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以示范片区促垃圾分类落地 仍需多方参与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8月30日08:48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合肥8月30日电(记者吴慧珺)作为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首批试点城市之一,合肥市颁布实施《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以划定示范片区为着力点,并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构建了一套制度保障体系。与此同时,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过程中也存在居民认识不到位、部门间难协调、硬件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难点堵点。基层建议,需加大宣传力度,加快完善高位协调机制,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垃圾分类的各环节。

——示范片区带动 筑垃圾分类“新城”

记者近日走访合肥市示范片区内的一些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小区了解到,多个小区内的相应区域,都摆放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等字样的垃圾桶。

“现在垃圾分类还能挣积分,每次扔垃圾的时候只要刷一下卡,机器就会显示这次扔垃圾的积分,用扔垃圾赚的积分兑换肥皂、垃圾袋和大米等日用品。”合肥南七街道丁香家园二期居民代女士告诉记者,“初期每天都有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宣传垃圾分类的知识和相关注意事项。现在大家都会按照垃圾分类的标准,将垃圾分好类再放入对应的垃圾桶。”

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环云邸小区,高女士手上拎着贴了二维码的垃圾袋准备扔垃圾。“每一户都发了专门的二维码,倒垃圾的时候把二维码贴在垃圾袋上,垃圾回收工作的人会帮忙扫码记积分,能兑换一些生活用品。”高女士说。

这些试点生活垃圾分类小区内,设有垃圾分类智慧兑换站,不同地点摆放了餐厨垃圾分类投放箱、其他垃圾箱等,不时有居民前往投放垃圾。

“合肥市是全国首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之一。”合肥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原处长李大勇说,2017年以来,合肥市坚持系统化推进,打造分类管理新体系,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市政府年度目标考核,今年颁布实施《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建设示范片区,推出了分类责任人、生态异地补偿、失信惩戒、未达标拒收等制度和对违规分类的单位、个人实行处罚的责任条款,构建了一整套制度保障体系。

据悉,截至2019年5月,合肥建成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片区9个,在建示范片区8个,417个社区、769家公共机构、282所中小学已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参与市民19.7万户,约60万人。

——起步晚、基础差 垃圾分类工作机制待完善

虽然目前合肥垃圾分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垃圾分类工作起步晚、基础差,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居民认识仍不足。记者在一些小区看到,虽然小区内都设有相应的生活垃圾投放点,但一些居民在扔垃圾的时候依旧不分类投放,一个垃圾袋里装了可回收、不可回收等垃圾直接扔进垃圾桶。“刚开始有一股新鲜劲,每天贴个二维码,时间久了有的人就懈怠了,有时候也就随手丢进垃圾箱。”高女士说。

二是高位推动机制未落实。目前,合肥市各区相关的顺畅管理体系尚未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责任制的要求并没有真正落实。层级督查考核机制尚未推进到位,有的公共机构和学校只是简单地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张贴宣传海报,分类工作存在形式主义倾向。

三是部门间难联动。据基层干部反映,在垃圾分类具体推进过程中,部分单位和街道社区不推不动,也有一些推而不动;有的小区物业、商业综合体层层设阻,以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是否支持垃圾分类的先决条件。覆盖全市的“可回收资源网”还未能与城管部门的“垃圾分类处置网”有效结合。

四是硬件设施配套机制待完善。目前,垃圾末端处理设施存在一些短板,餐厨垃圾处理能力不足,缺口达500多吨;现有垃圾中转站缺少餐厨垃圾预处理设备和污水处理设施,需要改造升级。

——加大宣传力度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垃圾分类各环节

李大勇表示,当前合肥市垃圾分类工作涉及环保局、发改委、文明办和教育局等二十多个部门,需加快完善高位协调机制,细化各项工作的考核标准。

“目前合肥末端处理设施存在短板,餐厨垃圾和有害垃圾处理能力不足,政府人力和资金压力较大。需加快建设市场准入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垃圾分类的各个环节,释放活力,调动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工作。”李大勇说。

合肥绿迹环保公益咨询中心总干事范士俊则认为,垃圾分类工作最主要的是源头减量,需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居民真正落实生活垃圾分类。要在了解基层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和看法的基础上形成相关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他建议,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整套宣传教育体系,长期、全面、深入地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教育。

“还需加快市场化改革,以法制化为基础、社会化为保障、产业化为支撑、价格为导向,在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前端的垃圾分类企业、中端的垃圾运输企业和末端垃圾处理企业纳入环卫体系实现一体化,并充分保障各主体权益。”范士俊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