涉及农业农村部门与文化和旅游部门的职能定位以及综合协调问题。把休闲农业定位为“农业”与把“休闲农业”定位为“休闲产业”,不仅是一个由哪个部门管理的问题,更是一个影响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比如当前社会关注的民宿产业,在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民宿与乡村酒店是严格区分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民宿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农户现有民房,增加农民特别是农村老人的就业机会,增强外界对农村生产、生活的了解,为农民与城市外来客搭建交流平台,因此,其在用地制度、房屋建筑、卫生、防火等方面的标准低于乡村酒店业。而当前我国的旅游民宿,是按照酒店标准管理定位的,其用地制度、建筑、道路、景观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大大高于以农民特别是小农户经营为主体的“民宿”。目前各个部门按各自的理解和权限制订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比如有些地方推出休闲农业基地星级认证,片面强调旅游接待的设施设备完善及服务标准化,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农业特色”“农民特色”,规划定位不清,未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

营地教育行业未来5至10年都将处于上升周期

专题报告撰稿人张丹、王一休等人指出,营地教育是一种有别于应试教育的创新性体验式教育形式,营员通过在营地的生活和体验式的活动,实现受教育的目的。近几年随着营地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营地教育产品的类别开始呈现细分化趋势,满足个性化需求,朝着精细化、主题化、专业化发展。中国营地教育仍处于发展初期,大部分教育营地都是5年内成立的,营地教育的数量相较国际水平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政策推动、经济消费升级、新一代家长教育偏好、教育人口基数、景区和旅游地产诉求上,营地教育均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目前,在消费升级、教育人口基数、政策推动、新一代家长的教育偏好、景区和旅游地产诉求方面,营地教育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其一,教育理念转变。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国际化的教育理念也逐渐影响着家长,家长对教育的认知也得到提升。择校与就业不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孩子的综合能力培养得到更多的重视。超过80%的受调查家长表示重视素质教育,新一代家长更加认可营地教育这种体验式学习方式。

其二,消费升级。目前中国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的支出较大,素质教育受重视的程度高。将近四成家庭的年均教育产品支出超过6000元,而月收入高于3万元的家庭有37%年均教育产品支出超过24000元。

其三,人口基数庞大。我国在校中小学生人口数约为1.87亿人,是美国的3倍、俄罗斯的7倍。目前,营地教育在国内一线及新一线城市的渗透率约为30%(许多发达国家渗透率达90%),考虑到渗透率在三、四线城市较低,取折中数据15%计算,营地教育未来5~10年的市场规模约为1000亿元。

其四,相关政策支持。营地教育行业目前处于景气上升周期,企业享受政策发展红利。行业扩容、边界限制少、企业可享受的发展红利多,在这一趋势下,预计未来5~10年都将保持这样一个上升态势。

其五,契合供给方景区、旅游地产诉求。营地教育往往与众多的户外拓展基地、旅游景区合作,作为旅游地产配套或者景区旅游配套内容而存在。众多景区拥有优质的自然条件但缺少丰富的旅游内容和元素,而这些自然资源开发商、政府注重打造多元的可持续性强的旅游产业,与营地教育等教育、旅游、健康行业形成了完美的契合。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谭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