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企业以“智慧化”技术提升垃圾分类回收效率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09月25日08:30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杭州9月25日电(吕昂 余力)垃圾分类“小事”不小,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关系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更直接关系到我国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随着我国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各地政策加速落地,垃圾分类行业标准越来越高,处理、投放成本的进一步增加,也对垃圾处理的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我国约有8000家垃圾处理企业,其中近九成为运营公司,整个行业呈现“进入容易做精难”的特征。作为环境产业综合服务商,浙江联运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垃圾分类市场份额连年保持国内领先。其从全产业链出发,通过大数据、云平台等“硬核”科技,用“智慧化”垃圾分类解决方案,为行业创新提供着有力实践。

--智慧分类 数据管控护航垃圾处理“第一步”

“设备再智能也不会主动‘吃垃圾’,所以用智能技术手段有效引导居民确保垃圾分类十分重要。”联运环境董事长王永说,作为垃圾分类系统工程的关键“第一步”,顺利实施分类投放既需要全社会加强宣传,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投放意识,也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有效追溯不符合投放标准的垃圾来源,减少垃圾二次分拣,为后续针对性劝导及执法提供条件。

在联运环境,“物联网感知+金融结算+大数据分析”已成为其智能垃圾收集箱的标配。该前端系统包括了智能垃圾袋发放机、智能垃圾分类箱、智能可回收垃圾箱三个硬件,以及一个智能垃圾分类云平台,为解决前端分类难题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

其中,二维码为垃圾分类可追溯性提供了重要支持。据悉,联运环境通过发放带有二维码的智能垃圾分类卡和垃圾袋,建立一户一码实名制。小区居民通过垃圾箱条码扫描器打开垃圾箱投放垃圾。在检测到垃圾投放时,摄像系统会将投放的视频信息传输到后台。垃圾箱内置有自动感应系统,当居民投放垃圾时,既可以自动称重、计算并上传居民本次投放获得的积分,又可及时检测到垃圾重量减少的异常数据,防止垃圾偷盗。

巡检员每天会使用手持巡检终端实时扫描垃圾袋二维码,抽查垃圾袋内的分类是否正确,并将检测照片上传至垃圾分类云平台,对用户积分进行修正。通过数据跟踪,运营团队可以知道哪户人家积分异常,后续可进行针对性的宣传劝导。

数据跟踪如何高效、精准,关键在于垃圾分类运营管理的信息中心云平台。在位于杭州的联运“智慧系统”控制大厅内,覆盖了整面墙的大屏幕可在线查看全国600多个垃圾分类项目的数据。全国各个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实时回收量的变化情况,每家每户投放垃圾的时间、类型、重量以及积分变动情况也都能在该中心实时查询。

据介绍,大数据管理平台目前涵盖了垃圾减少量、分类正确率、居民参与率等多项指标,其中垃圾总减量、可回收物月同比增长率等重点数据的趋势变动,能够为政府有关部门调控资源、有效监管提供便利。

--“绿色闭环” 让垃圾资源“变废为宝”

用智慧化手段提高分类投放精度只是第一步,垃圾分类的中后端同样需要科技助力提升效率。在联运环境的云平台网络中,储存着每日所有的实时收运数据,从装车、入库到分拣、出库的全过程都实现了全自动化操作。

已完成分类的垃圾搭乘着可回收专业封闭运输车辆,从前端进入到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分类处理。在这一运输过程中,云平台网络可以通过移动管理终端、车载信息监控终端、超声波油感器、环卫车辆智能控制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等一系列科技手段,实时掌控路面上跑动的每一辆环卫作业车的油耗、水耗以及行驶路线定位、远程无线调度等作业情况,为工作调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

“填埋和焚烧占用土地、耗资大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王永说,“我们更主张收运处置一体化运营,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两网融合,能有效避免二次污染,实现‘绿色闭环’。”

目前,联运环境已在全国多地建立近30个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对垃圾进行二次分拣。工作人员按照分类标准及品类、品质、规格等要求,进行专业化分类、挑选、清洗、破碎、切割、拆解,分拣后的再生资源经压缩打包、分类贮存,进入再生利用环节。如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联运环境再生资源分拣中心,承担了余杭区及上城区189个小区、约6.4万户居民日常可回收物的处理,每天处理的可回收物达24.5吨。

精细分拣后的垃圾可作为再生原料的进入后端处理,实现变废为宝。由于再生资源端的行业集中度较低,在这一终端环节业界主要采用合作处理的模式。

据介绍,联运环境和余杭区东湖街道共同建立的厨余垃圾处理站覆盖了街道内57197户居民,年处理量达6840吨,其中约12%的厨余垃圾经过堆肥处理成为了有机肥料。其他垃圾主要与第三方专业处理单位展开深度合作,大件垃圾在分拣中心被分为家电、纸类、金属等7大类,在破碎后经第三方机构回收利用材料和零部件;有毒有害垃圾则需要特殊的安全处置,分解有害物质。

--研发先行 垃圾处理亟待“统一标准”

在业界看来,系统研发和平台整合是垃圾处理智慧化的基础。依托物联网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的系统性研发,把通信、互联、物联三张网络融合为一体,是“无废城市”的重要支撑。

“最苦的时候公司连续多年零产出,但研发还是源源不断投入信息技术、视频监控技术、RFID射频识别技术等方面。任何一块技术开发没跟上都会导致整个系统研发的滞后,当时压力一度非常大。”王永说,从第一批研发团队只有十几个人,到现在达到超200人规模,联运环境研发力量在互联网架构、图像识别、硬件处理系统等多方面都有业界“大牛”。

不过,强大的研发能力眼下也遇上棘手难题,那就是垃圾分类全国缺少统一的标准。譬如同属长三角地区,杭州将垃圾分为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而上海的分类标准则是有害垃圾、湿垃圾、可回收物、干垃圾。分类标准的不同造成操作流程不统一,也会导致资源浪费。尤其对于跨省市垃圾处理项目而言,每个地区都需要重新更改机器的分类设定,资源物回收时也会因标准不同而进行多次分拣。

据悉,联运环境已与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合作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操作规程》,探讨了不同垃圾的投放规程、安全环保卫生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未来2-3年内,全国会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王永预计。

除了标准之变,无法抵扣进项税额也是垃圾处理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目前,在鼓励和支持垃圾处理相关项目企业方面,税务部门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增值税以70%的比例即征即退、环境保护税不征或免征等。

但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不能从产废单位和居民手中取得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发票,企业销售回收的再生资源,必须按销售价格全额缴纳增值税及以增值税为基础的地方税。这加重了企业负担,也令税务部门对回收企业经营成本的有效认定存在困难。

北京中税税收信息化技术研究院院长高晟等专家建议,应统筹协调财政、税收等部门,尽快出台完善垃圾处理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提升政策针对性,有效减轻垃圾处理行业税负,为环保企业松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