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叠加,江北新区连弈“先手棋”

南京江北新区公众号2019年09月03日09:16分类:新区

8月30日,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南京片区落子江北新区,长江北岸,39.55平方公里热土再迎发展利好。自贸试验区南京片区、国家级新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区叠加”的江北新区吹响了高位攀升的号角。

四年探索实践,被寄予厚望的江北新区围绕开放和创新两大“关键词”,聚力制度改革、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以昂扬斗志推动各项事业发展。自贸区建设既是历史机遇,更是庄严使命,江北新区将立足自身特点,矢志改革创新,用“一盘棋”思维抢抓“先手棋”,发扬追求品质、勇于超越的“江北精神”,交出优异的“南京答卷”。

制度集成创新,激活发展引擎

江北新区柳洲东路,“被困”数年不能建设的省残疾人康复中心项目春节后如期开工,目前主体工程已经过半。如果没有江北新区推行的项目审批“信用承诺制”改革,这个重大民生公益项目进展不会这么顺利。

“自贸区不是用来要政策的,而是搞制度创新。”自贸区南京片区建设动员大会上,南京市主要领导对江北新区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新区全面推行全局化考量、定制化服务、智慧化审批、精细化管理,目前已取得一定效果,成为新区以改革提升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厚植创新创业根基的鲜明注脚。今年上半年,江北新区新增企业7172家、新增注册资本769亿元。

为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南京江北新区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首要任务,抢抓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契机,在省、市“3550”改革的基础上,率先提出“2330”改革目标——企业开办两个工作日内办结;查封登记、异议登记、抵押权注销登记等10项业务均实现现场办结,其他业务均实现48小时内办结;在全国率先实质性推进企业投资项目信用承诺制改革试点,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基本实现重大产业项目施工许可30个工作日内审批完成。

全面实现“区域评估”成果共享,是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营商环境的关键举措。江北新区成立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构建综合代办服务体系,出台《南京江北新区进一步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多部门协同联动区域评估实施有序。

此外,江北新区选取研创园作为试点,开展“区域环评+环境标准”改革,实行备案制、环评共享,对满足简化原则的项目进行简化审批。改革后,实现环评报告书项目节省75%的编制时间和90%费用,环评报告表项目节省95%的编制时间和90%费用。

破解关键堵点,做优产业生态

今年暑期,两场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类大赛在江北新区举办,超过两千名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师生在这里交流碰撞,贡献了一批脑洞大开的设计。

围绕“两城一中心”的产业定位,江北新区将聚力提升创新浓度,增强发展后劲。今年上半年,集成电路、生命健康两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同比分别增长122%、47%。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江北新区产业链的做大做强和产业生态逐步完善。站在自贸区的风口,江北新区如何抢抓机遇,提速产业升级?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北新区将对标全球影响力,强化要素集聚力,提升人才创造力,大力促进科技与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形成一流的创新生态系统。

立足“芯片之城”的产业方向,江北新区将以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聚焦加快构建国产化、自主可控、支持先进工艺的全流程EDA工具平台,打破国外垄断和封锁,破解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卡脖子”问题。在平台建设方面,拟重点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联东U谷-南京高新卫星应用产业基地等平台载体类项目39个;在产业投资方面,总投资预计超过1000亿元,创新中心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计划引进10亿元以上产业类项目超过20个;在技术研发方面,积极布局EDA、IP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通过自主研发、并购整合、联合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快实现技术突破。

围绕“基因之城”的目标愿景,江北新区将以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与产业园建设试点工程(南京园区)为契机,在17.3平方公里规划“1个中心+3个应用基地”四大功能片区,分别是健康医疗大数据存储中心、国际健康服务社区、南京生物医药谷及健康科技产业园,构成的高端配置产业链。

知识产权保护,是高新技术企业的“防火墙”。在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463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已经备案入库。通过保护中心预审的专利案件,能够直接进入国家知识产权局快速通道,大幅缩短审查周期。同时,江北新区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庭、检察室、仲裁院、维权援助分中心等多机构协同保护机制,构建了集行政保护、司法保护、调解仲裁于一体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服务国家战略,写好“命题作文”

地处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重要节点,做好这两道“命题作文”,南京义不容辞。

江苏自贸区建设总体方案提出,要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指出要加快建设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和支持完善长江“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

在市区就能见证“微笑精灵”江豚跃出江面,是南京人的骄傲,也是一份幸运。长江“病”了,这份幸运也曾濒临消失。2016年江苏启动长江江豚保护计划,江豚保护效果逐年显现,今年,不少爱好观察江豚的南京市民表示,江豚又“活跃”了。

“长江‘病’了,这个病怎么治,南京要拿出一个样板、一个示范。”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负责人、南京大学教授李爱民说,南京涉江部门有18个,个个都有信息化建设,只有打破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以大数据为支撑来形成系统治理格局,才能真正做好长江生态保护的工作。

正处在筹备阶段的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已集聚30家新型研发机构,这是构建生态文明创新链条、加强创新协同的宝贵财富。据介绍,中心将在江北新区研创园建设建筑面积82000余平方的创新空间载体,集研发、展示、办公、产业孵化、入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中心将建设包括生态文明战略研究院、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与高校合作共建协同创新学院、伙伴实验室,与企业、地方共建环保产业园、应用示范基地。

破题长江生态保护环保监测监管力量不足的短板,南京以扬子江生态文明创新中心等创新协同中心为依托,打造长江生态监控平台,启动实施了“生态眼”多源感知系统项目。汇集18个涉江部门的23个信息化系统数据资源,长江南京段的“一举一动”尽收“生态眼”中。在动态感知、信息共享的基础之上,叠加国内外领先的卫星高光谱遥感影像、卫星影像岸线分类识别、高清夜视监控等技术,“生态眼”必将成为保护长江的“1号卫士”。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