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同频共振,协同发展迸发新活力

河北日报2019年09月03日09:26分类:京津冀

这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

这是一方奋进的土地,从来不缺干事创业的激情。

这里诞生了中国北方最早红色政权“阜平苏维埃”;

这里建设了新中国最早工业基础“西郊八大厂”;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把保定纳入“中部核心功能区”,列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由此,保定,2.2万平方公里成为一片无限可能的新天地;保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历史重托。

“保定的跨越、崛起和复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表示,今天的保定,已成为非首都功能疏解、京津产业转移和雄安新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承接地。京畿重地再显雄风,千年古城重放异彩,发展活力持续迸发。

产业更优质了——

全力打造国家级创新型城市

“去年7月入驻以来,得到了中关村在军民融合、高新企业资质申报、产业资源等多方面的扶持,公司取得飞速发展。”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的玄云涡喷动力设备研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冬说。如今,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汇聚阿里巴巴、中创燕园、光凯电子等247家创新企业和机构入驻,“一中心、一基地、多园区”格局加快构建。

“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必须把着眼点聚焦在创新驱动上,以协同创新推动协同发展,全力争当国家级创新型城市、争当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市、争当协同创新共同体排头兵,努力开创推动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保定市市长郭建英表示。

5年来,保定市与中科协、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创新资源深度合作,建立学会服务站56个、院士工作站31家。全市共拥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36个、重点实验室4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6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064家,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5年来,保定市扎实推进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加强与中科院、中科协、中关村、深圳市的战略合作,汇集创新要素,融合创新链,培育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建设创新产品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及生产基地。

5年来,通过资金、平台、服务、机制等多种方式,支持支柱企业和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和科技融资平台,加快推进从“保定制造”向“保定创造”“保定智造”转变。长城、立中、巨力、晨阳、奥润顺达等创新型企业成为令保定人自豪的工业“名片”;

“态势有了,机遇有了,状态好了,路子明了,保定崛起的时候到了!”保定市委书记聂瑞平说,要多点支撑,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谋战略、定思路,打基础、寻突破——保定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抓手,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打造具有保定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眼下,位于保定市满城区的河北京车轨道交通车辆装备有限公司项目建设现场,车辆往来穿梭,一派繁忙有序的建设景象。“项目正按计划顺利推进,本月底,组装车间将达到试生产条件。”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河北京车是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全资子公司,项目总投资约45亿元,产品涵盖地铁、城轨、磁悬浮、低地板有轨电车等多个品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保定引进的建设体量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项目。

河北京车项目的快速推进,是保定积极争取北京天津深圳产业转移合作,承接优势产业项目落地,加快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的生动写照。

5年来,保定市探索与京津建立精准对接长效合作机制,与北京“城六区”、天津主城区实现对接合作全覆盖,与京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209项,与央企合作项目累计达到85项,央企投入保定的资金累计达到2257亿元。随着一批“中”字头、“京”字头、“深”字头项目纷纷落地,全面协同、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加快推进,“京津疏解、保定承接”“雄安引领、保定支撑”“深圳北上、保定落地”的发展格局渐成规模。

出行更快捷了——

构建京津保半小时生活

早6:00出家门,7:21坐上G601次高铁,8:03出站,8:30准时出现在办公室。“从北京到保定,雷打不动走这条线,闭着眼都能过来。”保定中关村总经理扈德辉将自己“北京人”和“保定人”的身份,在半个小时,轻松完成切换。

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首先打通交通运输发展的大动脉。毗邻北京的区位优势,交通先行的发展策略,使保定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担当和更多收获。

2014年12月25日,京昆高速涞水至京冀界通车,京昆高速就此全线贯通,从涞水30分钟可直达北京西六环;

2015年12月28日,保津高铁通车,百年梦圆,打通了保定与天津之间的铁路快捷通道;

2018年10月29日,曲港高速公路曲阳至肃宁段正式通车,至此,全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2018年12月28日,太行山高速通车运营,太行山脉变通衢,成为一条扶贫大道、景观大道、协同大道……

如今,京港澳、京昆、大广、涞曲、西阜等高速公路,京广铁路、京广铁路客运专线纵贯南北,荣乌、张石、曲港等高速和津保铁路、神黄铁路横跨东西。

保定全市交通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将京津保三地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京津保一小时交通圈和半小时生活圈——

150公里,40分钟,风驰电掣的高铁,看完“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保定总督署就领略北京天安门雄伟壮丽。

200公里,60分钟,就能听段津门相声,逛逛五大道,吹吹海河风,领略不一样的津门风情。

“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257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208公里,全省排名第一,公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02公里。”保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农村公路“三大路网”实现从无到有、从疏到密,网络基本成形,形成“多通道连通京津、全方位覆盖保定”的公路网。

“保定将真正成为京南高速交通枢纽城市。”该负责人介绍,目前保定市正抓紧推进安大线、容易线两条建材通道建设,以及津石高速、京雄高速、荣乌高速新线等三条高速建设。下一步,保定将统筹做好雄保忻铁路、雄石城际、廊涿城际、保定高铁东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准备工作。

“如果说交通干线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和基础,那么运输一体、管理协同,则是打通了全身的‘神经元’。”保定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15年开始,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在保定发行,使得三地市区公交线路全面实现了一卡通刷卡乘车,也标志着京津冀三地建立起交通管理联动机制,形成了区域公交一体化格局。

“一卡在手,畅行京津冀”。目前,保定市共办理一卡通17000多张,可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公交、地铁、轮渡、出租公共交通领域刷卡使用,节省了群众购票、验票和付费的时间,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看病更方便了——

全方位对接京津医疗资源

“这么严重的病在家门口就能治,再也不用往北京跑了,少了太多奔波之苦,大人孩子都方便!”日前,在保定市儿童医院肿瘤外科病房,来自雄县的小田正在细心照看做术后化疗的女儿。去年12月份,她的女儿不幸被查出患有神经母细胞瘤,在保定市儿童医院成功实施了手术。

保定市儿童医院院长田剑介绍,去年1月,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外科保定病区在保定市儿童医院成立,肿瘤重症患者再也不用到北京排队就医,在保定同样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诊治服务。

自2015年被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以来,保定市儿童医院引入先进的儿科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充分利用北京儿童医院的人才、技术和品牌优势,在医疗、教学、科研、医院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改善,大大提升了该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门急诊同期相比增长17.18%,手术人数增长46.94%,成为全省医疗行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典范。

2017年8月25日,保定市政府与北京市、河北省卫计委签署了《医疗卫生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在政府部门的推动下,目前,保定市各大医院均与京津医疗机构建立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

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合作,成立全市医疗卫生系统第一家院士工作站;保定市传染病医院挂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分院;保定市妇幼保健院以“妇幼健康服务联盟”为依托,提高相关领域的诊治水平,提高危重孕产妇及新生儿救治能力。

“硬件跟不上,设备不符合要求,人家就是想支援你也伸不上手。”保定市第二医院院长葛长青打了个比方。走进保定市第二医院,只见新扩建的病房大楼拔地而起,这座地上15层、高约60米的高大建筑为该院增加600张病床,大大缓解了患者就医压力,并大幅提高该院医疗、科研、管理等综合水平。

近年来,随着保定市儿童医院搬迁新址,保定市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投入使用,一批市属医院搬迁扩建,全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等硬件水平得到大幅改善,为对接北京、天津的优质医疗资源奠定了基础。

5年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保定市卫健委加强组织全市各级医院与京津医院的沟通协作,构建医联体、专科联盟等多种合作形式,努力培养一批结构合理、技术过硬、适应医院长远发展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队伍。全市有59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与京津冀83家医疗机构(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2018年新开展合作项目48个,市直各医院引进43项新技术、新项目。

5年来,通过技术合作、人员进修、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带教讲学等多种形式,建立适合双方医院特点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同时,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规范内部管理,提升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以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优质的服务,造福保定市及周边群众。

“通过与京津医疗资源全方位、多形式的立体对接合作,打造品质医疗、智慧医疗,不断提高本地医疗服务整体水平,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推进京津保医疗卫生协同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保定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林凤斌 寇国莹)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