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运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0月30日15:57分类:研究报告

         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探索和运用

新华财经北京10月30日电(经济分析师郭桢)区块链是一种由多方共同维护,使用密码学保证传输和访问安全,能够实现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防止抵赖的记账技术,也称为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块链技术不等同于比特币,实际上虚拟加密货币仅是区块链中的一种应用形式。发展区块链重要的是推动其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从而为实体经济服务。同时,也应当警惕可能产生的风险,审慎看待区块链技术。

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

区块链技术以2008年中本聪发布比特币《白皮书》为标志而诞生,此后逐步被大家所认知。区块链发展近十年,具备较好的应用基础。区块链技术现在已被广泛应用到多个领域,区块链技术能够提高结算清算效率,降低交易成本,也有力推动了数字货币的创新与应用。

1、区块链技术的特点

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集体维护、可靠数据库、公开透明五大特征,其在清算结算方面有着透明、安全、可信的天然优势。目前,全球已有24个国家政府投入并建设分布式记账系统,超过90个跨国企业加入了不同的区块链联盟。

2、世界各国高度重视

当前欧美各国高度重视区块链技术发展,欧盟成立了相关的区块链联盟的协议;美国国家部门先后发布了多份区块链报告,认可了区块链的发展潜力。今年6月,Facebook宣布将发行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数字货币Libra,引发关于其波动风险以及对现有货币体系影响等方面的热议。而在此之前,广为关注的比特币背后也是区块链技术。事实上,除了人们所熟知的虚拟货币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还有许多应用模式。例如,区块链技术安全、信任度高等特点可以帮助金融机构防范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

亚洲地区的日本、新加坡、韩国等主要国家同样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持积极态度,区块链项目蓬勃发展。

二、我国在区块链技术战略布局

我国在2016年首次将区块链作为战略性技术写入《“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此后多部委出台区块链相应产业政策。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报告,2018年中国区块链市场支出规模为1.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预计未来3年将保持快速增长,2022年支出将达到16.7亿美元;2017年至2022年复合增速达到83.9%。从行业来看,金融、制造和零售行业投入最多,其中金融行业投入占比绝对领先。银行的应用场景较为丰富,包括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等,大部分大型银行都有多个项目落地。

2019年,我国区块链政策进入了密集释放期,上半年全国共有超过23个省市发布了112条涉及区块链的政策信息。目前在市场、监管、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作用下,区块链产业发展回归理性,持续在各细分领域中探索技术落地。

三、在金融行业领域运用

金融行业具备参与者之间信任度较低、交易记录安全性和完备性要求高的特点,与区块链技术应用特点十分契合。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做了诸多探索,例如“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区块链+保险”、“区块链+征信”等。

1、金融行业传统运行模式的改变

在中国,区块链技术在传统金融行业已有探索和运用。例如,2018年,民生银行联合中信银行、中国银行设计开发的区块链福费廷交易平台(BCFT)投产上线,系统为福费廷业务打造预询价、资产发布后询价、资金报价多场景业务并发、逻辑串行的应用服务流程;建设银行推出区块链银行保险平台,并成功办理业内首笔区块链国际保理业务;针对保险市场的保单信息流转环节各种“痛点”,众安科技联合多部门尝试在开放资产协议基础上推出保险通证,实现了保险资产的通证化。

2、个人跨境转账汇款方式的改变

随着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渗透,个人跨境转账的底层技术实现方式也开始被改写。过去,个人跨境转账需要跨越支付机构、银行和国际间结算网络,整个过程由于串行处理导致效率低下。而现在,区块链技术可以作为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接口技术。跨境汇款中的多方通过区块链技术将汇款报文传递给参与方,从而实现多方协同信息处理,将原本机构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提高信息传递及处理效率。

四、央行数字货币

1、数字货币的定义

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的定义: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我国央行数字货币项目称为DC/EP,即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其功能属性与纸钞完全一样,只不过是数字化形态。央行数字货币不需要账户就能够实现价值转移。具体场景中,只要手机上有DC/EP 的数字钱包,不需要网络,只要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实现转账功能。DC/EP 不需要网络就能支付,因此也被称之为收支双方“双离线支付”。

2、双层运营体系

双层运营体系是指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与之对应的单层运营体系是人民银行直接对公众发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央行的数字货币依然是中央银行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另外,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现有货币投放体系和二元账户结构,不会对商业银行存款货币形成竞争。由于不影响现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不会强化压力环境下的顺周期效应,由此不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3、央行发行数字货币的目的

(1)保护货币主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Facebook 发行数字货币Libra 将对全球金融体系造成影响,Facebook在全球范围拥有23 亿的月活用户,如果Libra 被广泛使用,会对本地的法币产生替代效应,削弱法币的地位和影响力,也会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的实施效果。近期在回应德国议员Fabio De Masi 问题的一封信中,Facebook 表示,美元将占一篮子货币的50%,其次是欧元,占18%,日元英镑和新加坡元则分别占14%、占11%和7%。考虑到Libra挂钩的篮子货币中没有人民币,这将进一步增强美元的国际影响力,抑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所以央行必须有所准备,加快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实施速度,把握央行数字货币的先机,保护货币主权。

(2)提升支付效率,降低货币的流通成本

传统纸币的发行、流通成本较高,纸币生产流程包括造纸、印刷、切割、存储、运送,后续的存取、更换、销毁等流程涉及大量的人力及成本投入。数字货币在系统中运行,主要占用计算空间,整个发行流通过程均通过数字运算完成,货币损耗成本及维护成本几乎为零。数字货币对纸币的替代将提高货币流动效率、提升经济交易活动的便利性。

(3)提升监管能力,优化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实施

数字货币的底层技术具有可追溯、可跟踪的功能,央行能实时掌握数字货币的流向,一是可以提升反洗钱能力,打击金融犯罪,减少逃税、公职人员腐败等行为,降低KYC 与AML 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二是可以提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畅通传导机制,使政策的实施更加精准。数字货币流通速度的可测量度有所提升,大数据分析的基础更为扎实,有利于更好地计算货币总量、分析货币结构。

五、区块链技术需防范风险 审慎运用 

1、谨防将区块链技术做为虚拟货币炒作工具

区块链是一项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新技术是否适用在某些具体场景中也与其特性有关。对于区块链技术,最重要的是实际应用的落地,要为实体经济服务;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不要集中在金融领域,更不能仅仅作为虚拟货币的炒作,这一点应该严加防范。

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具有“双刃剑”特点。这在以往的技术革新中已有体现,对于区块链技术也是如此。不要炒作区块链这个概念;不能披着区块链“外衣”做非法活动、非法金融活动;真正要想获得市场空间,这个技术必须从缓解经济金融领域存在的“痛点”上、从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找到其市场所在。

2、警惕防范安全漏洞

警惕区块链新技术的安全漏洞,加强对区块链引导和规范,必须注意风险管控。金融机构注重风险管理,只有被充分验证的技术才会被广泛使用。例如,银行的核心系统上云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金融机构对技术的担心主要包括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交易吞吐量和交易速度、可操作性等。另外,在联盟链上,作为大型金融机构对于话语权的要求高,各家银行本身的系统和业务存在差别,在技术标准制定上很难以平等的方式达成协议,预计金融机构间大规模区块链平台的推进速度会较慢。这对区块链技术发挥更多信用创造的价值来说是一种限制。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