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聚焦“就业扶贫”稳搬迁促脱贫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18日09:20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贵阳12月18日电(记者汪磊)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其中易地扶贫搬迁总规模达188万人,搬迁规模全国最大。“产业是脱贫的根本,而就业则是最大的民生。”贵州在易地扶贫搬迁的路上,始终牢牢抓住“就业”这一牛鼻子,帮助搬迁群众就业,努力实现搬得出、稳得住。

--水城县:提前摸底,“三种模式”谋划就业服务

水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很多地方山高谷深、耕作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为打赢脱贫攻坚战,需搬迁贫困群众60841人。大规模的搬迁,稳就业是关键。

水城县在搬迁前就提前摸底、谋划就业服务,采取“组织安置、自主安置、委托代管”三种模式为搬迁劳动力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就业创业服务。

目前,水城县累计对搬迁劳动力开展岗前就业技能培训9005人次,累计实现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12954人,基本实现有劳动力的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水城县海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野玉海山地旅游度假区内,安置了附近6个贫困乡镇群众1711户7591人。这一做法在将地处边远、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贫困群众集中搬迁到旅游景区,激活景区发展活力的同时,也让旅游业发展与群众脱贫、增收致富良性互动。

海坪的具体做法一是“就业摸底、安排就业、以工代训”同步进行。先后举办餐饮、缝纫、酒店、歌曲舞蹈多类培训班15期,培训建档立卡群众2400人次。

二是引进企业解决就业、鼓励创业扶持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等,扩大就业门路,解决就业1525人。其中度假区内就业518人,引导外出务工就业938人,引导自主创业69人。

三是成立农家乐餐饮合作社、马帮旅游合作社、民宿酒店合作社等合作社7家,采取公司与搬迁户合作模式,鼓励搬迁户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参与;同时通过扶贫服装加工厂及其他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

四是创新“三变+易地扶贫搬迁+旅游”模式,鼓励搬迁群众以冗余房屋面积入股公司的方式参与“三变”。冗余面积折算股本后交由经营公司改造为特色实体店、小旅馆、小作坊来经营,所得利润按比例分红,共同打造家庭旅馆23家。

--桐梓县:技能培训专业化,就业帮扶精准化

搬迁群众都会经历由刚来时的兴奋期到就业生活的焦虑期,如何实现贫困家庭有效就业,是“稳得住”的关键。贵州桐梓县通过“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消除“等靠要”依赖思想,激发搬迁群众的内生动力,强化技能培训,实现就业精准帮扶。

目前,桐梓县有11个安置点,已开展“新时代农民讲习所”100余场。全县共对1.2万余名搬迁对象开展了各类劳动技能培训,培训后推荐外出务工、本地就业、自主创业的6000余人,现在搬迁户贫困家庭已基本实现户均就业1.5人。

桐梓县通过引进企业在安置区内创办社区扶贫“微工厂”,为搬迁群众提供就近就业岗位。目前,11个安置点均建有社区工厂,解决搬迁户就近稳定就业1000余人;还通过将安置点部分门面低价出租给搬迁群众小本经营,盘活安置点商业门面100余个,带动搬迁群众自主创业100余人。

此外,考虑到搬迁群众都是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较难,适应性差,桐梓县根据各安置点的实际情况,适当布局现代农业产业,让搬迁户从事自己较为熟悉的工作,完成职业过渡。

而搬迁出来群众的“三块地”(林地、耕地、宅基地)则进一步盘活,由各乡镇统一流转用来发展茶、食用菌、经果、中药材等产业,搬迁户采取回乡就业、入股分红、土地分红等方式增加收入。

--正安县:精准对岗对位,提振发展信心

正安县是深度贫困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956户127513人。正安县易地扶贫搬迁紧扣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精准对岗对位,提振搬迁群众发展信心。正安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精准摸清底数。对搬迁群众进行摸排统计,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特长以及已掌握技能等建立统一培训和就业台账,实行动态管理,同时根据群众自身素质、就业意愿开展培训和精准推荐就业。目前,12个安置点已解决就业6389人,实现了户均就业1.9人,就业率达90.3%。

二是精准实施培训。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分类对搬迁户免费开展就业和创业培训,并开展实际操作培训。同时根据搬迁群众意愿,通过“群众点单、政府下单、企业买单”的“菜单式”培训,重点为搬迁群众开展家政护工、电工焊工、保安保洁、建筑等培训。

目前,已开展培训3980人次,其中家政、护工培训10期600人次,厨师培训5期250人,电工、焊工、建筑类培训4期240人次,保洁、保安培训7期420人次。

三是“四个一批”精准对岗对位就业。针对不同劳动力的就业需求,因户施策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30000余个。

劳务输出就业一批。以东西部(沪遵)劳务协作工作为契机,采取户、村(居)、政府加劳务平台公司、企业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强组织化劳务输出力度和广度。

自主创业一批。通过“雨露计划”“雁归工程”“能人带动”等形式,结合就业奖补政策(对稳定经营一年以上的给予3500-5000元一次性奖励)、“3个15万”小微企业扶持、担保贷款(对稳定经营一年可以申请小额担保贷款10万元两年贴息)、租金减半、减免税收等政策,引导有经营意愿的群众到“创业一条街”开办超市、餐饮、菜摊等自主创业。

目前,创业一条街政府投入140间商铺,投入1435.5万元进行打造,入住经营有101户,惠及易地搬迁贫困人员417人,从业人员为178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

就近就业一批。依托工业产业园区、扶贫车间进小区等优势,通过开展“春风行动”“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积极与企业对接,搭建企业用工供需平台,为搬迁群众提供车间普工、技术人员、保安保洁、烹饪、家政服务等多个就近就业岗位,实现一部分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18年,共举办专场招聘会2场,应聘者3000余人,解决就近就业2274人,人均月收入2000元以上。

公益性公共服务岗安置一批。针对部分搬迁群众因要带小孩、护理老人无法进入工作时间比较固定的企业和单位上班的实际情况,开发了时间比较灵活、工作强度不大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岗。按照“控制总量、适度开发”的原则,在安置点开发保安保洁、建筑和小区综合管理等岗位托底安置。目前已有678名群众被推荐到市政、城管等岗位就业。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