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市南实践”

经济参考报2019年12月09日11:06分类:政府管理

企业是社会经济创新发展的主力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是关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选项”。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作为一个老城区,辖区总面积约30.01平方公里,是青岛的服务业核心区域、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域、闻名中外的滨海旅游胜地,同时也是青岛市的政治、经济、旅游、文化、科技、金融和商贸中心。

然而,近年来市南区也面临着发展空间饱和、新旧动能转换压力加大、企业经营和人才工作成本增高等难题。针对这一现状,市南区持续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服务保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通过提高城市的发展空间和城市品质来实现城区的转型发展。市南区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坚持“先进城区能做到的,市南也要做到,而且力争做得更好”的目标定位,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全区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市场活力明显增强,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全力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

——亲商安商 优化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自然环境、城区面貌、教育资源、文明程度以及政府工作效率都是重要因素,而作为政府办事窗口的行政审批无疑是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前沿阵地。

近日,深圳市智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一天之内就拿到了北方区域总部的营业执照。市南区建立“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高效运作”的运行机制,设置“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全面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16个部门376项政务服务事项入驻区行政审批服务大厅,纳入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341项,占入驻大厅所有事项的91%。办事群众由原来涉及13个部门的“多头跑、重复跑”变为“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大厅还设置了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站”,可自助办理43项常办事项,实现了政务服务“不打烊”。

持续开展“减证便民”,简化优化办事流程。市南区全年开展4轮清理取消证明事项工作,取消40项证明事项,保留159项证明事项、包含725项证明材料。将以往需由办事企业、群众提供的涉及股东股权变更、不动产、户籍、中小学生乘车卡、残疾人等方面的证明,转变为通过政府部门间信息共享、主动核查等方式办理,努力为居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提供便利。

如果说行政审批是“放管服”的前沿阵地,那么驻外招商就是在“双招双引”领域冲锋陷阵的先头兵。深圳市智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能够落户青岛,就是市南区商务局驻粤工作组解决招商落户“最后一公里”问题的生动案例。

在得知深圳创业的淄博籍企业家国承斌先生想在北方设立区域性总部后,市南区组织人员带领深圳智物联项目负责人考察了市南区投资环境,协助企业进行办公室选址、办理落户所需材料、走行政审批流程,帮助企业顺利落户。之后又给该公司推荐合作项目,帮助企业协调在山东省内寻找代理商、国有平台融资等一系列后续跟踪服务,为外地企业来青岛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营商环境的目的是让全区的企业都能共享优质政府的优质服务,按照青岛全市“学深圳、赶深圳”的决策部署及开展“工作落实年”的任务要求,市南区积极对标深圳市福田区政府服务企业新模式,树立经济工作全区“一盘棋”的思想,推动建立企业专员制度。由各部门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擅长沟通协调的人员担任企业专员,全区组建起60人的企业专员队伍,开展个性化“点对点”服务。全面摸排行业企业发展情况,与企业沟通联络实现常态化,加大对存量企业的服务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困难。

区文化和旅游局企业专员祝洪钧在走访威斯汀等酒店时了解到,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存在招工难、人工成本高等问题。在经济运行联席会议提出后,区人社局整合辖区资源,举办了餐饮住宿业专场招聘会,50家企业为求职人员提供行政管理、餐饮服务等多方面的招聘岗位约600余个。企业专员制度的建立真正让企业暖心,营造了全区上下亲商安商的服务环境,得到企业广泛好评。

——夯实法治 推进公正监管

优化营商环境,法治是保障。市南区秉持这一原则,全方位打造营商环境,夯实法治政府建设根基,着力营造真诚高效、便民利民的法治环境。

建设法治政府是打造营商环境的重要前提,2015年市南区率先建立国内区级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细则,“一把尺子量到底”,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办法为法治政府建设提供指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厘清政府职责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提。市南区充分发挥权责清单制度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一次办好”改革、推动政府部门全面正确履职尽责方面的基础性制度效用。

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政府职能体系,目前24个部门完成2481项权责清单认领、发布、备案工作。从健全重大行政决策制度体系和规范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合法性审查程序入手,坚守程序正义,扣好依法行政“第一颗扣子”。2019年,全区先后对112件区政府常务会议议题、65件专题会议纪要进行合法性备案审查和论证,其中包含3件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等促进区域企业发展类事务。

深化执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细化各部门“三项制度”及法制审核目录清单,提高行政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打造“阳光执法”新品牌。任何企业在具体的经营活动中,因为种种原因都可能会出问题,甚至发生违法行为。市南区检察院严格落实上级院的有关精神,加强办案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应用力度,宽严相济办理涉民企案件。

2019年以来,市南区检察院共受理涉及民营企业案件18件,已办结案件3件。青岛某公司法人刘某因车位问题与邻居胡某发生纠纷,将胡某车身划伤,经估价损失1.5万。检察院积极促进双方达成和解,后对胡某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宽严相济并不是一味地放宽处罚标准,对那些严重影响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犯罪则要敢于亮剑、严厉打击。青岛某餐饮公司总经理指使仓库管理员等3人将已过期的进口优格酸奶粉涂改保质期,销售给数十家全国加盟店、直营店,严重损害该行业的市场信赖度。市南区检察院深入分析发案原因,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出加强食品生产经营日常监督管理、畅通消费者投诉及受理回复渠道等检察建议。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全面落实检察院检察建议要求,通过对不法从业者的查处,净化市场环境,规范市场良性发展,提升行业口碑。

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法院的执行力度也是为企业保驾护航的重要力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被限制高消费的失信被执行人,其子女不得就读于高收费私立学校。为保护胜诉企业的合法权益,坚决打击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市南法院执行干警赶赴北京,将限制消费令、协助执行通知书送达到被执行人辛某之子就读的高收费私立学校。据悉,这是山东法院发出的首份失信被执行人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限制令。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优化营商环境是政府充分履行监督职能的职责所在。根据国务院令,《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施行,标志着优化营商环境纳入了法治化轨道。市南区相关负责人说:“市南区将以条例出台为契机,在持续简政便民、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公正监管等方面出实招、下力气,建设依法为民,高效、阳光、透明、公开的法治政府,进一步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广纳人才 助力企业发展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第一资源。全国新一轮人才争夺战已经开始,青岛市高质量“双招双引”的号角也已吹响。市南区通过高质量的招才引智,突破地理空间有限、寸土寸金等难以逾越的发展“天花板”,引领新一轮发展。近年来,市南区不断尝试突破人才工作瓶颈,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激发智力驱动新动能。

围绕青岛市“十五个攻势”总体部署,市南区招才引智工作坚持以“254”产业体系为导向。从区域产业的匹配性和适应性出发,引导企业、中介机构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主体作用,加强与各类高层次人才对接。一年来,成功引进了数名国内外专家,引才聚智效果显著。

人才引进来,怎样才能让他们安心留下来?市南区的答案是“服务”二字。作为青岛市人才服务标准化唯一试点区,市南区先行先试,大胆创新,从人才服务中存在的片面化、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入手,对既有人才服务业务进行系统整合,创建了人才服务“1+X”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为人才提供创业投资、子女入学、保健医疗、出入境管理等方面及时高效的精准服务,促使他们安心留下且无后顾之忧。

目前,全区已落地130个服务标准,基本实现了人才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行为规范化、服务体系便捷化。2019年5月,举办“人才+科技”精准服务之人才客厅特利尔专场,为高层次人才、企业和项目地搭建沟通交流平台。此外,活动还邀请13名山西在鲁挂职干部到市南区考察,与企业、专家面对面深入交流,推进双方在清洁能源领域深入开展合作。

怎样才能让人才在产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市南区广泛吸纳企业、院所、高校服务机构等多种元素,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平台载体,为全区“双招双引”和人才成长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不断加强与高校院所合作,2019年1月,与北京服装学院签订协议,共建北京服装学院青岛时尚研究院、北京服装学院青岛时尚产业园,助力区域教育、文化、时尚产业发展。

为加强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与速度,2019年3月,市南区组建综合性产学研创新联盟——青岛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搭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打通技术转移“最后一公里”。为提升人才服务国际化水平,2019年8月,建设青岛市市南区国际商务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打造“人才+商务”品牌,搭建市南区与世界各地沟通的桥梁,为企业和人才提供了无障碍的交流平台。

——搭建平台 助推资源对接

面对众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市南区搭建融资交流平台,助力企业融资发展。市南区对区内企业上市、挂牌及融资给予支持,深入区内近50家上市挂牌及拟上市挂牌企业走访调研,掌握企业经营情况及融资需求。

加强与各类基金机构的对接,建立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投融资交流平台。举办科技创新项目路演活动,萨纳斯科技、松立控股等4家企业进行了项目展示,30余家银行及投资机构负责人参会,帮助企业与投融资机构搭建对接平台。举办“金融助推民营经济发展·市南区银企对接会”,7家银行进行了项目推介,60余家企业参会并进行了对接洽谈,帮助企业扩大了融资规模,畅通了金政企对接渠道。今年以来,协助中富泰科、开瑞物流等相关企业与投融资机构达成融资6000余万元。

市南区建设资本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上市发展。2019年6月,深交所青岛资本市场服务基地揭牌,共有国泰君安、证券时报、宜信财富等31家机构入驻。围绕企业上市服务、融资需求对接,先后举办各类活动20余场,服务企业600余家次。通过培训讲座、一对一服务等活动,为企业明确发展方向、做好上市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同时,金融机构的引进工作也在持续开展,自2018年4月开始对接东营银行青岛分行项目后,在项目选址、落地政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做到了贴心周到、有求必应,得到了东营银行的认可,目前东营银行青岛分行已顺利开业运营。

2019年3月,青岛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暨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市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从营造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全链条生态体系入手,优化营商环境。该市场由市南区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平台实施”模式建设,旨在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多方资源,打造服务体系生态化、科技合作国际化、产业孵化专业化、技术交易网络化“四化平台”,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服务生态体系,将实现从技术源头到产业化所涉及的全要素服务链条。

自市场投入运营以来,举办各类政策培训会、对接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会29场,组织了多场产学研对接活动。完成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对接,制定了针对300余项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服务方案。市南区科技企业松立集团借助市场平台与青岛大学联姻成立人工智能联合研发中心,双方将加强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城市大脑等领域的科研合作,成为校企深度融合,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的成功案例。依托青岛软件园12号楼打造科技服务大楼,目前已入驻近10家科技服务企业和机构,初步形成科技服务机构集聚优势。(修国华)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