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城市群发展的三个动力源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21日10:24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北京8月21日电(金鑫 吴菡婷)近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添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加快重大战略实施步伐,提升城市群功能。近年来,我国城市群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中小城市收缩、大城市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城市病日益严重等问题。专家认为,需从收缩型城市转型、大城市带头积极触发科技周期、智慧城市群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收缩城市转型助推城市群发展

今年4月,发展改革委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首次公开提及“收缩型城市”。文件指出,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转变惯性的增量规划思维,严控增量、盘活存量,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

一般而言,常住人口连续3年以上持续流失且缺乏回流的城市,均可被视为收缩型城市。苏宁金融研究院消费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付一夫认为,收缩型城市可分为四种:

一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资源的枯竭导致传统支柱型产业无法支撑城市经济发展,比如伊春市由于长期过量采伐,可采林木资源已近枯竭,经济发展受阻。二是产业变迁型城市。这类城市以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为主,如以重化工业为支柱的城市无法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不得不面临产业衰退和人口外流的双重危机。三是地理偏远型城市。一些城市既远离大城市群,本身又缺乏资源支撑,比如四川的巴中和广元,由于城市过于偏远,所以对人口吸引力较弱。四是被动虹吸型城市。由于大城市对周边城市存在虹吸效应,使周边城市人口不断向核心城市涌入,比如北京周边的高碑店,2008年的时候人口还有近60万人,到现在只剩下54万人左右,流出率达到10%。

面对发展困境,很多收缩型城市近年来不断探索转型升级,走出“收缩城市陷阱”。比如,黑龙江省鹤岗市进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从昔日“煤城”转型成如今的“石墨新城”;哈尔滨市通过打造丰富多样的冬日冰雪项目,发展本市的旅游业,迎来经济发展的“第二春”……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认为,强调收缩城市发展是国家城市化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城市需要更精致化的发展,中小城市不再盲目低效扩张,也可为聚合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认为,在实现收缩型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需加大人才扶持力度,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大力发展“互联网+先进制造业”。

此外,付一夫也针对收缩城市开出“药方”:通过精简城市规模、增强人口质量、寻求产业聚焦等手段来打造紧凑的空间环境;同时,充分依托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与人文品牌,塑造别具一格的特色小城。

——积极触发科技周期 摆脱房地产领域政策依赖

此次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华泰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超认为,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长动能逐渐切换、周期性行业需求下行的背景下,“地产+基建”的传统需求侧动能对经济的边际刺激效应也在下滑。未来要解决城市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的问题,主要需通过加强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展科技周期,使经济潜在增长率得到提升。

专家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周期已经初现雏形。但我国科技产业仍存在总体规模偏小、企业数量偏少等问题,还处于科技周期孕育期。因此,发展科技周期只能主要靠资源丰富、要素齐全的大城市,而不是小城市。当前城镇化思路更加注重高技能、高素质人口的有效流动,通过大城市对高技术、高学历的人才吸引,促进高技能劳动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还需继续加强培育科技基础设施,前瞻谋划,系统部署,以促进科技周期的触发。

南京大数据研究院院长刘鹏教授指出,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的信息技术设施已经逐步形成,这四个方面也是未来大城市开展科技周期的重点发展方向。物联网是在数据的采集层,云计算是在承载层,大数据是在挖掘层,人工智能是在学习层。大城市可以从四者的关系出发,建设属于自己的科技发展体系,也为其他城市起到示范作用。

在这方面,我国一些地方已经进行了先行探索。在建设成渝中心城市群的过程中,重庆市建成物联网、智能网等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和研发平台,设立科技要素交易中心,建立北斗导航产品质检中心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通过与城乡统筹规划、周围城市协调发展等策略,促进城际科技交流,扶持周围小城市的科技发展,共建高科技助推经济发展的城市群。

——解决“城市病”需加快智慧城市群建设

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发布《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我国已形成五大城市群和六大区域中心城市,在推动经济转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但这些城市群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城市规划建设盲目扩大等问题开始显现,导致周边城市难以协调发展,人口外流。

西宁市副市长吴志城说,解决“城市病”问题可以依托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通过建立智慧城市,让城市治理变得更加科学高效,进而推进城市群更高质量的协同发展。

青海省西宁市通过建立信息平台来助力智慧城市建设。智慧交通通过收集车流信息进行分析预判,让城市交通变得高效;智慧医疗通过构建医联体,将患者的信息及时共享,让百姓就医变得轻松。西宁还通过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系统整合平台,将采集的各类信息整合起来接入应急、经济、民生、城市管理四类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让每一条信息都发挥出作用。

在城市聚集的地区,形成协同发展的智慧城市群可以更有效地发挥推进经济发展的示范作用。比如京津冀地区在原有的城市群基础上,通过加快推进信息在城市基础建设中的应用、驱动以区块链为首的新金融模式的产生和发展、建设数据监管平台等方式,打造京津冀三地智慧城市群,加强城市群提振区域经济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天津市委会主委李文海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群方面,需要走集约紧凑化发展道路。明确各智慧城市定位,以大中型智慧城市发展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建设。

仲量联行中国区研究部总监姚耀认为,政府自上而下地对“超级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优势定位、职能划分对于增强城市群聚合能力至关重要。各城市在区域协同作用的影响下,分工协作,将对提高区域整体价值和生产力等发挥关键作用。

而针对下一步城市与周边农村协同发展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建议,县域智慧城市发展要以促进乡村振兴为重点。比如提高农业装备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加强农业遥感、物联网应用,发展智慧气象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等。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