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种污染物一体化协同治理助力环保攻坚——专访中晶环境童裳慧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02日16:13分类:能源

新华财经博鳌12月2日电(记者陈碧琪)在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背景之下,面对日益完善的环保政策、日益精准的排放指标,工业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污染防治技术创新突破上的动力不断加大,市场对环保服务企业的专业化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中晶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童裳慧在2019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接受新华社专访时表示,单纯依靠单一治理技术来应对污染治理已不能满足“新常态”下国家对环境治理的要求,多种污染物一体化协同治理将成为环境治理的发展方向。

——雾霾治理亟待取得突破

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已经进入了深度治理的关键期和转折期,PM2.5和臭氧污染控制、烟气脱硝产生的氨逃逸问题、极细微可凝结颗粒物、白色烟羽中存在的可溶盐等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我国的蓝天保卫战已取得很大成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治理成效显著,但这两年出现了反弹迹象,雾霾治理亟须取得突破。”童裳慧认为,雾霾仍旧持续性、低频率、低浓度地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已引起业界的反思,目前的雾霾治理技术和理念是否需要进行适度调整?

童裳慧介绍,雾霾有两大生成因素,一是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二是碳排放变化引起的气候变化。目前国内在烟气及货车尾气脱硝上多采用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法)工艺。研究表明,若装有SCR脱硝装置,部分二氧化硫在催化作用下也被氧化生成气态的三氧化硫,因此三氧化硫转化率大约从1%提高到2%。氨气的频繁使用造成了大量的氨逃逸,2019年5月,法国几位科学家在《大气化学与物理》期刊发表论文指出,2011年到2015年,中国东部地区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别下降了37.5% 和 21%,而大气中氨盐含量增加了49%。

“现在的大气治理基本是引进国外技术,治理成本极高,而且弊端明显,只是把大气污染搬到地面上,变成土壤和水的污染,最终又回到空气中,成了‘换种形式污染’的死循环。”童裳慧坦言,国内从事大气污染治理的企业近30家,由于原创技术、世界级先进技术相对稀缺,企业大多借鉴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普遍采用钙法、活性炭法进行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全球专利数3万多项,中国比重不到0.5%,这意味着在中国做工业烟气治理、雾霾治理,首先在技术上就受制于人,难以结合中国能源使用状况和环境污染的特点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治理方案,所以才会出现雾霾治理指标不断提升但治理效果反复的问题。我国是煤炭大国,而英国、美国等天然气应用比重高,如果脱离我国能源使用环境谈治理肯定会事倍功半。”

“企业在环境治理上如果缺乏前瞻性,必然会疲于应付,处处被动。”童裳慧表示传统工业企业应把握住政策方向,超前设定排放控制指标,用循环经济理念治理污染,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打造绿色化、清洁化企业新形象。

——离开创新超越无从谈起

“只有一体化、可循环的污染物协同治理、循环利用技术,才能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实现污染物的近零排放或零排放。”

童裳慧认为,引导企业形成绿色可循环的发展理念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大,国家未来可能将更多污染物纳入排放要求,并要求钢铁、火电、化工、水泥等企业实现近零排放。为避免企业重复投资,童裳慧建议有关部门积极鼓励企业选择满足更高排放标准的新技术新工艺,而非指定一些只能达到目前排放要求的技术或工艺。只有以治理结果为导向,实施梯级评价,才能精准治污,确保打赢蓝天保卫战。

有没有一种能同时实现脱硫脱硝除尘并且不产生氨、硫气溶胶的技术或方案从而切实有效地实现碳减排?面对工业企业的迫切诉求,中晶环境以“所有污染物都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进行了回应。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经过10余年的探索积累,中晶环境推出了一套烟气、废水、固废一体化协同治理的技术体系。童裳慧介绍,该技术体系目前在国内已完成60多个烟气治理成功案例,建设4个生产示范基地,每个基地占地面积在10万平方米左右。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用离子发生器和常规的脱硫法相结合,将工业固废转化为一种新型的胶泥材料,既可以制作海绵城市透水砖,也可以制作防火板等高级建筑材料。该体系能把空气或烟气中的粉尘、氮氧化物彻底从有害物质变成有用的生产原材料,将污染物永久地固化在材料里面,变废为宝,以废治废。“我们已经建了三个工厂,其中砖厂主要是海绵体系的透水砖和城市装修用的高强度的、高抗压的板材。我们通过这一套工艺体系,把雾霾里的有害成分,永久地固化下来,将烟气、粉尘、氮氧化物彻底从有害物质变成有用的生产原材料。”

童裳慧认为,国内的三废治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协同作战效应难以发挥出来,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重复投资、高昂的运维费用也使企业不堪重负。“践行循环经济治污理念,实行三废协同一体化治理,打造绿色工业4.0生产体系,可显著节约企业环境治理成本、运营维护成本,花费降幅可50%以上。沙钢集团是民营钢铁企业的领头羊,我们的治理体系已为企业节约了两个亿。”

当前,全国的水泥产能约为22亿吨,生产一吨水泥会排放约476公斤的二氧化碳。未来,企业计划以新型材料取代5亿吨水泥,实现碳减排2.38亿吨,氨气溶胶减少8.9万吨。童裳慧表示,我国工业体量很大,中晶环境致力于以大量的工业固废,污水治理产生的大量污泥作为原材料,探索一种新的治理路线。“到2015年,我们已储备了四项技术,申请了上百个专利。四项技术均已落地,其中之一是将污泥做成炭材料,用于脱硫脱硝烟气治理。第二是用粉煤灰、钢渣等工业固废开发脱硫脱硝剂,用干法、半干法工艺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转化为硫酸盐、硝酸盐,做成胶凝性材料,取代传统的水泥生产。目前企业已在国内建了四个工厂,用这款胶凝材料开发了涵盖高中低端的系列建筑产品和装饰材料。”

这两个体系建成后,中晶环境的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487项,今年企业的专利申请数量达5000多项。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将在促进企业、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创新是发动机,推动着我们向前走。离开创新,超越将无从谈起。只有依托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童裳慧说。

——海南的生态环保不能再走老路

近年来,旅游旺季期间大量人、车、船、飞机的涌入对海南的生态环保形成了新的压力。

童裳慧表示:“海南美丽富饶,空气质量全国一流,北方一有雾霾,大家就涌入海南。我们已为雾霾治理交了不少学费,海南的生态环保绝不能再走其他城市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也不应试图用科技手段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海南应因地制宜、以废治废、变废为宝,走循环经济的新路,从而将污泥、垃圾等放错位置的资源变废为宝,形成可持续的环保体系,助力清洁能源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

事实上,海南在发展循环经济、生物质原料加工利用上已积累了一定的市场经验和成功案例。童裳慧介绍,海南相关企业主要通过椰壳碳化制活性炭,这类产品可应用于相对高端的市场。“我们正在探索用农业废弃物、工业废弃物等其他生物质原料与椰壳活性炭加以整合,形成覆盖高中低端的产业链。海南生物质能源、椰壳、椰树体量很可观,发展这一产业极具优势。海南几家合作伙伴的椰壳活性炭在全球知名度很高,再加上我们的治理技术,可以使过去被废弃的物质都转化为炭材料,进一步完善产品线,形成更好的环境治理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董时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