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再造一个浦东新区”

解放日报2019年08月20日08:46分类:新区

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片区,不是简单的“增容”或“政策平移”,而是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变革,是深度融入并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它是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新态势新特点,为迎接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历史交汇期所作出的一项重要抉择。

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落地实施,临港新片区有望进一步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的巨大效应。按照目标,到2035年区域生产总值将超过1万亿元,相当于引领“再造一个目前的浦东新区”;到2035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中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第一,搭建全球要素资源聚集大平台。

要素资源涉及资本、技术、人员、信息、空间等开放。要以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核心,实现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要推动重点领域开放合作,降低汽车、飞机、船舶、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行业进入门槛,实现从先进制造业领域到国际运输,再到金融、科技、仲裁法律等高端服务业的开放。

同时,要进一步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一方面,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完善自贸试验区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缩减限制措施。例如,积极落实放宽金融机构外资持股比例,拓宽外资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依法设立各类金融机构,保障中外资金融机构依法平等经营。

第二,实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

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对标的是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选择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开放度要求高的重点领域,实施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

具体来看,可在全面实施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取消不必要的贸易监管、许可和程序要求,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以关键核心技术为突破口的前沿产业集群,更加精准地与高端要素聚集、高端产业功能培育、产业链及产业集群发展相结合,重点培育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先导产业,大力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海洋装备、智能汽车等支柱产业,积极拓展软件及信息服务、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同时,应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标,促进立法、司法、执法和各种法律服务质量与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开办企业的行政制度、立法与政策的透明度、非货币资产入股的评估、使用信息的易获取性、投诉机制畅通、纳税手续便利、税收优惠政策落地以及执行合同的司法职能、解决合同纠纷的公共法律服务,等等。

第三,通过制度型改革推进制度型开放。

《外商投资法》作为一部外资领域新的基础性法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生效实施。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承担着制度创新与制度开放的先行先试功能,有必要更好地推动《外商投资法》及配套法规在区域内落地,推动商品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例如,探索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深入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对境外抵离物理围网区域的货物,探索实施以安全监管为主、体现更高水平贸易便利化的监管模式,等等。

又如,支持区域内企业参照国际通行规则依法合规开展跨境金融活动,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为相关企业和非居民提供跨境发债、跨境投资并购、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等服务。

再如,实施特殊综保区的税制安排,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制度创新。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可降低税率来征收企业所得税。同时,研究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完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和管理办法,等等。

总之,越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越深度参与国际化专业分工,就越需要构筑高水平开放的高地;越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式推进对外开放,就越需要以规则、制度型的开放为基础,推进高水平开放;越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合作,就越有利于提升国内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越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设立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以全方位、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验田,既要充分发挥高水平开放的前沿窗口的功能,又要发挥引领全球化发展的作用。一句话,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何立胜 管仁勤)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建桥学院)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