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侧响应在“迎峰度夏”中实效渐现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9月19日16:59分类:能源

新华财经北京9月19日电(记者张冲)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多地电网都经历了创纪录的电力负荷新高。在应对电力供应紧张的方案中,除了强化发电端保供能力、加大电力调度之外,各地也不约而同的将视线转向了电力需求侧响应。经过多地实践,需求侧响应作为一种灵活资源,带来的削峰填谷、缓解电网压力、优化电力供需资源配置等优势效应渐现,更为规范的需求侧响应机制呼之欲出。

需求侧响应是“削峰填谷”的最具经济性选择

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夏季,高温范围覆盖了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在此影响下,各地电力供应迎峰度夏的紧张形势不断升级。据不完全统计,7月以来,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南方等区域电网和天津、河北南网、山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河南、辽宁、蒙东、陕西、新疆等13个省级电网用电负荷相继刷新纪录。

电力负荷的屡创新高,以及用电量峰谷差距的进一步加大,无疑给电网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除了加剧电力电量平衡的风险之外,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电力生产、输配等各环节的效率保障等各方面都面临挑战。

为保证用电高峰期的电力供应,国家能源局各地能源监管机构以及电力企业密切配合,在不断强化发电端保供能力、加大电力调度之外,也纷纷探索实施需求侧响应,通过市场机制引导需求侧科学用电来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电力供需紧张。业内专家也指出,在当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受到成本、效益以及节能环保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单靠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已难以跟上持续攀升的迎峰度夏高峰负荷需求。

此时,需求侧响应机制成为应对迎峰度夏最具经济性的首要选择。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曾表示,通过补贴调动需求侧参与调峰调频,实际上是投入产出最好的办法。因为如果不通过需求侧响应的手段降低用电量,这部分负荷就要由发电侧出力,还需要考虑配备相应输配电线路和变电站容量的造价,度电成本将比对需求侧响应的电价补贴高得多。因而,相对于供应侧资源,需求侧响应资源更加廉价,需求侧响应资源开发越多,电力供需中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就越好,这种方式下,不仅可以降低电力成本,还有利于供电可靠性的提高。

2018年春节和迎峰度夏期间,天津开展了国内首次“填谷”需求响应和天津市首次削峰需求响应,一方面通过在用电低谷时段给予企业适度补贴,实现了低谷时段最小用电负荷相较2017年春节提升约40万千瓦,同比增长6.7%;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夏季削峰需求响应,将尖峰负荷精准维持在1500万千瓦范围内,保障了京津塘电网的安全。需求侧响应带来的“削峰填谷”实效,对于电力供需方式和结构的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求侧响应引导电力用户与发电侧建立友好互动

需求侧响应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解决方案之一,是指在某个电力供需紧张的具体时段,电力用户在接收到供电方建议调整负荷的信号后,改变自身固有用电模式,主动避开用电高峰,达到减少某时段用电负荷,并因此而得到一定经济补偿的做法。

近年来,各地对需求侧响应的推进逐渐加速。据了解,2016年以前,我国仅有北京、上海、唐山、佛山和江苏实施过需求响应,应用范围有限。但到今年夏天,“需求侧响应”已经被写进了浙江、江苏、广东、山东、江西、河南等多个供电紧张地区出台的相关政策中,并被积极的付诸实践,且成效显著。今年7月30日14时至15时,江苏发起以减少用电负荷为目的的今夏首次“削峰”电力需求响应,实际减少用电负荷达402万千瓦,单次需求侧响应负荷量位列世界第一。7月15日至8月15日,河南省在南部、中东部10个供电偏紧的地区首次实施季节性需求响应,先后有145家工业企业参与今年季节性需求响应,成功削减电网尖峰负荷60.47万千瓦,相当于少建一座同等容量的发电厂。

除了“削峰填谷”的直接效应之外,需求侧响应也是利用价格信号引导更广泛电力用户与发电侧建立友好互动的有效方式。

此前,各地平衡电力高峰时段的通常做法主要是通过行政命令,要求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在特定时段内实施有序用电,但此举往往涉及打乱用户正常用电秩序、难以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等深层次问题。需求侧响应机制的应用,则可以充分发挥市场化价格补贴的吸引力,增强用户对于电力平衡的参与热情,引导需求侧形成更加科学合理、低成本的用电模式。7月30日上午,国网宁波供电公司向全市200家用户发起响应邀约,共有133家用户参与本次需求响应,相关工业企业及时调整生产计划,商业写字楼和综合体主动降低空调负荷,在计划响应时段的10时至11时,用户平均压减负荷共计20.3万千瓦,相关企业拿到83万元的政府补贴资金。

在工业企业用电户之外,居民用电也可以通过需求侧响应有机会更好的参与到与发电侧的互动当中。近年来,居民用电在全社会用电量构成中占比逐渐提高,且居民用电负荷快速增长也成为电网尖峰负荷不断加大的主要因素,面向居民用电开展的需求侧响应也显得更具有前瞻性。今年8月2日20时至21时30分,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在南昌、九江、鹰潭市开展居民电力需求响应试点,有695户居民客户参与、369户响应,实际减少负荷235千瓦。将居民用电纳入需求响应范围,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居民客户海量微负荷参与电网调峰,意义重大且潜力巨大,以江西省1800万户居民客户计算,如果有10%的居民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削减负荷可超200万千瓦,相当于少建一个大型火电厂,可减少几十亿元的投资。

此外,以需求响应为代表的需求侧资源的出现,也将对电力市场的整体设计产生影响。同储能设备类似,需求侧响应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电能生产与消费必须同时进行”的特点,拓展了电能的市场化属性。一些业内专家也提示称,需求侧响应还将改变售电侧,帮助用户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提供更合理更低成本的用电解决方案,无疑将拓展未来售电业务的视野。

需求侧响应深入推进尚待多方努力

近年来,随着迎峰度夏期间多地践行需求侧响应获得明显成效,需求侧响应从试点到普及的进程也将不断被推进。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修订版)》,明确指出新形势下电力需求侧管理应重点总结推广需求响应试点经验;今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印发的《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中,进一步对用能单位开展需求侧响应提出了明确的指导。

不过,由于需求响应的核心在于借助市场化手段实现电力供需的合理配置,其实现对市场化运作、技术化保障还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一方面,由于目前尚未形成全国范围内长效、稳定的政策支持,电力市场环境的支撑作用有限,需求侧响应的开展在各地受到地方财政、电价水平、补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明显,而完善的成本回收机制的缺失也往往造成部分地方政府出资意愿不强的窘境。在技术层面上,需求侧响应的常态化也对电力系统的柔性调节能力、供需友好互动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点上,当前各地电网也都尚在不断探索建设过程中。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时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