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龙头企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四重奏”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04日17:30分类:乡村振兴

新华财经北京12月4日电(记者孟庆丽 曲翔)3日,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公布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了解到,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联农带农水平、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方式,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乡村产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奏响了强劲有力的乡村振兴“四重奏”。

——做强主业保供给

2018年8月我国公布第一例非洲猪瘟疫情。生猪生产随之遭受重创,猪肉供应紧缺,价格飙涨。为保供给稳生产,国家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养殖,加速建设“菜篮子”工程。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多个省份签订一体化生猪、肉鸡养殖项目,如与茂名电白区、高州区分别签订60万头一体化生猪养殖项目投资协议,与华统股份签订《生猪养殖业务合作协议》,努力提升当地猪肉、鸡肉供应量,满足市民日常消费需求。今年前10个月,累计上市肉猪1642.43万头,肉鸡7.36亿只。

为有效保障生鲜猪肉市场供应,山东华宝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加强与大型养殖企业合作确保生猪采购来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合同养殖场”模式构建利益共同体稳固产销链条、搭建智慧化采购系统把“养殖—出售—物流—屠宰”全产业链进行串联。特别是保持收购员上门抓猪的办法,每台车只装一户养殖场的生猪,不带猪辗转于各养殖场之间,避免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最大限度降低养殖和经营风险。

这些只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强主业保供给的一个缩影。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龙头企业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产业化组织模式不断丰富,公司与农户利益联结日益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我国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创新,龙头企业成为带领农民进入市场抗风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强力支撑。

记者从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了解到,截至2018年底,全国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97万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近1.8万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243家,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达到72家。县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销售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的2/3以上,加工转化原料占我国农产品产出的一半左右。

——技术引领兴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兴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科技驱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实现质量兴农、科技强农则是撬动产业兴旺的杠杆。近年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自身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坚强的科研后盾,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劲引擎。

河北省雪川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马铃薯种业为核心、现代农业服务为延伸、食品加工为龙头的企业。公司致力于强化马铃薯产业链的全面技术升级。一方面,将数字农田规划技术、GPS辅助耕作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物联网病虫害测报技术等高效集成,形成一套马铃薯机械化、精准化、数字化生产体系。另一方面,投资1.2亿元建立河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中国农科院、黑龙江省农科院、荷兰瓦大等7家科研机构开展马铃薯育种、高效栽培等核心科研工作,选育新品种累计推广200多万亩。

不同于传统种养殖业的转型升级,大北农集团的“猪联网”则强调平台上企业“联合、共享、共生”,成为数字农业新生态的一个引领。

做为大北农农信互联的拳头产品,“猪联网”用互联网连接各家猪场,提供猪场数据化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大数据、专家系统在线指导猪场生产,最大限度降低母猪非生产天数、降低死亡率、降低物料损耗、降低单头生猪的经营成本,实现猪场经营效率的大幅提高。截至目前,“猪联网”已聚集了超过1.6万个中等规模以上的专业化养猪场、230万专业养猪人,覆盖生猪超过5900万头。

如今的农信互联早已不再局限于猪联网,平台已先后建成“饲联网”“食联网”“田联网”“渔联网”“蛋联网”等系统,通过链接实现整合,对接更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

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领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借助农业科技水平迅速提升的东风,广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创新机制灵活、研发针对性较强、成果转化率较高的优势,将产学研、农科教集于一体,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不仅率先践行现代农业,而且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带动产业链各主体打造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截至2018年底,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科技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过15%,超过四成的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

——产业造血助脱贫

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而发展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产业扶贫的“火车头”。

免费提供猪苗、技术、服务,并保证以保护价回收,确保合作农户每饲养1头肥猪纯收入150元至200元,这是正邦集团近年来摸索出的一种产业扶贫模式。由于它见效快、收益高、风险低,被农户亲切地称为“福猪工程”,这一工程直接带动了12万贫困人口脱贫。

“这种模式吸引贫困户主动加入企业的产业链,让企业与贫困户结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正邦集团董事长林印孙说。

江西省围绕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引导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带动特色产业深度开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让贫困户更多地分享加工增值收益。通过推行“企业+基地+农户”“订单林业”等,引导贫困户以林地、林木资产入股,全省油茶产业带动用工87.2万人次,精准扶贫面积8.77万亩,参与贫困户达4.2万户,户均增收2667元。

从各地扶贫实践看,党的十八大以来,龙头企业逐渐成为助力产业扶贫的重要贡献者。

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多项举措,一方面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贫困地区,一方面紧紧围绕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加大扶持培育壮龙头。广大龙头企业以产业扶贫为重点,通过托管代养、培育产业、创造就业、吸收入股、服务支持等方式,积极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深入推进精准扶贫。据了解,第六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有299家,其中70家来自国家级贫困县,占23%。

——创新机制促改革

从贸工农一体化探索阶段,到以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政策认可为标志的普及推广阶段,再到以应对入世挑战参与国际竞争为契机的快速发展时期,如今,龙头企业发展已进入以发展模式创新为特征的创新提升阶段。

记者了解到,大北农在全国建立了九大养猪创业平台公司,完成养殖板块的布局。这九大平台公司正是大北农基于共同发展的公司文化提出的全新模式。这一模式鼓励公司与员工、合作伙伴、有一定规模或资源的养殖企业、养猪合作社一起组建新型的养猪管理服务公司,并通过自建、租赁、合作、并购等模式迅速做大做强,依托猪联网统筹猪场管理、集中采购、生猪交易和养猪资金的解决方案,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型员工+平台+公司+猪场”的新型养猪模式。

而广东新会陈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则赋予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内涵。

新会陈皮产业发展曾一度受制于生产经营规模不大、产业发展方式不优、产业价值挖掘不深和品牌影响力不高等问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此背景下,通过“大基地”“大加工”“大科技”“大融合”“大服务”发展,2018年,全区新会柑种植面积由2017年创建初期的6.5万亩增加到10万亩,新会陈皮全产业链产值由2016年的50余亿元增加到66亿元,产业园内龙头企业达12家,经营主体超1000家。产业园联农带农成效初显,组建合作社300家,培育新型家庭农场1000多家,辐射带动全区5万人参与一二三产业,带动全区农民直接收益12.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88万元。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加快完善自身治理结构,创新和丰富产业化组织模式,以标准、品牌和资本为“集结号”,聚集产业要素,带领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广大农户一块抱团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构建了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分工明确的“雁阵”体系,形成了培育一个企业、壮大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新格局。

可以预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随着乡村产业的成长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还将不断凸显。(参与记者:贾云鹏 崔璐 刘桃熊)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崔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