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数字经济“模范生”争做制造业发展“排头兵”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29日16:15分类:数字经济

新华财经杭州10月29日电(记者吕昂)坐拥阿里巴巴集团、梦想小镇、之江实验室等创新高地的杭州市余杭区,近年来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实现“弯道超车”,连续四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稳居浙江全省首位,2019年前三季度,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高达59.9%。这样一位数字经济“模范生”,在国庆长假后第一天率先举行“新制造业计划”推进大会,目标成为全国智能制造标杆区、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区、杭州市“双引擎”发展引领区。

数字经济“模范生”发力制造业 打造高质量发展“双引擎”

余杭是杭州近年来发力数字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而杭州制造业当前面临的总量、增速、投资、产业层次、企业吸附能力“五个明显不足”,在余杭同样突显。余杭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十年来提高了34个百分点,工业经济GDP占比则下降了26.4个百分点。与数字经济规模总量、创新活力相比,工业经济的集聚度、提升速度都显乏力。近年来,余杭工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徘徊在7%,平均增速低于浙江全省0.8个百分点。

余杭区委书记张振丰表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也是区域经济发展、贡献税收、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余杭必须要有这种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补齐制造业短板,形成数字经济与新制造业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双引擎’。”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余杭版”新制造业计划明确了“施工图”:到2025年,余杭将进一步健全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力争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千亿元;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5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达125亿元、新引进项目投资达140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4.9%,制造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0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7家;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过1700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3家、十亿元以上企业60家,制造业企业进入中国500强2家。

事实上,余杭以高标准锚定制造业发展“排头兵”的底气十足,一大批活跃于各领域实体制造业的先行军已为当地制造业再度腾飞夯实基础。在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76.94平方公里的版图上已培育成长了28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包括老板电器、贝达药业、春风动力、西奥电梯、诺贝尔瓷砖、民生药业、微光电子等一批企业,都是业内响当当的领跑者。余杭近年来结合产业基础和未来方向精准布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家纺服装时尚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产业集群,也令余杭“新制造业计划”今后能开花结果勾勒出清晰的路径。

余杭坚定加码制造业发展,也令企业家群体倍感振奋。“当下提出新制造业计划,无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和暖心之举,是一股鼓舞人心、令人期待的奋进之力。”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任富佳呼吁,广大企业家要立足主业、坚守实业。在华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汪力成看来,余杭要更好地留住制造业、培育制造业,利用先发优势,加码产业互联网服务生态的培育,“没有淘汰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落后的制造方式”。

工业互联网引领“智造” 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

余杭区临平新城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小镇内,阿里云supET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日前迎来了第一批入驻企业。这些工业互联网服务商,将基于阿里云工业大脑等技术为余杭本地乃至长三角的制造企业提供工业信息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服务。

在该中心首个完成装修并入驻的企业秒优大数据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办公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对隔壁服装生产车间的工人进行动作识别,生产一条袖子费时多久、哪个工人做裤子更快,甚至细微到缝纫机踏板踩了几下,都被该公司的工业互联网系统捕捉、分析,车间可据此优化生产效率,委托方也可以直观地进行对比。“用工业互联网升级服装制造等传统产业,能有效提升生产协同能力和效率,让制造环节‘一次做对’。”企业负责人罗建军表示,工业互联网技术赋能制造业,能带动效率提升20%至50%。

以工业互联网应用为切入点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升级,正是余杭新制造业计划大踏步迈向智能制造的一个缩影。杭州西奥电梯有限公司依托企业自主研发的“北斗星智慧服务系统”,从设计、管理、制造到服务,正快速实现全流程“智能化”。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开展车联网平台、消费者终端定制系统开发,实现了基于产品技术模块基础的在线个性化定制功能……

“数字经济是余杭的招牌,余杭高质量发展制造业的关键就是用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实现互融互通、‘双引擎’发展。”余杭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陈夏林表示,余杭拥有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高端创新资源,supET平台、富士康华东运营中心等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及一大批专业工业数字化服务商,能为制造业提质换挡提供全方面支持。数字经济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将成为余杭制造业的特色和优势。

为更好实现“双引擎”驱动,余杭一方面将继续做强数字经济产业,完善数字产业生态,发展信息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谋划布局5G商用技术、工业互联网等前沿产业,绘制产业地图、人才地图。同时将精准扶持、加大应用推广力度,形成若干具有国内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另一方面,余杭在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将注重全方位、多层次递进。既要加快老板电器、西奥电梯等龙头企业数字化转型向数据驱动的高级阶段深入,三年打造10家“黑灯无人工厂(车间)”,也将聚焦重点行业全面推进行业数字化转型,尤其是通过supET工业互联网建设行业级平台,为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赋能。

三大要素支撑 稳牢制造业“压舱石”

拥有数字经济“金字招牌”能够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智力支持,也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蓄势待发,但优势之下余杭也坦言“有压力”。一方面,当地工业接续能力不足,每年因转型、外迁及政策关停等原因“退规”的企业缺口,尚难以通过规模较小的新升规企业弥补。另一方面,工业项目空间资源支撑不够有力,一些制造业企业和项目由于拿不到土地、找不到空间,只能被迫外流。为此,余杭决心从空间、政策、人才三方面保障有力护航新制造业计划落地。

空间保障方面,余杭将建立全区工业用地总量保护制度和补偿调剂机制,加强用地指标的规划和配置,设立工业用地红线,确保工业用地总量不减少。尤其是明确每年新出让的工业用地占年度出让土地的比例不低于40%,也高出杭州市级不低于30%的目标。此外,还将实施土地利用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监测平台,加快零散和低效用地流转,推动土地要素向制造业高质量企业和专业化园区集聚。

政策保障方面,余杭将落实国家、省、市各项减负政策,“应减尽减、应享尽享”。结合该区“全域创新66条”政策,将按照同类奖励就高原则,完善对制造业的配套扶持体系。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余杭计划将政府产业基金规模逐步扩大至100亿元,优先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发展。同时,将引导商业银行增加制造业企业中长期贷款,帮助优质制造业企业发债融资。

人才保障方面,该区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制定人才紧缺清单,加大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引进力度,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制度。还将完善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及技术人才评定制度,开展首席技师认定申报,加强制造业人才政策供给力度。同时,将深化“金蓝领”培训,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企业经管人才培训,确保镇街以上工业园区平台均有1所以上对口职业院校。据悉,在人才引育的补助、支持方面,余杭的力度总体上超过杭州。

此外,余杭打造“制造业+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试验场”“样板间”的过程中,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等重要战略,加强与上海、南京、合肥等地区的产业资源衔接,推动平台共享共建,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协同发展。(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