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数字政务建设之观察

经济参考报2019年09月09日11:20分类:政府管理

作为传统制造业强市,宁波近年来抓住数字互联网发展契机,在智慧城市、大数据、数字经济一体化领域融合布局,打造出数字政务建设转型的“宁波名片”。不少第一次前往宁波工作的外乡人,都惊叹于这座城市的蓬勃活力。宁波数字政务建设究竟有何“独家”特色?其政府治理模式又可为其他城市提供哪些借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采访。

——“扫一扫”“约一约”里的智慧门道

打开微信,对准墙上的二维码“扫一扫”,拍下图片,输入“楼梯扶手断裂,幼儿上下楼梯存在安全隐患”,轻点“上报”。48小时后,断裂的扶手已完成维修,焕然一新。

在宁波象山县下沈幼儿园,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开始用平日再熟悉不过的社交软件,努力呵护子女的在校安全。依托教育大数据平台,当地建成了“校园监控共享”“双向实时可视对讲”系统,搭建起校园安全智慧平台,借力“互联网+”实现了校园安全实时、全景监管。

按下手机“约一约”,不出社区看名医——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云医院”让不少病人享受到了更优质的健康服务。拿出手机预约下单,“网约护士”就可以为重症患者提供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7项上门护理服务,换药费等医保支付的费用可通过医保结算。

“‘云医疗’给老百姓带来了安全、可靠、放心的护理服务。”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护理学科首席专家盛芝仁表示,该服务不仅满足了患者不同的医疗服务需求,也为护士的执业提供了更多的平台。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从“知行合一”的修身之道,到“富而尚简”的甬商精神,自古至今,宁波从不缺少孕育诞生“智慧”的土壤。而在网络数字化时代,“智慧”在这座浙东现代化之城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宁波光纤网络覆盖城乡各个区域,全市近80%的水、电、气等城市管网管线实现了智能化监测。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物联网平台搭建完成,已逐步为全市公共设施管理行业及各产业提供服务,物联网感知大数据应用也逐渐落地。

“在当代宁波,宁波之‘智’可以概括为两大块,一个是‘智能制造’,另一个是‘智慧城市’。”宁波市智慧城市规划标准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汪东芳认为,从基础网络设施完善到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逐步应用,“智慧城市”的推动不仅让宁波看起来“更时尚”“更绚丽”,更为宁波“最多跑一次”改革向纵深推进打下了基础。

——全方位、立体化的基层治理模式

“智慧”之道,既来源于民,又用之于民。

依托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宁波大力促进各个条线业务协同联动,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便捷化集成”,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水平。

在宁海前童镇上溪村,“村民e点通”架起了百姓与干部沟通的桥梁。该平台兼具监测、导向、疏解、凝聚功能,及时反映百姓呼声、宣传部门政策。“村里17万招投标的路基项目,有5位村民就用‘e点通’向村里反映施工存在的质量问题,最后在村级服务团队协调下,路基得到了及时的修护。”村民葛大台说。

“‘数字村庄’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给百姓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也促进了基层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宁海县委副书记李贵军认为,乡村要振兴发展,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切实解决问题,数字交流平台就显得十分重要。

居家订外卖,网络订餐大数据智能监控系统让“黑心商贩”无处遁形;办理车驾管、出入境手续,“阿拉警察”App让相关业务事项动动手指即可完成;印着“二维码”的垃圾袋,装着智能芯片的垃圾桶,让美丽乡村不再受垃圾困扰……

宁波市跑改办副处长潘海洋表示,宁波政务数字化选择三条路径进行拓展:一是做标准,争取“一件事”根据不同群众的需求个性化定制流程;二是做系统对接,推动基层数据的统一采集、汇聚和共享;三是做好“信用+”建设,积极推动各领域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和应用。

“建构全方位的互联网政务、公共、执法监管与机关内部服务,这是我们的工作目标。”潘海洋说。

据悉,目前宁波建立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完成与市、区县(市)共18个权力运行系统(办事审批系统)及62个省级系统的对接,截至今年8月初,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数据量达到235万余件,总数据量达到1800多万件。如今,宁波正积极向“无证件(证明)办事之城”迈进。

——“隔空审案”里的数字化正义

在司法政务领域,移动微法院体现着“宁波佬”别样的数字智慧。

移动微法院是一款司法微信小程序,利用了人脸识别、电子签名、实时音视频交互等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手机端移动微法院上,案件当事人可以实现民商事一、二审案件立案、缴费、证据交换、诉讼事项申请、笔录确认、诉前调解、移动庭审、电子送达等全流程在线流转。

“这意味着老百姓打官司也可以‘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不用跑’。”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沈路峰说。

移动微法院首次在余姚法院上线试运行。2018年1月,宁波两级法院率先探索开发小程序“宁波移动微法院”。微法院通过小程序入口访问,无须下载安装,无须添加好友,“用完即走”,契合诉讼低频次行为特点,以小而微的形式满足了群众的诉讼需求。

“小程序容易普及推广,群众喜欢用,法官喜欢用,满足了办案人员、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第三方调解人员等多方用户需求。从2018年9月到现在用户日均点击量达50万次,每人平均在该界面停留6分钟。”沈路峰说。

2019年3月,中国移动微法院在总结宁波及浙江各级法院应用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12个省区市辖区内法院全面推广试点。7月31日,基于微信小程序的移动微法院正式上线试运行“跨域立案”功能模块。通过该模块,浙江、安徽、江苏三省之间实现了跨域立案。

“在以前,哪有当事人不到法庭面对面打官司的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表示,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实现了“隔空审案”,让法律的正义洋溢在互联网空间内外,实现了跨越空间的公平与正义。“当事双方不论相隔多远,都能在微法院主张自己的权利。”

——释放增进政府与市场、民众关系的新动能

“数字化、网络化的政府治理创新,有一个重要的关键点是如何用好‘数字大脑’激活社会运行的活力。”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认为,做好这一点,就需要充分尊重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真正释放增进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民众关系的新动能。

“市委领导都可以陪我们站在门口等客户,亲自为企业做推广!”在宁波天生密封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励行根看来,宁波“有事解决问题,没事不来打扰”、“不放空炮”的政府服务环境和官员形象,尤其令高科技人才看重。不少宁波本土企业家都对记者提到,宁波数字政务建设始终围绕人、服务人,遵循人本理念。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夏学民认为,“大规模分组交换”和“组织扁平化”是当今世界两大总趋势,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工业信息化撬动了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电子政务启动了政府组织结构及其工作流程的数字化再造。

“相比过去,政务数字化转型让社会运行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土地、能源、资金、科技、环境等资源的利用率也大幅提高,而浪费则相对减少了。政府轻松了,民众更满意了。”夏学民说。

2019年6月,宁波市政府印发《宁波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计划提出,宁波将统筹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监管”和城市大脑、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一体化数据平台,实现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公共应用支撑体系共建共享。

“建设数字政府是一场刀刃向内的政府治理革命,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提升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满意度。”宁波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宁波将进一步挖掘城市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发挥大数据的驱动作用,集成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以及智能应用。“例如,未来宁波交通数据可通过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形成城市交通实时大视图,完成城市交通系统的调度和管理。”(记者 顾小立 方问禹)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