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经济的十大特征

北京日报2019年11月12日15:34分类:京津冀

文化经济是带有强烈文化特征、彰显文化品质的经济,文化已经渗透到经济之中,文化已成为经济的内在品性,是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从北京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文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北京的特有优势。从老字号对品牌文化的传承、企业风生水起的文化建设到各产业行业的文化发展,北京已经积淀了深厚的经济文化。从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的定位出发,北京文化经济主要考察文化对北京经济的影响。

对于北京整体的经济文化特性,人们虽然知其客观存在,但却处于隐形状态,尚缺少应有的关注和理论概括,更缺乏主动的引导。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的开展,北京经济发展正孕育着新的整体上的经济文化,同时也在纠正一些不适宜的过时文化。这种经济文化正在由隐形转化为显形,我们希望文化经济新特性的提出,能够引起政府、社会和理论界对北京经济整体上的经济文化的兴趣和关注,促进北京在全国率先实现文化对经济的引领,并对全国文化中心起到经济基础的支撑作用。

从经济与文化的本质来看,北京文化经济的主要特征是:

服务文化。在首都经济提出之初,我们曾经论证过首都经济的本质是服务经济。今天看来,北京经济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着手于、并落实于有效实现“四个服务”的基本功能。因此,服务文化是北京区别于其他任何城市的特有经济文化。

蓝图文化。“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理念,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北京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是有差距的。北京城市发展的“西瓜皮”文化我们必须摒弃。如今,蓝图已经绘就,北京经济是城市总体规划下的经济,经济发展必须符合总体规划,所以,蓝图文化是北京文化经济重要的特性。

菜心文化。“北京不提经济中心定位,不是要放弃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而是要放弃发展‘大而全’的经济体系,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更好服务于城市战略定位。”要靠创新发展,舍弃“白菜帮子”,精选“菜心”。因此,菜心是高精尖的代名词,菜心文化是北京经济又一个鲜明的文化特征。

辐射带动文化。与菜心文化相匹配的是辐射带动文化。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原来的“一亩三分地”文化、“肥水不流外人田”文化已经变得陈旧,难以适应北京经济的发展。在新形势下,北京必须在更大的视野中谋划经济布局,与周边形成经济圈、城市群。所以,北京文化经济必然生成辐射带动文化。

红线文化。所谓红线,就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边界和底线。在整体上,中央对北京已经划定了人口总量上线、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在产业发展上,市政府出于环境生态的制约出台了禁限目录;在企业层面,也提出系列的行为规范。这些必然会形成北京经济鲜明的红线文化,红线文化是北京经济发展确保终极目标实现的底线。

活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力是北京经济的显著特征。开展疏解整治工作以来,活力似乎有所下降。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随着营商环境的优化、城市运行秩序的改进,更高层次的活力必将出现。活乱并存是低级的活力;活而不乱才是高级的活力。北京经济的活力文化也面临着升级。北京经济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推陈出新,彰显活力文化的魅力,才能确保经济的持续发展。

首善文化。首善之区一直是北京引以为豪的,并取得了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群众的广泛认同。首善是一个综合评价,但最核心的是形成了首善文化。而诚信是首善文化的灵魂,北京经济应该成为一种品牌。提到北京经济就意味着高质量,没有假冒伪劣、没有坑蒙拐骗、没有价格欺诈。这种文化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有严格的外在管理,又要有积极的内在自觉。首善文化的形成是北京文化经济的软标志。

人本文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方面开始关注人的需要、处处彰显人的尺度,这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进步。经济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北京经济走在了前头,人本文化是北京文化经济的基本特征。

安全文化。经济发展是动态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各种风险都可能不期而遇。因此,一个健全的经济体系必须有可靠的化解风险的能力。而在各种防范风险的制度安排和技术措施中,就形成了人们都认同的安全文化。北京经济的安全文化,有着不同于企业、行业和产业的内容,既要考虑内部各方面的协调和均衡,还要考虑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挑战。

保障文化。“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毛泽东同志在解放区提出的。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方针。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后,其作为一种文化始终深深地铭刻于政府各级干部心中。北京市委和北京市政府的各经济主管部门,一直把保障供给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保障文化在北京的文化经济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为首都经贸大学原校长)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刘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