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村电商成为扶贫加速器须练哪些内功?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15日15:38分类: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重庆10月15日电(记者王松涛)近年来,重庆把农村电商发展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推进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培养贫困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建立深度贫困乡镇产地集配中心,实施电子商务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创业就业,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激励约束机制,推动电商扶贫形成可喜局面。

2018年,全市14个国家级贫困区县实现农村产品网络零售额77亿元,占全市农村网络零售额的46.8%,带动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额3.5亿元。围绕农村电商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扶贫问题,业内人士也给出了若干建议。

——农村电商发展与产业扶贫深度结合才能见成效

据重庆市商务委介绍,重庆农村电商扶贫产生成效主要在于注重了四个结合的实践。

一是将电商扶贫与“志智双扶”相结合,加大电商扶贫带头人培训培养力度,着力发挥电商扶贫带头人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贫困地区脱贫内生动力。各贫困区县累计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380余期,培训人数超6万人次,孵化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3895人;通过青年农产品网销大赛等方式,累计带动贫困户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近4万人。重庆市人大代表、万州区熊家镇石公村村支书刘吉彬从2018年起带领村民创立“农业企业(农户)+电商”的经营模式,运行1年后,客户数大量增加,每月购买人次达1500个左右,年销售额在30万元以上,电商平台带动了熊家镇及周边乡镇100多户、500多名村民积极参与。其中,有30多户贫困户通过农村电商扶贫模式,实现了稳定脱贫。

二是将品牌打造作为产业培育的重要抓手,通过做大做强网销品牌,提升贫困地区农特产品价格。目前,各贫困区县已培育出天生云阳、山韵黔江等区域公共品牌16个,打造了城口腊肉、秀山土鸡蛋等网销爆款,武隆羊角豆干、丰都红心柚等22个农产品分别入选商务部首批优秀农特产品、重点扶持农特产品,并获得阿里巴巴、京东等平台支持。建立主打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完善了石柱莼菜、万州柠檬等115个的贫困区县主打农产品的质量追溯体系。

三是注重构建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电商扶贫带来的实惠。实行城市消费者依托平台预定贫困户农特产品模式、“保底销售+利润提成”的“二次分红”模式等收益分配模式,贫困地区农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升。联合中国电商扶贫联盟和阿里巴巴集团,分别举办中国(重庆)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推介洽谈会和电商扶贫(重庆)高峰对话会,发起成立重庆电商扶贫联盟,推动80余家市内外电商企业与贫困区县、乡镇对接,实现“一对一”“多对一”帮扶,签订电商扶贫项目近70个,签约金额1.96亿元。

四是整合贫困地区县域物流资源,解决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难题。目前,全市14个贫困区县和18个深度贫困乡镇共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14个、仓储物流配送中心14个、农产品产地集配中心150余个、乡镇村电商服务站点3211个。秀山县整合23家快递企业,组建了专注农村物流的云智速递,快递包裹实现“T+1”进村入户、“1+T”发至全国,快递进村成本降低30%,农产品进城成本降低20%;酉阳县依托仓储物流中心成立第三方快递配送平台,将全县快递资源整合成“1个管理团队、3个配送体系、8条快递线路”,投递效率显著提高,运营成本大幅下降。  

——三方面问题须引起重视

刘吉彬从自己从事电商扶贫的经历出发,认为当前农村电商扶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小打小闹”规模上不去,农村电商缺乏抱团发展的意识。农村电商虽然发展势头猛,投资这一领域的企业和市场主体也越来越多,但是成功率低,风险很大。很多农村电商只是一个空壳,入不敷出的现状普遍存在,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同时也不利于重庆农村电商的整体打造。

其次,市场缺乏有效监管,秩序不够规范,质量标准和销售价格不统一,都说自己的产品好,且产品单一,导致用户的信任度减低,严重影响了电商发展;农特产品商品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供应链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没有围绕电商形成产业特色,缺乏电商特色的适销品牌。

第三,对农村电商缺乏长效管理机制,管理缺乏系统性。政府对电商的扶持缺乏针对性,组织电商培训的单位很多,但是实际效果较差;农村电商人才缺乏,既缺少电子商务技术人才,也缺少对接电商发展的产业规划和品牌规划人才,更缺少市场推广和品牌推广人才。   

——狠练内功,多措并举助力电商产业扶贫

刘吉彬和重庆市商务委相关人士认为,农村电商要成为产业扶贫的加速器,还须在以下方面狠练内功,多措并举。

一是加强区域公共品牌培育,鼓励区县推动公用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的品牌体系建设。加强电商品牌全网营销,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渠道,实现跨区域、跨平台、跨终端立体化品牌营销。重点培育产地加工,壮大精深加工,并形成大中小配套的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重点在设施建设、帮扶机制、人才培养、服务平台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增强农村电商发展的后劲,扶持农村电商选准产业、发展订单式生产,培育适合开展电商的特色产品,提升物流配送服务水平。

二是围绕服务能力提升、电商数据分析和资源要素集聚,着力推进农村电商平台体系建设。激活供销、邮政、商社、外经贸集团等传统渠道,打造特色电商平台,推动电商扶贫消费帮扶B2B平台建设。推动知名电商与重点区县、乡镇建立“一对一”“多对一”帮扶关系。发展壮大开展农特产品网络销售的网商、微商,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农民经纪人等涉农组织积极开展网上销售,推动网销农产品规模化、品牌化和标准化。

三是建立农村特色农产品行业标准和网上交易准入制度,联合农委、工商、安监打造安全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的监测检验体系。推进网销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设信息共享、网上抽查、源头追溯、属地查处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推行“一品一码”、“一户一码”等技术,构筑农产品质量体系。对以次充好、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的网店和从业人员进行严厉打击并建立黑名单。

四是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村电商培训,构建农村电商培训体系。针对企业高管、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等不同人群,深入开展短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递进式培训。推动高校、职业院校、区县职业教育中心开设电子商务课程,建立校地合作培训模式,建设农村电子商务创业培训实训基地。着力推动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就业专项培训,加强培训跟踪和孵化服务,提升培训效果。组织本地创业青年建立“电商教练”队伍以身说法,引导带动返乡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退伍军人等开设网店创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崔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