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视点】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09日09:57分类:智库报告

两方面提升基本支出绩效水平

一是在后勤服务保障领域改革或深度运用政府购买服务。后勤服务保障点多面广,单纯依靠体制内机构养人养事,势必造成基本支出低效增长。因此,逐步把一些临时性事项、专业性事项和跨区域性事项外包出去,可以减少人员经费支出并压缩公务支出扩张空间。二是加快推进部分事业单位基本支出“拨改贷”。可在压缩编外人员财政拨款和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基础上,把部分业务类项目支出改为“拨改买”。实行“拨改买”后,应提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调控限额并把事业收入中的横向课题劳务收入列为绩效工资之外收入,同时压缩事业编制数,自行决定聘用人员规模和人才引进结构。此外,实行“拨改买”必须加强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编制管理。(观点来源:中国财政科学院研究院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白景明)

实现工业化“由弱到强”发展

一是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国工业体系完备、产业集群全面等优势,夯实产业基础,推动研发、生产、运营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二是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鼓励支持其从事某项工艺、零部件或者产品的研发生产,努力成为占据世界制造业制高点的“隐形冠军”企业。三是持续改善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增强中西部地区吸引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四是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补齐制约产业发展的人才短板,形成与产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人才结构。五是加大金融体系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转化、应用的支持力度,夯实我国工业发展的科技基础。六是继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比较优势,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观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史丹)

污染防治攻坚战三步走

第一,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主要是对雾霾的防治。加强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减少企业排放;大力推进散煤治理,整合不同热源,进行智能化管理;调整货车运输结构;强化国土绿化;做好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第二,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第三,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一是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比如移土、用化学办法改良、用生物办法种草等;二是强化固体废物的处理,特别是对有毒有害废物的处理;三是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四是“无废城市”建设,做好工业固体废物、主要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城市垃圾的处理。(观点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  周宏春)

战略定位 深入实施垃圾分类制度

一是完善垃圾分类法规政策,纳入绩效考核。当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草案)》中,已提出要健全生活垃圾污染环境防治制度,要在此基础上制定专门的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二是政府补贴垃圾分类,逐步探索垃圾收费。鼓励垃圾前端分类;同时,探索垃圾收费,按不同区域测算,设定每天限额,鼓励垃圾减量化。对于后端垃圾处置,要从按量补贴改为按质补贴,重在鼓励其资源化绩效。三是倡导再生资源产品,补贴再生资源价格。可设立再生资源超市或者再生资源产品专柜,同时,通过税收优惠和价格补贴等多种方式鼓励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四是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方式多样化。通过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地情的垃圾分类和处置方式,既治理区域环境,又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观点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  程会强)

构建激励性就业扶贫机制

一是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强化就业扶贫优先的原则,激发其内生动力。二是构建激励性就业扶贫机制,对贫困人口享受的一些优惠政策设置就业方面的前置条件。三是财政投入与公共服务围绕“人力资本”生产和再生产做文章,全面改善贫困人口就业状态。四是整合面向贫困人口的培训和就业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观点来源: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作者系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李成威  于雯杰)

化解金融风险的三条路径

其一,要把实体经济基础打牢靠。这意味着,每当金融领域出现重大问题,首先要在实体经济领域寻找根源;其二,要注重在稳增长的基础上防风险。这说明,如果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增大,风险放大也将是必然,但是,稳增长无疑居于核心地位;其三,要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观点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李扬)

找准着力点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明确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通过发展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第二,完善产业政策和优化营商环境。建立促进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体系。第三,推进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企业加强与客户合作,利用客户资源,开拓企业创新的视野和途径。第四,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优化平台治理机制。强化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慧化水平,优化基础设施系统功能,同时加快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相关政策。第五,着力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需要建立的空间融合、区域融合的实现形式。(观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郭朝先)

企业创新创业质量有待提升

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具有高技术密集型特征的创新型创业活动比例依然偏低,与日益高涨的创业热潮形成了剧烈反差。同时,创业创新环境仍有待优化,在发展环境涉及的基础设施、行业发展程度、产权保护、地方优惠政策等方面,均有较大提升改善空间。随着打造“双创”升级版等一系列措施的落地,“双创”活动将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其在创新引领发展中的重要引擎作用将得以真正发挥。(观点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庄芹芹)

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新手段

探索行政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的新机制。要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采取战略联盟、股份制合作及合并等方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解决跨区域经营的障碍矛盾,推动重大合作项目的开展。在产业领域,以“联盟”和“联合体”等为抓手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进一步优化“三个层次、四个座谈会”的政府间合作协调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间财政和税收分享机制,形成有效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布局优化的体制机制。(观点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  张彦  李湛)

激发消费潜力将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是有助于转换发展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随着发展阶段的演进,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消费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大幅提振居民消费,是优化国民经济结构、释放发展新动力的必然路径。二是有助于提升消费品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消费的要求不仅在于量的增加,更在于质的提升。只有打破体制机制束缚,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才能满足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升级。三是有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经济国际竞争力。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和世界规模最大、最具成长性的中等收入群体。如果能将如此巨大的消费潜力转化为实际消费,将形成庞大的国内市场,吸引全球生产要素向我国集聚,也为本土世界级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观点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主任科员、副研究员  施戍杰)

低收入群体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

第一,要进一步打破垄断,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要素市场的改革,把中国各个方面的增长活力进一步焕发出来,给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低收入阶层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第二,要进一步保障基本的社会安全。比如,社保、医疗、就业等保障体系,应该具有全国性的连通性,这样有利于劳动者的流动,即社会改革要使劳动者流动性进一步提升。第三,要提升人力资本,特别要加强职业培训。无论是全球化,还是技术进步,劳动岗位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工种已不复存在。如何通过人力资本的培育,使劳动力市场更具有活力或者更具有流动性、韧性,这是下一步更需要关注的问题。(观点来源:国家发展研究中心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胡畔)

如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一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助于各国创新经济增长模式,克服“以邻为壑”“零和博弈”的国家间恶性竞争,是“大变局”下全球化新发展和世界经济大调整的需要。二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将在补好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短板的同时,有效推动以自由贸易为根本的全球化新发展。三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与积极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将进一步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为全球经济转型、紧跟技术革命步伐奠定基础。四是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是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各国合作共赢和创新经济增长的新要求,需要从比较优势着手加强各国以及区域发展战略的对接;加强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的协调和资源统筹,从长计议,防止短期化倾向;需要遵守国际规则、加强法律意识、防范地缘政治经济风险。(观点来源: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学院  作者系外交部前副部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何亚非)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