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高新区:垒筑产业基石高质量建设特色田园乡村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15日11:24分类:园区

 新华财经北京8月15日电(分析师吴雪婷)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在江苏率先实践的有效抓手。2019年初,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入围第三批省级试点村庄。如何打造特色田园乡村的苏州范本,成为这一国家级高新区的重要课题。

苏州高新区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把特色田园乡村筑在产业基石上,优化乡村土地布局,发展规模农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乡村资源禀赋,找准产业定位,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依托特色产业支撑,力争在2020年将全区村庄全部建设成为生态优美、乡风文明、活力宜居的特色田园乡村。

做好土地文章 夯实现代农业基石

2017年6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探路之举,江苏确立了三批共136个省级特色田园试点村庄,着力挖掘乡土文化,重塑乡村风貌。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和支撑。充满活力的乡村经济,是乡村环境、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苏州高新区把农业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规模农业、生态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实现农业产业振兴,关键在于用好农村土地。

苏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区长吴新明说,“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村庄规划,不断优化乡村布局。”苏州高新区统筹规划土地布局,加大农业用地保护,创新土地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土地经营配置机制,为乡村开发建设和产业振兴开拓载体空间。

规划先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苏州市于2012年提出实施农业“四个百万亩”工程(百万亩优质粮油、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特种水产、百万亩生态林地),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规划应优先确保农业“四个百万亩”用地数量和质量。

苏州高新区加强政策规划,完善农业“四个百万亩”用地长效管理办法,严守农业产业阵地,在稳定上级下达的“四个百万亩”指标任务基础上,优化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加快优质稻米产业化、品牌化建设,集中建成一批规模连片、功能融合的粮油示范基地,优质水稻保有量稳定在5000亩;大力推进高效园艺设施建设,重点发展近郊蔬菜基地,新建一批蔬菜标准示范园,预计到2020年实现新增蔬菜基地面积200亩。

综合整治,加大农业用地保护。2018年3月,苏州高新区全面启动“三优三保”行动(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保护耕地、优化建设用地空间布局保障发展、优化镇村居住用地布局保障权益),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一是深入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大“三优三保”拆旧区的房屋拆迁和土地复垦力度,为开发建设提供空间载体。2018年,高新区完成拆旧复垦任务879亩。

二是严格城乡空间规划管控。高新区统筹布局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项目,在2018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预留36.9亩规划指标,专项用于乡村旅游、公共服务等农业农村发展用地。

三是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推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和管理工作落到实处。2018年,高新区强化日常保护措施,实现耕地保护6.3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2.27万亩。

苏州高新区坚持把“三优三保”行动作为促进耕地保护、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升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实施“三优三保”行动,苏州高新区预计产生农用地计划4847亩、土地规划空间指标3877亩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4605亩。

改革创新,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2017年,苏州高新区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改革。面对这一国家级试点任务,高新区“摸着石头过河”,创新建立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双地联动退出机制,不断完善退地农户土地权益长期保障制度,以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为落脚点,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改革试点已在全区4个乡镇的33个村(涉农社区)稳步展开,累计退出承包底面积23753亩,退出率达到71%,涉及农户12391户,落实社保资金近34亿元。

土地有偿退出后,高新区重构经营配置体系,优化土地空间布局,逐步向农业规模化集中经营迈进。目前高新区农业种植面积约2.1万亩,规划在建浒关、通安、东渚沿太湖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预计到2020年,全区现代农业园区建成面积超1.6万亩,新增面积5000亩。

立足资源禀赋 探寻特色产业定位

乡村有产业才有生命力。特色产业定位不突出、趋于同质化是许多地区产业振兴的共性问题,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应当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挖掘、找准产业优势,做好产业规划。

苏州高新区乡村主要分布在浒墅关镇、通安镇和沿太湖区域,依据自然区位特色,确立了“圩田聚落、山村聚落、水乡聚落”的发展格局。在这一发展定位上,高新区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三大特色鲜明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

临近城区的浒墅关镇,从耕地体量较小、较为分散的实际出发,重点发展高效农业和休闲农业,打造特色水产与稻田综合种养基地、有机蔬菜种植基地和农业休闲体验基地。目前,该镇以稻虾综合种养产业为主体的“浒墅关休闲渔业生态园”项目已运营投产,预计亩均收益8000-10000元。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的通安镇,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体验性农业,推出种植、采摘等农耕体验项目,形成一批特色乡村体验产品。该镇省级试点特色田园乡村——树山村,靠着种植云泉茶、杨梅、翠冠梨等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采摘体验旅游,2018年实现村集体收入838万元。

位于太湖边的镇湖街道,于2017年获批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主打“生态”牌。该街道以发展生态农业、建设苏绣小镇、开展全域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三大重点工作。目前,已成功建成马山现代农业园、贡山茶叶基地以及百果园、茶博园等一批生态农业基地,苏绣小镇于2017年获批江苏省首批“优秀特色小镇”,在生态和文化的双重支撑下,全域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苏州高新区已形成了水稻粮油、果树茶叶、生态景观林带依次分布的农业空间布局,依托城市人口资源,特色休闲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产业的发展为高新区的乡村振兴留住了地、留住了人、留住了技术,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产业重塑绘就特色田园乡村底色

2018年以来,苏州高新区按照“山村聚落、圩田聚落、水乡聚落”的发展方向,推动全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目前,通安镇树山村入选第一批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第三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浒墅关镇华盛社区花野圩、镇湖街道石帆村东石帆入选第二批市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

入选建设试点村庄,产业基础扎实、产业规划科学是关键。以省级试点村庄——树山村为例,该村20年的发展历程,是高新区产业振兴托起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树山村毗邻太湖,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由于山地多、耕地少,一度是苏南最穷苦的村落之一。上世纪90 年代末,当地政府积极探寻脱贫之道,在与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中得知,树山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翠冠梨,于是将部分水稻田改种梨树,这一决定成为树山村发展的转折点。

找准了发展优势,树山村梨树种植的产值远超水稻种植。2003年,全村1000 多亩水稻田全部改种为梨树。在此基础上,树山村大力发展茶果基地生产,村民们利用丘陵地貌和江南气候种植千余亩茶叶,并把祖传的些许杨梅树扩种为2000 多亩。如今,翠冠梨、云泉茶、杨梅成为大众熟知的“树山三宝”,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

为了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开拓农产品销路,树山村于2008年开始修建农村道路等村级基础设施,同时加大树山农产品品牌宣传,举办了梨花旅游文化节、温泉节等系列节会。2012年,树山村“农业+旅游”的发展思路初显,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看得见山、留得住水”的树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村民们的致富眼光也投向了农家乐、民宿等旅游服务。2018年,树山村吸引游客达100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超4万元。

“树山村选对了产业,才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作为土生土长的树山人,村党总支书记吴雪春见证了树山的成长变迁。依靠种植业起家,融合旅游业发展的树山村,如今已成为苏州高新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版图中最为亮眼的一颗明珠。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