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园区服务业态正在“进化”从躺着收租到贴身服务

长江日报2019年12月05日16:15分类:园区

“这个月,中国技术交易所将在园区设立武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又一‘国字头’机构即将落户。”12月2日,正值“2019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南太子湖创新谷,园区运营方之一的启迪协信负责人刘修欣介绍。

在南太子湖创新谷内,还有另一家“国字头”机构,国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正在建设中。一个园区,两个“国字头”知识产权机构,在全市也不多见。

园区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作为万亿级经济体、科创大市,近年来,武汉建设了350多家各类孵化器、众创空间,场地面积超1000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园区运营,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第三产业。

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发现,当前,武汉园区服务业态正在经历“进化”,运营模式从早期的地产开发、房租物业等,逐步升级到孵化服务,并建立创业生态,与园区企业共融共生。

“企业只负责研发和市场,其他交给园区”

武汉开发区,太子湖路以南,车城北路以北,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组造型别致的建筑巍然耸立。

这里是南太子湖创新谷,武汉首批创谷之一,2016年一期建成。法雷奥中国技术中心、大唐广电等创新机构在此扎根,向全球输出智力和服务。

目前,南太子湖创新谷二期项目也已建成,运营团队——启迪协信,是清华科技园的开发、建设、运营与管理单位。

二期还未正式开园,已有一批重要项目落户。比如,由清华大学侯博士创立的力通通信,研发5G射频芯片,在国内处于空白,属于“卡脖子”项目。

又如,比西迪电池材料公司由华中科技大学韩建涛教授创立,他是今年诺贝尔奖得主约翰·古迪纳夫(JohnGoodenough)的弟子。

前不久,中日医疗科技创新中心落户该园区,有意引入日本诺奖得主山中伸弥的“NKT细胞”等项目。

“南太子湖创新谷地理位置优越。放开租赁的话,躺着也能租出去,但我们不是来当房东的,而是围绕武汉产业发展,导入创新企业和人才,助力城市转型升级。”刘修欣介绍,为此,该园区拒绝了不少保险、医美等企业。园区运营方为每一家入驻企业都配备了“产业管家”,定期上门服务,提供知识产权申报、企业管理、工商注册、物业、品牌建立等方面辅导和服务。

“企业只需要负责研发和市场,其他工作交给园区。我们是企业的大管家、店小二。”刘修欣表示。

“当房东收房租的模式已一去不返”

同样的变化,发生在武汉许多科技创新园区身上。“靠当房东、收房租获得企业收入的1.0模式,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一位业内人士介绍。

南太子湖北岸,与创谷一湖之隔,15幢“像素”造型的楼宇色彩斑斓十分醒目,颇具现代风。这是武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所在地——华中智谷。该园区内,也有另一家“国字头”机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华中版权登记大厅。

运营方中芬智谷公司负责人介绍,未来,房租、物业、暖通等费用差价,将不再是运营方收入的主要来源。“这些物业性收入是固定的,从园区建成那一天起,就能看到天花板。为园区企业策划活动、产品、展会等增值性收入,更有空间和潜力。最终,运营企业的收入将主要来源于投资和股权收益,与园区企业共同成长。”

与园区内企业共生共长,形成生态圈。这是中芬智谷公司正在尝试的方向。比如,中芬智谷的母公司——武汉文发集团,最近正在开发一款数字期刊阅读桌,可以实现期刊杂志的无纸化阅读,可部署在图书馆、校园、社区等场合。这款产品就是联合华中智谷内人机互动等企业共同开发的。

“我们不但为企业解决注册、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困难,同时,也帮助企业谋求市场突破,创造市场需求,跟企业坐在一条船上,不但当好服务员,自己也下场当水手,与企业一起划船。”这位负责人表示。

目前,华中智谷已入驻企业70余家,其中不乏当当、中文在线等国内知名企业,2018年园区总产值达41亿元。

“环境改善体现城市对创业者尊重和包容”

从“躺着收钱”到“贴身服务”“共融共生”。园区运营模式的变化,大大改善了武汉的创新环境和吸引力。

“2012年我开始创业的时候,租了一个私人的办公室,因为晚交了一个星期的水电费,老板把门锁了。”中电光谷OVU创客星董事长李磊回忆,“如今,武汉有大量创业服务机构,天天盯着创业者。只要有好的项目,自然会有很多投资人、服务机构上门提供服务。”

目前,中电光谷已在全国18个城市运营35个站点,在武汉,也有许多站点。该机构不但运营着物理空间,还设立了创投机构、线上孵化运营平台,除了可以提供创业者所需的空间、投融资、商务、人力资源等基础服务外,还提供线上众答、众包服务、社群和生活配套服务等。

2016年成立的理惠诚机器人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和工业机器人,入驻洪山区的OVU创客星,急需融资,运营方为其对接了母公司下属投资公司——零度资本,成功实现千万级融资。如今,理惠诚发展迅速,与安踏、匹克等知名企业达成了生产线自动化改造合作。

“创业环境的改善,体现了一个城市对创业者的尊重和包容。”李磊表示。

目前,武汉正在大力建设“创谷”、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创新园区、环大学创新带等。我市计划,2020年,新增省级以上众创孵化机构40家,进一步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高质量载体。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姚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