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货与保险“携手”助棉农避险 需加大推广扶持力度

新华财经2019年08月26日10:47分类:农业

新华财经乌鲁木齐8月26日电(记者郝玉、尚升) 为应对价格频繁波动冲击棉花产业健康发展,近年来,新疆不断扩大棉花“保险+期货”试点范围,用金融工具为广大棉农规避市场风险。记者调查发现,“保险+期货”创新试点在有效防范风险,确保农民收益的同时,也暴露出政府财政介入占比偏低、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对此,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应通过争取国家财政补贴、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培训、丰富保险产品和期权避险产品等,稳步扩大试点范围。

在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郑州商品交易所为棉花“保险+期货”项目投入扶持资金87万元,涉及棉花种植面积共1.16万亩。项目结算后,人保财险北京分公司向当地33个棉农现场赔付了61.96万元理赔款,人均赔付约1.88万元。

郑州商品交易所介绍,“保险+期货”模式是棉农向保险公司购买棉花价格保险,来实现农业经营风险的承接、转移。实际操作中,当市场价格下跌时,由保险公司向棉农赔偿差额部分,确保其获得保底收益。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近年来,受国际贸易形势及国内供需影响,棉价波动成为当地百万棉农增收面临的最大风险。如今,棉花“保险+期货”试点在柯坪、库车、巴楚、莎车、叶城等产棉县展开,帮助当地农户规避了最担心的因产量、价格、灾情等导致减收的风险。

招金期货有限公司济南研究院经理赵鑫说,有了保险“撑腰”的棉农,面对市场价格频繁波动能够“处变不惊”,保险与期货的跨界合作已成为目前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有益补充。

自2016年首次启动棉花“保险+期货”试点以来,新疆对“保险+期货”模式进行持续探索和完善。今年,建信期货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的棉花价格险试点项目引入了中国建设银行新疆区分行,将现有的“保险+期货”升级为“保险+期货+银行”模式,对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服务三农进行了有益探索。农民参与“保险+期货”,收入得到保障,提升了在银行信用水平,进而解决购买农资的资金问题。

此外,浙商期货在库车县的“保险+期货”试点项目,不仅引入库车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农户提供信贷服务支持,还引进龙头企业阿克苏地区库车种羊场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统一收购探索拓展棉花销售渠道。这样一来,价格保险与棉花销售实现无缝对接,也将农业风险管理体系推向更深层次。

业内人士认为,尽管棉花“保险+期货”模式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要实现扩大试点还需翻越以下几道障碍:

一、财政介入试点的积极性还不高。当前试点主要还是依靠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手续费补贴为主,间接减免了大部分农户保费。今后,随着“保险+期货”试点项目在新疆逐步扩大,郑州商品交易所的试点项目补贴将无力为农民承担所有保费,参与试点的农户保费承担压力依然较大。

二、农业经营主体对“保险+期货”的接受和参与程度还有待提升。目前,试点项目主要是针对一定规模的家庭农场及合作社,难以惠及广大小散农户,这与当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实现了承保广覆盖的情况还不匹配。在项目过程中,凸显出农户文化程度低、思想保守、信息不畅等问题,农户对金融产品,尤其是期货、期权的理解程度非常低,缴纳保费的积极性仍然偏低。

三、目前开展棉花“保险+期货”项目保障的是“价格险”。但是,当出现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棉花产量大幅下降而价格攀升时,农民往往难以得到赔付,收入依然无法得到保障。

针对上述问题,业内人士建议,财政资金适度进入,探索适合国情的补贴模式。把“保险+期货”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并从国家层面进行财政补贴,才能扩大承保规模。

其次,要鼓励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对地方政府、农户等开展专题宣传与培训,进一步提升“保险+期货”的社会接受度。“保险+期货”作为一个避险工具,较产生理赔更重要的是风险管理意识的灌输,只有当农民理解了“保险+期货”的运作原理,真正具备了相关的风险管理意识,才能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棉花“保险+期货”试点。

此外,参与试点机构可尝试引入棉花“收入险”。通过保障农民的预期收入,也就是当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时候,赔付农民差额部分,兼顾农业生产中价格和产量两个要素。相较于“价格险”,“收入险”提供的保险保障更为全面,能更有效地满足农民多层次风险管理需求。

业内人士建议,随着“保险+期货”项目不断拓展,市场风险对冲需求将大幅增加,期货公司需要适时推出更多期货、期权品种,有效将价格风险通过期权交易转移和分散。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赵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