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提“质” 打造千亿级开发区 ——贵阳经开区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做大做强实体经济

贵阳日报2019年10月31日10:41分类:园区

只需一分钟,180盒药品便在自动包装线上完成包装,进入到下一步环节,快速且精准。这是10月30日记者在国药集团同济堂的自动包装车间看到的情景。

这样的速度,是同济堂在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经开速度”的体现。通过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2018年,贵阳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10.4亿元,占全市34%。

今年,经开区再规划、再出发,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4+1”主导产业体系,抢抓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着力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建成更高能级的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全力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努力成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新高地”。

扬优势 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

经开区是贵阳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而在经开区,装备制造撑起了实体经济的“脊梁”。面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历史机遇,经开区一批装备制造企业正打算借力通道的建设加快“走出去”,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在詹阳重工装配车间门口,3台刚组装好的履带式挖掘机整齐地停放着,这款挖掘机已出口到非洲、东南亚、南美、俄罗斯等地。

“我们一直很重视海外市场,前几年就开始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去年在非洲建成肯尼亚营销中心,在东非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那里,我们竞争对手是来自世界各国的装备制造企业,竞争大,但是我们底气很足。”贵州詹阳重工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曹旭红说。

詹阳重工在海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然底气十足,这种底气源于何处?

加大研发力度。近年来,詹阳重工在信息化、智能化开发应用方面每年投入200万元到300万元,通过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工程机械智能研发平台,产品设计实现全三维建模、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原本需要8至12个月时间研发产品,如今3到4个月就可以完成,实现了研发效率的提升。

强化质量管理。在研发设计的基础上,詹阳重工通过相关信息平台,对产品进行模拟分析,从受力、温度等多个维度,提前判断产品的性能,改变了以前产品制造出来后才发现问题的局面,产品性能分析从之前的一个月缩短到3天左右,实现研发和生产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质量上升。

“从产品设计到应用分析,再到测试,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詹阳重工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在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结构研究所工作了12年的杨强深有体会。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正是紧握这条“生命线”,才成就了詹阳重工走出国门的实力和底气。目前,詹阳重工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十余个国家,海外市场占公司整体营收的五分之一。

作为经开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詹阳重工靠质量跻身海外市场,经开区也是通过加强质量建设,推动了一批“经开制造”走出去。

经开区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坚持高标准要求、加快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中高端制造,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目前,经开区装备制造产品覆盖了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工业基础件、新型材料等领域,是贵州省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是一个重大机遇,新通道建设将带来新路网、新航线、新物流,以及新市场、新动能、新贸易。“我们拥有厚实的工业优势,通过新通道,我们可以和相关国家和地区加强合作,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构建贸易新格局。”经开区招商引资局副局长吴晓梅说,接下来,经开区的招商引资将紧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健康医药产业、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成的“4+1”主导产业体系来开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全力打造千亿级开发区。

破旧局 智能制造引领转型升级

在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的电视生产车间,一条自动化生产线的产能1小时能达120台至150台,最多能达到220台。在这里,绝大部分工序已实现自动化。

“以前生产线上搞的是‘人海战术’。”贵阳海信信息化工程师林利说,在前期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2018年,海信建成自动码垛仓库,实现制造数据和物流数据全部打通,生产和管理效率都得到了大幅提升。今年上半年,公司再投资2000多万元,将两条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

通过近几年的不断努力,贵阳海信形成了集订单、计划、采购、管理、生产于一体的一条较为完整的大数据链,“大数据+智能制造”在整机生产部分基本实现,一个现代化的“智能工厂”已清晰可见。

智能化改造带来的是产品质效的提升。2018年,贵阳海信的产量为110万台,今年预计达到115万台。目前,其产品覆盖了黔、川、云、桂、渝等四省一市,在西南地区的市场占有率保持在17%左右。“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实施智能化升级,继续提升相关配套能力,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成为一个从头到尾全部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企业。”贵阳海信党委书记温洪刚说。

从一个搞“人海战术”的传统制造企业,如今成为“智能化工厂”,贵阳海信的转型升级之路,是经开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变人力驱动为技术驱动的一个生动案例。

在转型的道路上,经开区率先布局、先行先试,做全省促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试验田”。一方面,该区充分发挥在全省、全市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主引擎”“主战场”和改革开放“试验田”“排头兵”作用,积极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 (下转6版)

深入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作,推动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

目前,智能制造成为了经开区的一张靓丽“名片”,全区“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达10家,占省、市比重27%、37%;获得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5个,占省、市比重38.5%、45.5%。

今年9月,经开区出台方案,将继续加快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大力实施“千企改造”“万企融合”,重点发展供应链管理、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离散制造等智能制造模式。

闯新路 逐梦健康医药产业蓝海

在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的骨科中药生产基地自动仓库,生产线上的产品通过设备自动打包好,一条传送带将所有的产品送到自动仓库。

扫描、识别……不同类型的产品汇聚到这里后,一台约6米高的灰色机器人便会将药品分类、码垛,最后通过RGV小车精准入库。在这个拥有2000多吨储存能力的仓库,一个机器人便可以完成原来8个人才能完成的工作量,同时还解决了人工码垛时容易放错的问题。

作为我省第一家获得国家授予“中华老字号”殊荣的医药企业,近年来,同济堂通过大力推进智能加工设备、智能测控装置的应用,建立了一套全数字化传递、可视化生产的先进生产线,探索出了一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生产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保障。2018年,同济堂实现了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产值同比增长11%。

为做大做强企业,近年来,同济堂借助国药集团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优势,开始着手布局海外市场。2017年,同济堂开始布局“一带一路”市场,并启动在越南的注册工作。目前,公司正加快与越南、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对接,商讨市场准入标准等方面的事宜,将加快在这些国家布局以刺梨为主的大健康食品业务。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机遇,尤其是对我们接下来在海外布局大健康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会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拓展大健康产业的国际市场。”同济堂副总经理孙宜春说。

前不久,经开区出台文件,提出要打造四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将打造百亿级健康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中成药、民族药、医疗器械、食品检测、健康服务等产业。同济堂作为该区健康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该区健康医药产业的发展水平。

“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我们会以增加资源流动,促进贸易增长为目标。一方面,进一步向东盟国家开放内需市场,促进货物物流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要将东南亚国家的劳动成本优势和我们工业基础技术发展优势相结合,探索新的劳务服务合作模式,帮助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同时,我们将加快优势产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步伐,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构造大开放格局,为打造千亿级开发区和贵阳南部现代产业新城增添发展动能。”吴晓梅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