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以制度红利谋定“一区四高地”

苏州日报2019年08月28日11:06分类:园区

8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公布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情况。在119.97平方公里的江苏自贸区中,苏州片区以60.15平方公里的面积,占据“半壁江山”,再次吸引了各界关注。对于苏州这样一个走在改革开放前列的先行者,加入自贸区的“朋友圈”,意味着迎来了更高水平开放和更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新机遇。而作为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落户地,苏州工业园区这一改革开放的探路“尖兵”,也再次承担起国家战略使命赋予的新任务。

苏州片区今后干什么?怎么干?在各种期待的目光中,苏州工业园区亮出了一幅“蓝图”——着力在贸易便利化、产业创新发展、金融开放创新、跨境投资、知识产权保护、聚集国际化人才等方面开展具有特色化突破性的制度创新,打造“一区四高地”,即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打造全方位开放高地、国际化创新高地、高端化产业高地、现代化治理高地。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一个投资贸易便利、营商环境一流、创新活跃、高端产业集聚、金融服务完善的高标准高质量自由贸易园区,奏响了开放创新的时代强音。

四区优势叠加联动 

实体经济价值链将全面转型提升

继2015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区域,园区如今又被赋予国家战略使命——开展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同一块土地上,当国家级开发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遇见”自由贸易试验区,再次赢得新的发展“王牌”的园区,该如何形成“四区”优势的协调联动?

“对于园区来说,今后将自贸区形成的优势经验进一步推广放大,是我们工作的一大重点。”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事实上,在复制推广自贸区相关经验方面,园区早已迈开步伐。近年来,以率先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为契机,园区主动复制借鉴自贸区经验,累计组织实施了172项重点改革任务,28项改革经验在国家和省市不同层面复制推广,成为全国开发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苏州有17个开发区,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不光在其中名列前茅,在全国20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中也连续三年名列第一,这说明园区本身有足够雄厚的产业支撑。”苏州大学自由贸易区综合研究中心主任、苏大东吴商学院教授、苏大东吴智库专家王俊说。目前,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三大特色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2+3+1”特色产业体系在园区日趋完善。而中新合作的“先天优势”,也为园区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开放“基因”:截至去年底,园区外资企业达到5000多家,累计吸引92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156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242亿美元,2018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美元。

“底子”好,意味着在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中底气更足。今年1月初,国务院审议通过推出21条助推综合保税区优化升级的创新举措。1月下旬,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两个全国首单业务就在园区高端制造与国际贸易区顺利落地。短短7个月后,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五大中心”也在5.28平方公里的园区综保区实现全覆盖。推动制造业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转型,大力发展新产业、新制造、新模式,园区已经做出了多番尝试。

“自贸区在这个阶段落地园区,既能为园区提供其他地区的成熟经验,也为园区实体经济转型创新提供了一个关键机会。”在王俊看来,自贸区来得“刚刚好”。而自贸区特殊监管和保税政策,会将企业的功能从生产拓展到研发、检测、维修、售后服务,直至变成实体型的综合型总部,有利于引导企业进行价值链转型升级。“新加坡是全球公认的三大自由贸易港之一。未来,园区可以充分发挥中新合作优势,持续丰富学习借鉴内涵,拓展与新加坡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合作。”

金融创新聚焦跨境双向股权投资

“引进来走出去”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全球竞争

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江苏自贸区总体方案》对金融创新作出了重要部署。作为一个产业基础雄厚的开放型经济的高地,园区把以环金鸡湖10平方公里分布的近千家金融机构作为创新突破口,以“金色经济”点亮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之路。

就在江苏自贸区公布当天,位于园区的中国银行苏州分行就为苏州自贸区某客户办理了进口开证、单一窗口保函、出口交单、国际汇款、跨境人民币汇款、结售汇、贸易融资等业务,实现了苏州自贸片区多项业务首发。中国银行苏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银行已服务沪津闽粤等10多个自贸区,对于其金融业务在苏州自贸片区的发展,他们充满期待。

自贸区金融改革的一大关键是利率市场化及人民币的可兑换。从2013年在国内首个获批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以来,园区的金融业向着国际化、市场化方向奋力前行。以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为例,目前,苏州35家企业已与12家新加坡银行机构累计签订人民币跨境贷款合同46.05亿元、累计提款38.46亿元、办理股权投资基金对外直接投资备案24笔、金额62.8亿元,汇出资金3.63亿元。

在增强金融服务,特别是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园区人心里早就有本“清楚账”。自贸区落地带来的红利,无疑会让这本“账”的枝节更加清晰。在《江苏自贸区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园区聚焦跨境双向股权投资等领域,将在探索投融资汇兑便利化、探索上市公司外资股东直接参与上市公司配售增发业务等方向发力,促进跨境融资便利化。

自贸区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及金融市场链接国际市场的“试验田”。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园区企业“走出去”布局海外市场。“过去我们更多地在谈怎么引进来,但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将发展的目光投向海外。为这部分企业做好投融资服务,也是我们构建双向开放格局的重要一环。”长三角境外投资促进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走出去”有利于企业深度参与全球竞争,在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中抢占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制高点。

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下放

以规则开放吸引国际一流资源集聚

苏州工业园区建设25年来,依靠“亲”“清”型政商环境吸引了一大批企业和高端人才。而行政审批的“园区速度”,则是让园区人骄傲的一块“金字招牌”。进入“自贸区”时代,更高水平的开放和更高质量的发展会“倒逼”现有规则升级,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

过去,一个地方要吸引项目,一般依靠减免税费、土地租金或政策优惠、形成产业集聚等途径。业内人士认为,自贸区最大的不同,是通过规则的开放来吸引资源要素的集聚。企业处在初创或“求生存”阶段时,政府直接的政策优惠会是大利好。但对于一些形成规模、想要谋求更大发展的企业而言,直接的政策优惠吸引力并不强。“规则开放意味着某些领域、某些制度有更大的空间。不管对内还是对外,这都会释放相当大的能量。”王俊说。以在华跨国公司和“走出去”企业为例,规则开放一方面意味着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有一处规则“缓冲地”,能够降低进入中国水土不服的概率;另一方面,一些想要参与国际竞争的本土企业有了“缓冲带”,进入国际市场也会更加顺利。

规则开放的另一端是厘清政府职责,意味着要对现有体制机制进行优化升级。在《江苏自贸区总体方案》中,要求各地进一步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给自贸区,对现有行政审批效率再次“提速”。7月下旬,园区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30条主要任务。目前,园区已实现行政审批“1220”目标,即开办企业1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2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20个工作日内完成,位居全省行政审批效率“第一方阵”。

当自贸区拥有更多自主权限,随之而来的将会是一个便利化、自由化的贸易体系。近年来,园区全力构建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新模式,共引进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科研院所46家;集聚哈佛大学韦兹创新中心、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500多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46家。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自贸区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不管是高端人才、源头创新中心还是创新企业,各种要素都有望流向规则更加开放、自由的园区。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