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城市日)把握城市交通供求特性 系统破解城市交通拥堵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1月01日10:06分类:房地产

新华财经北京11月1日电(记者李倩倩)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如何破解“堵城”之困?对此,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交通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城市规划、交通结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管理、交通行为等全环节进行分析研判,提出系统解决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交通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陆化普表示,以机动化水平为例,改革开放之初,全国机动车总量仅138万辆。而截至2019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3.4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到2.5亿辆,私家车总量已经达到1.98亿辆。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机动化迅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量急剧增加,很多城市主干道交通需求超过道路通行能力,且供求缺口呈不断扩大态势,形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陆化普指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要从分析问题根源入手。产生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

在陆化普看来,造成交通拥堵的“病因”可以分解为交通供给、交通需求及交通效率三个方面。具体来看,一是道路设施、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停车系统等交通供给存在问题,比如,道路设施结构不合理、断头路瓶颈路多;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低、服务水平不高;步行自行车通行空间不连续、出行环境差;停车系统供需矛盾突出、管理不到位等。

二是城市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合理,职住分离程度日益严重,长距离交通出行大幅攀升。不少大城市的功能布局和公共资源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大规模建设的新城新区生活缺乏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导致人口与就业分布失衡,出行距离越来越长,新城与中心城间潮汐交通现象日趋严重和普遍,加剧了交通拥堵。

三是在交通效率方面,交通工程的精细化设计不够、交通控制优化的空间很大、交通组织和管理能力尚需加强。

“破解交通拥堵的思路就是从调整供需入手,通过增大供给、减少需求、提高效率,使得交通供需缺口变小,实现交通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陆化普说。

在减少交通需求层面,要从城市结构、交通结构、需求管理等方面入手治堵。陆化普建议,第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上,调整城市结构、促进职住均衡。国内外成功经验显示,规划建设好城市,使得交通需求特性更为理想,更能形成绿色环保节能的生活模式。他建议,通过促进土地混合使用、推进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以公交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促进居住与就业的均衡,形成就近上班、就近上学、就近购物、就近活动的城市生活模式,实现减少城市交通需求总量、缩小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距离。

第二,调整交通结构,通过改善步行、自行车的通行条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实现公交优先、绿色交通主导。

第三,管理交通需求,结合城市实际强化机动车的保有和使用管理,引导市民利用绿色交通方式出行,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营造绿色出行的良好社会风尚。

在增加交通供给层面,陆化普认为,要提高交通供给能力和使用效率:一是通过优化路网结构、消除路网瓶颈、提高支小路利用率等措施,优化道路设施;二是通过精细化交通工程、智能化交通管理、快速化交通执法等提高管理效率;三是规范人的交通行为,通过严格执法、广泛教育等规范人的交通行为,加强交通出行者的守法意识。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向绿色交通倾斜应该成为政策重点。简而言之,破解城市交通拥堵,最关键的是要做好城市结构、交通结构、路网结构和路权结构的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智能交通破解城市拥堵问题备受各方期待。智能交通也已成为各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不过,陆化普提醒,要科学看待智能交通的定位和功能,不能被技术牵着鼻子走。

他指出,智能交通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其作用发挥要以扎实的交通工程基础和规范的交通行为作为前提。因此,在利用智能交通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时候,要从交通本质着手,尊重交通规律,在提升硬件的同时,注重需求引导和功能实现,提出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交通解决方案。“智能交通建设要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打破数据共享壁垒,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陆化普说。(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岩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