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入法治框架 上海积极探索垃圾分类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23日09:15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上海8月23日电(记者杨有宗)《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7月1日起正式实施,沪上垃圾分类迈入“硬约束时代”。记者调研了解到,上海垃圾分类工作仍存在标准不清、收运系统不完善、处置能力不足等三大痛点,需发动市民群众广泛参与,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进一步引导、扶持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垃圾分类在上海纳入法治框架

上海推行生活垃圾分类20多年,分类标准有过多次变化,此次条例中明确为“四分法”,包括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四种。该分法最早确定于2011年,在2014年的上海政府规章中予以固化。立法过程中的调研也显示,多数上海市民当前认可这一分法。

此次立法延续“四分法”同时,也进一步厘清了各类名称,并以通俗语言列举出许多实例。比如,“湿垃圾”即易腐垃圾,是指食材废料、剩菜剩饭、过期食品、瓜皮果核、花卉绿植、中药药渣等易腐的生物质生活废弃物。

上海市绿化市容管理局局长邓建平介绍,截至5月底,上海全市举办宣传活动14000余场,发放宣传资料1500余万份。在加大政策宣传普及的同时,上海城管部门也依据相关条例加大执法力度,加速市民生活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垃圾分类第一周,上海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依法查处各类生活垃圾分类案件190起,其中对个人查处15起,其中既包括个别小区居民,也包括个人餐饮店经营者等相关责任人。在190起已依法查处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中,查处未设置分类容器案件数占比62.1%,未分类投放案件数占比35.8%,违规收运类案件数占比2.1%。

邓建平透露,今年5月,上海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到3213吨/日,较2017年增加15倍;湿垃圾分出量已达到6220吨/日,较2017年增长77%;干垃圾处置量控制在20679吨/日。2019年4、5月份,按照居住区“五有”要求,全市随机抽样检查2700个住宅小区,“宣传告知、设施配置”规范率达到62.5%,“五有”达标率达到25%。

截至目前,上海全市配置及涂装湿垃圾车908辆、干垃圾车3130辆、有害垃圾车35辆以及可回收物回收车29辆;全面完成41座中转站分类改造,市集运码头配置50只湿垃圾专用集装箱;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初具雏形,建成回收服务点4237个、中转站109个、集散场6个;生活垃圾处置利用能力稳步提升,干垃圾焚烧能力已达到1.93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利用能力已达到5050吨/日,包括集中处置1200吨/日,分散处置3850吨/日。目前,上海“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已有12座实现开工目标,其中湿垃圾项目6个、焚烧项目5个、残渣(应急)填埋场1个,剩余4座尚未开工。

——垃圾分类工作面临三大痛点

早在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就被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经过近20年的试点和推广,生活垃圾分类的概念已经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但实质推进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家庭源头分类、社区收集、 转运、资源回收、最终安全处置等多个环节。具体来看,目前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主要面临三大痛点。

一是前端分类标准不明确,多数居民“想分却分不好”。以上海为例,生活垃圾“四分类”标准近期引发热议,部分市民反映这一标准尚不能准确区分所有种类的垃圾,导致一些垃圾时常在两个甚至三个种类之间“摇摆”,容易搞不清、分错类。同时,在前端推进“不分类不收运”的过程中,小区撤桶、定时定点扔垃圾也容易导致居民的“不理解”。撤桶后,一些小区居民扔垃圾要走五六百米;一些上班族由于“朝十晚八”的工作时间,经常错过垃圾箱房的开放时间。

二是中端分类收运系统不成熟,混装混运导致“分了也白分”。分类收运系统主要涉及物业、环卫收运企业。垃圾从居民家中到末端处置点要经过垃圾箱房、垃圾运输车、垃圾中转站等多个环节,不少居民不配合前端垃圾分类是因为对于垃圾中末端处理没有信心,怕自己做无用功。

三是末端处置能力不足,部分垃圾分类后没有出路。据上海市嘉定区绿化市容局介绍,上海由于缺乏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纺织物的回收处置基础设施,这五类垃圾多是委托安徽、江西等地处理。当涉及到垃圾外运的问题时,出现绕开监管进行跨地区的违法倾倒和填埋现象。

——垃圾分类应全民参与,扶持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要解决垃圾分类工作所面临的痛点,在发动全民参与的同时,应扶持市场主体发挥作用。

第一,密切联系群众,打一场垃圾分类的“人民战争”。上海各街镇、社区等先行先试,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垃圾分类“五定”工作法、“桶长制”、跟车督查等制度设计和创新举措,通过党员带头、联盟发动等调动市民源头参与,将垃圾分类与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紧密结合,使生活垃圾分类在基层社区实现真正落地。

在发动更多人群参与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嘉定宝菊新家园小区成立“绿色联盟”,将辖区内13家房地产经纪企业联合起来,由企业各自的房管家对租客进行“软引导”,通过“合同条款”和“承诺书”完善线下租赁合同,增强租客、二手房新买家的垃圾分类意识和责任感。嘉定菊园新区还搭建了将物业与垃圾分类联系起来的“红色联盟”,明确了物业企业作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的工作重点。

在垃圾处理全链条的中段,重点要解决好混装混运的问题。为打消居民疑虑,普陀、徐汇等区专门配齐了专用的垃圾箱、车辆,并涂装明显的分类标识,严格规范收运作业,还建立了监督举报平台,一旦发现有混运现象,居民可以举报。崇明区重点探索“跟车督查”机制,以城桥镇为例,镇生活垃圾推进办每月随机跟随作业单位进行10次跟车督查,作业公司中层领导每月不定期跟随作业单位进行跟车督查;对于分类不清、垃圾混装的小区,镇垃圾推进办直接现场拍照、现场致电物业公司负责人,对物业公司起到了督促作用。

垃圾分类成果来之不易,需要全民共同参与监管。“市民群众可以通过12345市民热线,也可以通过‘垃圾去哪儿了’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及社区公开的投诉举报电话,反映混装混运和混合处置现象。”邓建平说。

在末端处置方面,嘉定区新建了湿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建筑垃圾中转分拣及资源再利用中心占地50亩,设计年处理建筑垃圾50万吨,其中80%可实现资源化再利用,为各类垃圾找到了合适的去处。外冈镇的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采用国际先进的垃圾焚烧处理技术,让湿垃圾处理无黑烟、无异味。

第二,进—步引导、扶持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垃圾分类相关责任部门负责人表示,这轮垃圾分类工作最大的体会是,民营企业受到了很大的鼓舞,目前政府正在寻求和民营企业加强合作。

相关人士建议,进一步引导、扶持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各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推出补贴机制,引入市场化主体参与可回收物的处理。上海市嘉定区绿化市容局局长李超介绍,金属、玻璃、塑料、纸张、纺织物等五大类可回收物,因价值较低,利润空间有限,目前在上海较高的环保标准下,回收企业很难生存。他表示,和日本等国家对比后发现,我们最大的问题不是没有能力分,而是没有能力处理。希望对再生资源回收形成政策支持,鼓励环保企业介入末端处置。

二是畅通资源化利用渠道,让“垃圾副产品”通向市场。湿垃圾做肥料、做沼气,建筑垃圾做成建材,绿化垃圾挤压成燃料棒或做成肥料等,在分类的基础上,让不同种类的垃圾“各显其才”,进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多地的实践。只有资源化利用所产生的“垃圾副产品”好用、好卖,才能给予前端分类源源不断的信心,推动整个工作闭环活力运转。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