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电纾困需外部政策与内部转型相结合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9月19日16:32分类:能源

新华财经北京9月19日电(记者梁晓云)7月份大唐发电旗下两火电厂资不抵债遭破产清算;8月份新疆华电昌吉热电二期公司两台12.5万千瓦的热电联产机组部分资产登陆北京产权交易所,两台本该有30年服役寿命的煤电机组不得不在运行仅10年之后就沦为搁浅资产……随着环境约束日益加大、为新能源让路成为“常态”、电力市场化改革加快、电煤价格高位运行,煤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难题日渐突出。

虽然能源向清洁、低碳转型是大势所趋,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电力系统仍离不开煤电,煤电定位从基础电源向“调峰电源、兜底电源”转变,煤电仍将是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亟待国家层面出手完善政策,改善煤电企业生存状况;另一方面煤电企业需顺应能源变革趋势,打破沿袭多年的商业模式,转变思维,调整优化商业模式,以赢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煤电资产搁浅风险与日俱增

中电联发布的《2018-2019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火电企业亏损面仍近50%。在当前的竞争环境和外部环境下,若机组出现提前退役、闲置或转为负债,其剩余寿命期的资产价值便属于搁浅资产。近年来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火电为新能源让路,部分火电已经从轮停变为“无电可发”,煤电企业利润空间缩小,资产搁浅导致电厂亏本运行,银行不愿意借钱周转,有些企业“扛”不住只能破产清算,国有资产蒙受损失的同时,财政税收也减少,同时产生大量待业人员。

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预计,在当前亏损严重和低利用率的背景下,2020年煤电机组搁浅资产将达4000亿元。若采取积极的供给侧改革措施,2030年把煤电机组规模控制在11亿千瓦,随着服役时间拉长,2030年搁浅价值将缩减至400亿元。反之,随着“十三五”期间停缓建机组陆续投产,同时继续新建煤电,2030年煤电装机规模达到12亿千瓦,届时搁浅资产仍将超1000亿元。如果任由装机规模超13亿千瓦,搁浅资产价值仍会超4000亿元。

袁家海认为,考虑用电需求的弹性变化,2030年不同情景下的搁浅资产差值或将高于预期。若继续新增煤电装机,2030年搁浅资产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就目前的煤电供需形势来说,“建不如不建,多建不如少建”。

一些火电企业也表示,仍在服役期间,符合相关政策且运营良好的机组,企业主动将其闲置或提前退役实属无奈之举。搁浅资产太多,导致火电企业陷入生存窘境。

根据主管部门对火电的调控目标,2020年煤电装机规模要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中电联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的煤电装机已经达到10.2亿千瓦。因此“十三五”期间,煤电装机的新增空间仅剩余0.8亿千瓦。而“十三五”期间全国停建和缓建的煤电产能就达到1.5亿千瓦,要控制在11亿千瓦以内,新增装机势必要挤出一定的现役机组。目前,新增燃煤机组多为容量大、耗能低的优质机组,地方电厂小型机组更容易在竞争中被淘汰。

煤价高位运行、新能源发电量挤压,煤电生存日艰

上半年,全国煤炭供需总体平衡,但中电联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受煤矿安全事故、安全生产督查、公路超限超载运输治理等因素影响,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电煤供应偏紧,电煤价格总体高位波动。2月份以来,CECI沿海指数各期综合价均超过《关于印发平抑煤炭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备忘录的通知》(发改运行〔2016〕2808号)规定的绿色区间上限,国内煤电企业燃料成本居高不下。煤电燃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左右,煤价高位波动吞噬煤电企业盈利空间。

随着能源结构日益向低碳转型,清洁能源装机及发电量大幅增加,电源的替代竞争将继续挤压煤电生存空间,造成煤电机组利用率不高。青海2018年火电利用小时数仅3313小时,较2015年下降46.4%,部分机组实际利用小时数甚至不足设计值5500小时的一半,近期更是出现10台机组9台长时间停运的极端情况。设备闲置,而维修费用、人力成本需照常支出,电厂经营压力加大。同样地,水电大省云南、四川在水电多发季节,也存在煤电大面积停运的情况。

2017年6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主管部门发文明确,按照“9号文”要求,2015年3月15日文件颁布实施后核准的煤电机组,原则上不再安排发电计划,投产后一律纳入市场交易和由市场形成价格。近期国家发改委再度发文要求,经营性发用电计划全部放开,将产生新的市场模式,形成新的市场规则,稳定的回报预期被打破。在电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电价下降将使煤电企业境遇“雪上加霜”。

煤电求生路在何方?

虽然电力清洁化、低碳化是大势所趋,但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电力系统仍然离不开煤电,煤电仍将承担基础性、兜底性、调峰调频电源的作用。煤电作为整个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关键时刻能顶上去,这是其他类型电源很难做到的,也是煤电之于电力系统无法替代的、巨大的存在意义。

事实上,青海“绿电15日”期间,为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青海北部电网依旧有煤电机组作为重要支撑电源在运行。也就是说,即使是在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已超过87%的青海,清洁能源仍不具备长时间独立满足省内电力供应的能力。因此要高度重视煤电企业经营困顿与发展迷茫的现象,多措并举引导煤电企业走出困境。

业内人士建议,在煤电“去产能”时代,积极引导落后煤电产能有序退出,最大程度避免高额资产搁浅风险,运行已满20年的小容量、高耗能机组,还本付息和折旧已经结束,只剩所有者收益未完全回报,此类机组退出可为存留的优质机组腾出空间。对于已经搁浅、并非落后产能的资产,建议完善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由行政指定的成本补偿型的辅助服务机制,转向市场化的价值型补偿机制。为增加系统灵活性,可对现役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提高电网顶峰发电能力,同时对服役年限较长、所在地区又有供热需求的热电联产机组实施背压式改造。

对于电煤价格偏高的问题,中电联建议,加强电煤中长期合同监管确保履约,完善价格条款,明确年度长协定价机制,严禁以月度长协、外购长协等捆绑年度长协变相涨价;保持进口煤政策连续性,引导市场合理预期,控制电煤价格在合理区间,缓解煤电企业经营困境。适度增加对火电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确保落实存量接续,避免火电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形成破产清算潮。

转变思维煤电企业当自救

就煤电企业自身而言,随着现代能源体系及电力市场体系重构,煤电企业沿袭多年的商业模式正面临着被颠覆、被淘汰,亟待转变思维,及时调整优化商业模式,以争得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一方面,煤电企业可综合考虑机组容量、生产成本、安全生产管控能力、环保数据、人才结构、为周边提供供能服务等因素,因地制宜,调整优化自身的商业模式,使得内外部活动的投入和关联均具备顺应市场规律的经营逻辑,快速抢占市场,各业务链创造价值并获取最大利润,同时打造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煤电企业应紧贴电力市场,在提高生产安全性、设备可靠性的基础上,加快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主动开展调峰、快速响应灵活性改造,提高机组经济性。积极开展燃料品种适应性改造,实现终端能源供应经济高效、安全可靠的本质要求。稳妥进行电厂侧储能改造,服务清洁电力发展。

此外,传统的煤电企业要加速向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变,按照“统筹规划、分类布置、挖掘资源、高效利用、多能融合、协同供应”的思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开展供热、供冷、供气和供水改造,梯级开发利用资源,提高一次能源转换效率。以微电网开发为突破口,依托电力供应系统、售电公司,结合智能控制、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需求侧管理、能效诊断、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托管等增值服务。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时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