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提质增效,跑出创新加速度

南京日报2019年11月01日15:12分类:园区

随着第四批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申报通道开启,我市新型研发机构“大家庭”即将“上新扩容”。在江宁开发区高新园,14家新型研发机构精心准备好厚厚的申报资料,期待着有个“好收成”。

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是南京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关键抓手,也是江宁开发区高新园的重点工作。2017年12月,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挂牌,依托“一圈一镇两谷五基地”园区负责人开始了海内外奔走,他们为高校、资本、人才等资源积极穿针引线,促成一批又一批新型研发机构落地,目前园区新型研发机构总数稳居全市第一阵营。

“不仅要在数量上打造集群,更要推动项目提质、服务增效。”江宁开发区高新园负责人说,今年南京围绕创新名城建设提出“六大计划”,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新型研发机构提质计划。紧扣全市目标,园区新型研发机构集群今年呈现出层次更高、项目更扎实、成果更务实的喜人特征。

紧贴园区产业体系,新型研发机构集群迅速壮大

吸引什么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成立伊始就明确定位:紧扣自身产业禀赋,围绕江宁开发区“3+3+3+1”现代产业体系,重点聚焦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智能电网、智能制造、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和未来网络通信等产业,引进大院大所资源建设新型研发机构。

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发展一批”的思路,园区专门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帮办小组,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引进新型研发机构70家,已经注册落户的有60家,注册资金近6亿元,其中园区投入注册资金近1亿元;共组建基金规模10.9亿元。

从全市范围看,园区成绩可圈可点。目前,园区已经有30家通过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占南京市备案总量的近1/6;有8家机构在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评中获得优良,占南京市优良的1/4,园区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数量和质量上均领跑全市,初步形成了新型研发机构集群。

呼应最初的蓝图规划,园区70家引进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与园区主导产业契合度高,从产业领域来看: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11家、信息通信技术领域18家、高端智能制造领域14家、节能环保领域10家、新材料领域10家、生物医药领域7家。

引进来、走出去,打通国际创新合作的“双向高速公路”

发展区域经济必须放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才能寻找到更高远的站位与更宽广的道路。背靠雄厚的产业基础,坐拥经验丰富的运作团队——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毫不犹豫“走出去”拥抱国际创新合作浪潮,向海内外创新人才、机构等广撒“橄榄枝”,足迹遍布德国、以色列、法国、西班牙等地。

卓有成效的出访将一批海外项目引进门。以今年2月25中欧创新合作大会为例,俄罗斯院士、德国院士、诺贝尔奖得主……一批金字塔尖的顶尖人才造访江宁开发区高新园。这场大会上,诺奖得主莫索尔签约成立神经细胞研究中心,2家俄罗斯院士领衔科技公司领取营业执照,3个创新中心、研究院揭牌,14个科技项目签约。盘点下来,今年以来,园区内有16家新型研发机构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德国国家微系统传感器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有9家机构与美国、丹麦、韩国等国外企业开展项目研发。

有意思的是,新型研发机构不远万里来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安家之后,又再次“走出去”——去海外建离岸孵化基地。技术依托德国的江苏MEMS传感器研究院,跑去德国建立了海外创新中心,方便不能来宁定居的德国专家就地转化项目。灵活的机制加速一批凝聚着中德合作基因的传感器芯片等研发成果从该研究院出炉,填补中国相关产业空白。在2018年度的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估中,该研究院获得一等奖。

中电华恒(南京)能源产业研究院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等人才团队、南京工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中电华恒能源技术公司以及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四方合作筹建的。研究院执行院长吴江介绍,研究院积极探索海外资源合作,已设立英国研发中心、日本研发中心。近期研究院还与剑桥大学电力与能源转换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就主动配电网、分布电源接入技术、柔性交直流配电网等技术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研究该领域的理论问题,并结合实际项目开展数学物理仿真建模和试验工作。剑桥大学电力与能源转换中心在业界地位显赫,该中心的蒂姆教授曾因为其在超导领域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技术依托英国的垒途智能教科技术研究院江苏研究院也把海外创新中心开到了英国,有了这个海外桥头堡,两地可以更及时、更便捷展开无缝合作。

“一进一出”之间,新型研发机构们架起了一条跨国合作的“双向高速公路”,研发、人才、市场、资金……不分国界充分交融,学科与平台无缝合作,形成“创新—应用—再创新”的完整闭环。世界是平的——这句话在江宁开发区高新区有了最生动的诠释。

“真金白银”参股,创新层次高、成效实

国际合作的层次特别高,推进特别务实,是江宁开发区高新园今年以来创新工作呈现出的最显著特点。

近期参与2019年第四批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申报的南京智欧智能技术研究院,依托西班牙第一、欧洲前三的产业技术研究院TECNALIA研究院,以及杨海研究院人才团队建设。杨海说,TECNALIA研究院是欧盟研发机构联盟副主席机构,其在西班牙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中科院。通常情况下,成立新型研发机构由研究院人才团队持股,但这次不同的是,TECNALIA研究院也拿出真金白银,占股20%,这是TECNALIA研究院历史上首次在亚太地区参股机构。TECNALIA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皮埃尔将亲自担任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的首席科学家。高配置、高股比,体现了TECNALIA研究院在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创业创新的信心与决心。

江宁开发区高新园与以色列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团队合作共建的中以(南京)智慧城市创新研究院,是南京屈指可数的与诺奖得主合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对于这个新型研发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丹·谢赫特曼寄予厚望,他不是单纯的“顾问”角色,而是个人筹措资金,入股研究院。

科津新材料研究院依托牛津大学化学系及肖天存人才团队建设。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系主任彼特充满自豪的介绍,牛津大学化学系是西方国家最大的化学系,它也是今年两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锂离子电池发现者曾经就读和工作的地方。他说:“牛津大学无机化学系正不断涌现最新研究成果,他非常乐意在成果转化上与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合作。”

提质,是南京今年打造创新名城建设对新型研发机构提出的要求,江宁开发区高新园用自己的创新实践,交出了实打实的成绩单。

服务增效,优化营商环境推动 新型研发机构加速跑

新型研发机构要提“质”,政府在管理、服务上则要增“效”。

南京昂科利医药科技创新研究院去年12月通过市级备案,主要从事药物研发、医疗器械、第三方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三个方向的业务,最终将形成“预防—治疗—康复疗养”的闭环。在园区一年多时间,公司总经理张希军感触颇深:“我在实体经济领域干了20年,看了很多地方,江宁开发区高新园不一样。其实从产业基础看,江宁开发区高新园的主导产业和我们从事的医药领域并不十分匹配,但最终打动我的是这里的‘拼命三郎’精神、服务精神。做实体很难,过去想高效推进项目,面临环评、消防等一系列琐碎事务,做事急不起来。而现在,我只需要操心运营和市场,其他交给园区解决。这里的氛围是,园区会盯着你、推着你往前进。在这样的氛围下,我们全市第一批通过审批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基金,目前在手孵化项目16个,取得发明专利29项目,实用新型11项……”

吴江也深有感触:“我们研究院一进园区,就有专职人员上门指导、解决问题。知道研究院起步阶段最缺人才,园区定期开人才招聘会。园区甚至为我们企业专门办了一场博览会,给大家创造合作机遇。”

企业家、创业家们不知道的是,在一件件“暖人心”的服务背后,其实有一整套营商环境体系在支撑。在政策层面,今年,以“1号文件”为核心,园区全面落实创新政策体系,制定下发了《江宁开发区高新园争创一流园区行动方案》,研究制定了《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评办法》和《江宁开发区高企培育行动计划》。

为了让企业人才在这里工作顺心、生活舒心,今年,“四个一”计划成为江宁开发区高新园招商服务团队的工作“指南”。“四个一”包括:布局一批创新载体,按国际化城市要求布局功能载体,建设运营英国国际学校,探索建设国际接轨的海归子女学校;利用闲置低效空间打造一批科技加速器、成果中试及孵化基地;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实施一套知识产权激励措施,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推动中高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形成品牌,创建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分站。畅通一个融资渠道,引进一批创投机构。

呼应南京“招商突破年”,江宁开发区高新园实施“企业发展陪伴计划”,通过贴身“陪伴”,加速企业成长期、拉长企业成熟期、延缓企业衰退期,让企业充分享受放管服改革的红利。

在运作层面,园区强化问题导向,构建更高效的孵化机制。在基层,每一个新型研发机构都有“一对一”帮办人员对接,在高层,园区主要领导们划好责任片区,一人对接若干个新型研发机构,高位协调,让新型研发机构放开手脚,加速奔跑。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