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破解居家养老难题 提升群众幸福感

中国金融信息网2019年12月24日08:42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西宁12月24日电(记者王金金)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城市,西宁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8.9万人,占全市人口总数的16.5%,占全省老年人口数的50%。为做好老年人养老服务,西宁市从居家养老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12月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优秀示范城市。

——从“吃”入手 独居老人告别“开水泡馍”

“开饭喽!”走进西宁市湟中县多巴镇黑嘴村老年之家大院,饭菜香味扑鼻而来。听到开饭的吆喝声,老人们陆陆续续进入食堂,两荤两素四个菜,五六人一桌开始吃饭。

“以前在家吃饭,早上开水馍馍、中午馍馍开水就对付过去了,儿子孙子回家才开火做饭。”坐在桌边的75岁老人贾生启告诉记者,“现在来这里吃饭,不仅荤素搭配吃得好,而且很方便。”

据西宁市民政局调查统计,全市96%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4%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而在居家养老的人群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子女外出工作,中午饭对于老人们往往是“凑合”事,农村老人开水泡馍混一天,城市老人速冻饺子吃一周。西宁市民政局局长苏磊红说:“要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首先需做强居家养老。而做强居家养老,就要先破解老人吃饭难的问题。”

今年以来,西宁市采取“政府补一点、自己掏一点、社会捐一点”的资金筹措方式,开设面向老年人的“爱老幸福食堂”、“老年之家”等,各种助餐点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成了许多老人吃午饭的首选。

在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的一个“爱老幸福食堂”,藏族老阿妈拉毛每天11点都会来这里打饭。“如果早起去市场买菜,然后洗菜、切菜,吃完还要刷锅,很麻烦。来这里吃,有人给换着花样做饭,最贵的两荤两素套餐也只花10元钱,方便又实惠。”

自今年6月份开展试点以来,西宁市已建成“中央厨房”4个,“爱老幸福食堂”33个,助餐点11个,每天为近千名高龄和困难老人提供助餐服务。西宁市城中区老人洪义德为“爱老幸福食堂”写了一首表扬诗:“新时代实在好,四菜一汤吃得饱,老人做梦没想到,不进厨房吃得好。”

——融合发展 老人养老不离家

面对居家养老的迫切需求,近年来西宁市把社区嵌入式养老作为首选模式,以社区为单位,打造小规模、多功能、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设施,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在亲情的陪伴下原居安养。

一是“双证双营”,促进养医深度融合。得益于西宁市多部门联合推出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社区护理站”的社区“双证双营”服务模式,西宁市城西区昆仑路东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有了一台极具科技感的健康一体机。该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高宗慧说:“通过这台健康一体机,可以为老人提供包括血糖、血压、心电等基本健康检测,还能把检测数值以信息的方式发送给老人或者监护人随时查看,十分方便。”

医养结合“双证双营”是指同一服务设施内同时具有养老和医疗两种资质,两种资质的服务组织按照职责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为同一区域内的老人提供服务。目前西宁市已有16个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实现了双证双营,累计为1.2万余人(次)的老年人提供了养照护一体的康护服务。

此外,记者了解到,多数日间照料中心还和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签订了医养结合协议,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专业医务人员每周来给老人做一次基本健康检测。“如果老人得了小病或者产生不良症状时,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大夫和护士会马上上门为老人服务。老人一旦病得比较重,社区卫生服务站还能通过‘医联体’中的‘绿色通道’,让老人及时在附近三甲医院就医。”高宗慧说。

二是养老照料与幼儿托管深度融合。在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市民服务中心五楼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墙上贴满的水彩画、书法作品记录了少年儿童曾在这里度过的欢乐时光。记者看到,紧邻服务中心还建设有社区书屋和卫生服务站。

古城台街道市民服务中心是西宁市探索开展“养老+托幼”的双托双护模式的成功实践之一。西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和儿童福利科科长高波说,将社区养老中心和儿童托管中心建设在一起,两个中心既有独立活动的空间,又能充分互动,形成了一种爷孙两辈其乐共融的看护模式。

一名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特别是在寒暑假期间,老人们需要带孙子孙女,这样孩子就可以在书屋看书、写作业,也可以在青少年活动中心上兴趣班、玩耍,老人可以在楼上参加文体活动,或在旁边的卫生服务站看病、开药,两不耽误。

三是日间照料与短期托养融合发展。在西宁市城西区昆仑路东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天晚饭时市民王先生都会按时来给母亲喂饭、洗脚。“一个人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确实存在困难,经常是我睡觉的时候她饿了,我醒的时候她睡着了。送到日间照料中心最主要就是方便、离家近,可以随时过来看一看。”

目前,西宁市13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正逐步探索开展这种“驿站式”养老服务。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日间照料中心已累计为1000多位老人提供了日间照料服务,为有刚性需求的近540多位自理、半自理、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了家庭式短托和驿站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了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愿望。

——精彩晚年渴盼老有所学

在主要街道过街天桥加装无障碍电梯,60岁以上困难老人和80岁以上老人有了生活补贴,老旧小区逐步进行适老化改造……如今在西宁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在西宁市城西区古城台街道“爱老幸福食堂”,刚刚打完饭的81岁老人周绍成对记者说:“吃完饭,我和牌友约好了去社区活动室打牌。大家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心情特别好。”在“吃好喝好”的基础上,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同样重要。

虽然偏居青藏高原腹地,但近年来伴随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增加,西宁市的老年大学也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

调研发现,伴随退休人群向“60后”中老年人转移,在日常需求不断增加的同时,老人们的精神文化还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等特点。青海省老年大学民族舞老师才忠说:“和10多年前的老人们相比,现在的老年人跳舞、做动作更加舒展、自然,学习热情也是越来越高涨。大家更希望学习一些有难度的组合动作,希望不要放假一直上课学习,这在过去是没有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老年人娱乐项目已不再满足于唱歌跳舞。65岁的王丽娟老人说:“我一直都有一个‘钢琴梦’,所以更希望上‘一对一’的钢琴名师精品课程。”

目前来看,仅靠老年大学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还远远不够,具有“普惠”性质的老年大学在课程内容、授课人数等方面均受到限制。受访人士建议,社区街道应尽快加大力度引进社会力量办学,丰富办学内容模式。这在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精神需求的同时,还能带动当地养老产业发展。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