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高新区:站在新起点 续写新辉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27年来,在阡陌纵横的农田上建起一座现代化新城。以工业明星城市建设强壮筋骨,以旅游明星城市建设提升颜值,以管理明星城市建设精致新城——

从5.63平方公里,经三轮区划调整扩大到509平方公里;从“听取蛙声一片”的城北郊野,到全市对外开放的主窗口;从780亩的城北工业村,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27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常州高新区人时刻践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无中生有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和突破自我的改革精神,以占全市12%的土地、14%的人口,创造了全市20%的经济总量、21.5%的财政收入、1/3的到账外资和1/3的进出口总额,聚集了全市1/3的外资企业和1/3的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常州高新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第28位,全省第4位。

创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天合光能创造了19项世界光伏电池与组件转换效率和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跃居世界光伏行业的领军者;中简科技十年如一日坚持创新,创造了中国高性能碳纤维自主可控的产业化之路,填补了行业空白;在与世界知名品牌汽车的配套中,星宇车灯苦练内功,实现了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企业授权专利总量已达760多项,并成为我国民族车灯行业的领军者,年营业收入突破50亿元;著名华裔女科学家、美国工程院院士、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系鲍哲南教授,带着世界最先进的柔性电子材料研究成果,在常州高新区创办了其在中国的首个规模生产中心……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7年来,常州高新区牢记使命,把创新作为抢占先机、赢得优势的先手棋,努力种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在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深入推进“十百千”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累计培育高企43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45家、准独角兽企业2家、瞪羚企业34家。全区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国际专利PCT总量,位居全市第一。全区参与制定国际标准16件,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152项,成功跻身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县)区行列。常州光伏创新型产业集群被纳入科技部试点,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和“光伏智慧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成功获批并启动建设。在搭建创新舞台方面,打造“1+3+X”创新创业新格局:以高铁新城为核心的创新资源集聚区,高新科创园、创意产业基地、碳纤维科创港为代表的双创载体示范区,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成功引进中科院遗传所(南方)、安泰创明能源材料研究院、中德节能环保创新中心等10多个重大创新载,“一院一策”对重大载体进行综合绩效考核。出台了“科技创新18条”等政策,建立实施孵化平台分级分类服务(培育)机制,全区建有孵化器33家(国家级5家、省级11家)、加速器14家(省级3家)、众创空间25家(国家级4家、省级14家)。在服务创新人才方面,形成了“1+15”人才政策体系,在总规模5亿元人才孵化引导基金的基础上,每年另行安排1.5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全面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积极利用市场化手段,聚焦深圳、上海等重点地区,探索区“龙城英才”项目引进、培育的新渠道、新模式,成功开办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受理点。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引进省“双创团队”10个,成功创建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同时为全面做好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专门实施人才优享、优居、优智“三优工程”,让人才在高新区行有所便、居有所乐、创有所成。

27年来,常州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从1992年成立时的3.9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455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92年的2.7亿元提高到3200亿元。如今的高新区,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和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快速增长,真正成为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展翅腾飞的“金北翼”。

开放:高水平推进五个“国际化”

作为世界领先的精密仪器及衡器制造商,1987年,来自瑞士的梅特勒托利多集团就来到常州投资,是最早一批来到常州投资的欧美企业。现在它已在常州高新区投资了3家企业,持续保持着在世界衡器业中的领先地位;1994年,德国莱尼在常州高新区设厂,从投资30万美元的单一工厂发展成拥有1500名员工和5家工厂的电线电缆行业领先公司,并成为中国的服务和功能总部。

27年来,常州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从1992年的0.58亿美元提高到7.6亿美元。从一片农田到常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常州高新区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出国际化的风采。截至2018年年底,全区累计外商投资企业1736家,累计实际到账外资突破110亿美元大关,达到112.1亿美元。目前已有67个国家(地区)的企业进区投资,其中,德国蒂森克虏伯、美国森萨塔、加拿大麦格纳、日本小松、韩国现代等31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在区内投资了43个项目。

站在新起点,高新区将进一步扩大开放,高水平推进企业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园区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这五个“国际化”,全面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全球要素配置力、城市对外影响力,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优势。制定了《常州高新区(新北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组织开展利用外资提质增效、对外贸易优进优出、跨境资本融合发展、专题园区提档升级、枢纽经济能级提升和营商环境优化引领“六大工程”,进一步提高全区开放型经济在全市的贡献份额,确保开放型经济始终处在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努力成为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区。

改革:为发展持续赋能

2017年,常州高新区积极争取全省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将原来分散在全区13个部门的92项行政许可集中到行政审批局审批,基本实现了“3550”目标。去年,经市委、市政府批复,常州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开发区、全市唯一一家开展集成改革的试点地区。通过全面梳理问题、系统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对策,确立了“369”集成改革框架,紧盯三大领域,即行政管理体制、经济发展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三大领域,以“六个一”为目标,即一枚公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网格管治理、一个中心管指挥、一个网络管服务、一个平台管信用,配套实施九项特色改革。通过系统集成改革,在全省乃至全国打造区政合一的2.0版,既发挥高新区精简高效的优势,又集成行政区精细管理的特色,形成常州高新区最鲜明的城市特质和区域气质。

高新区因改革创新而生,因改革创新而兴,依改革创新而强。近年来,全区上下依托集成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增优势,改革成效持续彰显。区级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实施,23个内设机构在全省96个县区中最少;“网格化”社会治理改革成效巩固,滨开区、新龙片区园镇融合2.0顺利试点,“亩均论英雄”改革纵深推进,综合港务区港铁联运班列开通运行。围绕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优环节、减材料、控时间”工作,在全省率先施行“一证化”改革,率先对外资企业设立实施“一口办理”,推动审批时效从“3550”向“2520”挺进,今年上半年全流程企业开办和工业建设项目取得施工许可证平均用时分别为1.97个工作日和13.95个工作日(含中介机构用时),比去年缩减20.2%和23.8%。累计构建“不见面审批(服务)” 场景107个,涉及事项740余项,实现与武进区“跨区通办”事项17个。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