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新区:科技创新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吉林日报2019年12月12日09:05分类:新区

毋庸置疑,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在追求高质量发展、推进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道路上,科技创新的“力量”更为重要。

作为全国第17个、吉林省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自2016年组建以来,按照吉林省、长春市相关部署,聚焦高质量发展,坚持项目立区、产业强区、科技兴区、开放活区和服务优区的思路不动摇,坚持把“创新”贯穿发展始终,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不断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科技链与产业链相衔接、科研机构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初步构建起与现代化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创新体系。

经过多年培育,长春新区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较强的创新能力,这里有众多的国际竞争力产品,有密集的高新技术企业,更有一批崭露头角的新兴产业。

以长春·中关村创新中心、长春北湖科技园、航天信息产业园、亚泰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园、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长春市转业军人创业孵化基地、吉林省国家汽车电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长春中俄科技园、长春中日智能制造产业园、长春海外学人创业园、长春市双创中心、摆渡创新工场、林田远达创客公园、长春益田·硅谷新城为主的科研孵化平台,正恪尽职守,催生更多创新动能。

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长春金赛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吉林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迪瑞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大正博凯汽车设备有限公司、长春禹衡光学有限公司、长春光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长春吉大正元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长玉特陶新材料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光华微电子设备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这些“顶天立地”的科技创新型企业主体正在抢占产业之巅,推动着长春新区这艘巨轮扬帆远航。

没有什么比这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更有说服力。

记者还注意到,长春新区每年列支科技创新专项资金超过1.5亿元,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达到5%以上;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以长春新区为核心的长吉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北方平台落户新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总数473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总数239户,新三板企业25家;公安部批准新区实施七项外籍人才出入境优惠政策,在19个国家级新区尚属首例,随着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融合,为经济转型增添了新动能。

如今,科技创新之“花”开遍新区大地,这些创新之举正在塑造着面向未来的新型经济,让长春新区科技创新在新一轮激烈竞争中赢得别样精彩,路越走越宽,更让吉林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向科技要生产力,以创新寻求动力。科技创新已成为引领全省乃至长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长春新区发展的新引擎,那么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点燃这个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一直以来,长春新区以奋斗脚步开启“创新节奏”,拒绝“等”,坚持“创”,一系列创新实践在新区大地上生动演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壮大,扶持科技企业壮大,新发明不断涌现,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培育创新产业 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

“有核心技术不一定赢,但没有核心技术一定输。”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瑞光经过几年持续攻关,由液晶显示领域的“小学生”跃升为全球技术领先者,他对创新有切身感受,“关键核心技术不是一天就能攻克的,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持续增加投入,而且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困难面前不退让,保持战略定力、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攻关。”

只有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据统计,近年来,长春新区围绕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按照省市产业发展布局,加快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光电子、数字经济与大数据、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装备等产业发展,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加快培育战略新兴产业。

12月7日,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2B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该星充分继承“吉林一号”卫星成熟单机以及技术基础,具备高分辨率、大幅宽、高速数传等特点。拥有“星载一体化”“机载一体化”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高分02B星入轨后,与此前发射的14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为农业、林业、资源、环境等行业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据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贾宏光介绍,此次发射任务是“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第8次发射,今年的第4次发射。“吉林一号”高分02B星较比之前发射的卫星在技术上又多了很多“创新点”,主要体现在综合技术指标更先进和高速数传能力更强。长光卫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唯一集卫星研发、生产、发射、运营到应用全产业链运行的商业公司。”贾宏光说,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以“吉林一号”卫星项目为核心带动了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的发展,扩大载荷与测控、自助遥感信息处理的应用,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除了航天产业方面,长春新区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已形成包含研发、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2018年产值559.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70.9%;生物医药产业已形成基因工程、生物疫苗、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及物流等多个特色细分集群,研发、生产、流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保持了年均12%的增速;光电子产业已形成从前端孵化、到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再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链条体系,年均增长14%,其中,激光产业、半导体显示和照明产业、光电分析检测产业、物联网产业均已各自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不仅如此,长春新区还深入推进“数字产业”发展,打造“数字新区”,加快推进华为研究院及联合创新中心、京东云吉林数据中心等特色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2018年10月23日,华为长春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上线,“数字经济”产业生态链进一步完善。依托华为、京东云、长光卫星等数字平台优势,长春新区引导数字企业与智能装备、装配式建筑、航天信息等各类产业园区对接,推进信息技术在高端装备制造、航天信息等产业领域渗透和应用,不断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搭建创新平台 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

先人一步,笃行致远。科技创新的浪潮,在新区大地不断奔涌。

“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科技交流合作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长春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长春新区全面深化吉林省与中国科学院合作,2月21日,吉林省政府与中科院签署了《吉林省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关于推动吉林省打造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落实其中“共建新型科技创新平台”等协议内容,国科控股及其全资子公司国科创新率先行动,抢先布局,9月12日,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落成,正式安家长春北湖科技园。

“长春新区拥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20余所,各类国家级研发机构55个,以新区为核心的长吉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国家在东北布局的唯一的成果转化示范区,这是一处洋溢着科技与创新火花的沃土!”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负责人李冰表示,长春新区务实创新,积极协助平台落户各项事宜,双方合作密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在中科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的推动下,包括中科院力学所模具表面耐磨涂层技术项目、长春应化所酚酞基特种工程塑料项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吉林博远机车车辆装备制造公司合作的非接触视觉智能检具项目、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吉林中科机电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点焊设备国产化项目等一批优秀项目将陆续落位长春新区。

为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发展,长春新区联合区内吉林大学、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等“一院四校四所”建设长东北科技创新中心,已累计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60家,拥有光电子、新材料等5个专业技术平台,成为辐射东北地区乃至东北亚的科技成果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的创新中枢;与北京中关村共同建设“一园区、一中心、一基地”,逐步吸引中关村创新资源向新区转移,实现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和协同创新,中关村创新中心引进科技创新企业(机构)46户,北湖创新基地,推动20余家北京企业签约入驻。

同时,以长春新区为核心的长吉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项目已经全面启动,作为东北首家、全国第7个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长吉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对于吉林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带动“新一轮东北振兴”、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春新区制定出台了8方面19条内容的核心区专项扶持政策,覆盖了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与高校院所、科技中介机构、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和部分企业,联合成立了吉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建设科技成果研发、熟化、转化、人才培育、投融资、科技咨询评估、技术交易、会议展览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的非盈利性公共服务平台;与中科院共同打造中国科学院(吉林)科技产业创新平台。落实中科院推动吉林省打造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合作协议,依托中科院在吉科研机构和中试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基地等对接中科院在全国各地一百多个研究所、数百家科技企业,吸引各领域的优秀技术团队和企业,推动重大科技成果与优质项目长春新区落地,服务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目前,已落户企业20余户。

集聚各类创新资源要素,扎实推进重点科技园区建设,长春新区与北科建集团联合建设的长春北湖科技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二批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省光电子科技创新基地作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获评科技部火炬中心“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建设示范单位;长春光电和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园入驻企业24个,其中17家高新技术企业;长春中俄科技园已先后建立八个国际联合实验室,累计引进、孵化47家高科技企业,园区总产值达10亿元,先后被授予“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省内唯一“国家级国际引智示范基地”;以中俄科技园为主体建设的中白科技园已开工建设,依托良好的平台基础,各类创新要素向新区加快集聚。

扶持创新创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鲲鹏水击三千里,长空无涯任搏击。在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一个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亚泰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园正在崛起。

作为吉林省、长春市产业结构升级、振兴的重点项目,亚泰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园汇聚了亚泰医药集团旗下多家优秀企业,吸引了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等众多实力雄厚的机构和企业竞相前来投资兴业。目前,亚泰医药集团的生产、研发项目已经入驻投产:亚泰制药国家一类新药参一胶囊车间通过了GMP认证,已投入规模化生产;亚泰永安堂药业永安堂品牌中药车间已完成设备安装;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智能化仓储物流设备的亚泰医药物流中心已投入运营,医药配送服务将覆盖东北三省。

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引领中国生物制药走在世界前列、销售收入连续16年实现30%至50%增长……“金赛制造”走向世界,正缘于阔步走在创新之路上。

长春金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钻研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已推出的基因制药工程新药80%为国内或国际首家上市产品。“产品的创新离不开优秀的研发团队和持续不断地研发投入。”金赛药业公共事务总监林伟坦言,公司拥有以15名博士为骨干的500人研发团队,每年投入销售额的10%用于新产品研发。

据了解,以产业规划和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长春新区积极谋划建设医药健康产业创新服务平台。基于产业大数据精准对接国内外优质企业和创新资源,搭建医药健康产业成果转化纽带,促进新区医药健康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加速形成产业协同创新大网络,融入国内外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分工布局,构建全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智能+”引擎,为新区、长春市以及吉林省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赋能。

围绕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器,集聚各类孵化载体。近年来,长春新区搭建各类创新型孵化载体44个,其中国家级孵化载体12个,以摆渡创新工场、益田硅谷新城等为代表的孵化载体,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孵化面积76万平米,在孵企业1000余家,孵化培育了“吉林一号”卫星、吉湾一号CPU、重组人生长激素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并实现了产业化发展,2018年全区在市科技大市场交易额超过300亿元。

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进一步突出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长春新区深度实施创新主体“双倍增”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473户,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达239户,打造出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技成果,其中,博迅生物“微柱凝胶免疫检测项目”成为中国首家、全球第四家微柱凝胶免疫检测试剂卡生产企业,助推我国输血相容性检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完善科技创新服务网络。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北方平台落户新区,全省第一个知识法庭落户新区,培育国家驰名商标14项,累计参与修订、制定国家技术标准35项;2018年企业申请知识产权6815项,同比增长30%。建设了长春新区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打造“互联网+科技管理”的协同创新云平台,完成累计点击量75万次,提供各类科技服务1.5万次,累计展示科技成果千余项,长春新区正通过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增强与企业的黏性。

构建创新环境 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时钟滴答,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围绕解决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长春新区积极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推出“助保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投贷联动”等一批金融产品;建立了3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各类产业基金达11支,总规模达248亿元;长春科技金融中心升级为省级科技金融中心,成为全省金融要素集聚度最高的金融平台,推动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引导投资创业初期企业已近100家,累计培育上市企业总数达到10家,新三板企业25家。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的驱动。以人才资源为支撑,往往一招制胜。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翻开近年来长春新区发展的长卷,一项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生动实践扑面而来。加快人才聚集,为企业创新提供智力保障,长春新区在东北地区率先启动“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突破性实施7项外籍人才出入境优惠政策;围绕拓宽人才创业空间,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创办科技企业的创业人才或团队给予不低于100万元的股权投资,并免费提供办公场所。实施“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对通过评选入围的高层次人才优先推荐其参加上级人才引进培养计划,以及专项津贴项目的评选活动,经国侨办批准设立全国第11家、东北首家“侨梦苑”,正在加快建设“侨商大厦”,促进侨资、侨智集聚。成功承办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并吸引多个优秀项目在长春新区签约落位。

与此同时,长春新区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水平,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结合全面承接和落实市级管理权限,制定了促进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发展等11项创新政策,借鉴国际一流营商标准,制定出台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同时,正在围绕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制定新的扶持政策,为全面提升区域创新活力营造政策环境。

长春新区还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长吉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核心区)发展的若干政策》,从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支持建设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组织与企业、支持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环境八个方面出发,覆盖了成果转化全链条,具有很强针对性、精准性,在设立天使基金、鼓励高校院所、激励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奖励技术转移机构、顶尖团队引入、国际合作、成果转化载体搭建、投融资机构投资补助等每一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环节,均有对应的扶持和引导,将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的最有力抓手。

梦想在前,使命催征。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长春新区,释放了活力,找准了坐标,培养了自信,现在正大步迈进、砥砺奋进。未来的长春新区,一定能继续抓住机遇,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引擎,一路高歌,破浪前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