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年报】2019金融科技年度发展报告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09日14:59分类:新华财经年报

新华财经北京1月9日电(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韩韬、刁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金融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9年,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这被认为是金融科技的首个顶层设计文件;银行金融科技战略逐渐明晰,并加快布局金融科技公司;保险科技为保险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金融科技公司回归技术服务向科技赋能转型;产融结合更加紧密助力实体企业转型突围……尽管强监管下,许多企业经历了数字化转型的阵痛,但金融科技的创新从未止步。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催生金融科技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

一、金融机构拥抱金融科技

(一)银行差异化推进数字转型

目前,银行是金融科技运用的“排头兵”。无论是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农商行,均在金融科技领域有所涉足。

从2019年上市银行公布的半年报看,金融科技成为高频词汇和聚焦点。据相关统计,国有大行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在2019年半年报中提及金融科技的数量分别是10次、8次、7次、17次、13次和9次。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提及次数最多,共32次;华夏银行、平安银行也分别提及11次、8次之多。

总体来看,银行布局金融科技有以下特点:

1.银行金融科技战略目标逐渐明晰

从近年来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总体战略规划以及布局看,已经逐步跳出模糊概念的描述,提出了具体的数字化转型目标,例如智慧银行、开放银行等。这说明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已经越来越明晰,并且能够站在全局去推进数字化转型进程,以自身特色出发构建差异化的战略方向。

例如,工行提出“智慧银行”战略,并且推动ECOS建设;农行提出“再造一个线上农业银行”,积极推动线上业务;招行做“金融科技银行”战略目标日渐清晰,并提出“迈向3.0阶段的经营模式”的阶段性战略;曾经的“同业之王”兴业银行正在积极向开放银行转型。


      2.金融科技子公司加速落地

2019年银行金融科技布局又一个比较大的动作,是金融科技子公司纷纷落地。2019年工行、中行、以及北京银行3家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交行也明确提出正积极推进金融科技子公司成立。

自从2015年、2016年,股份制银行率先打响了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探索之战起,到目前,发展效果有所显现:

比如,中国平安2019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金融壹账通累计服务3700多家机构,B端╱C端交易量2155亿元,同比增加104%;兴业银行方面,截至上半年,“数金云”产品累计签约360家中小银行,开放银行平台各类创新产品实现交易金额1756.24亿元,同比增长323.98%。

3.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加大

从银行业整体来看,金融科技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招行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信息科技投入36.33亿元,同比增长63.87%,是营业收入的2.81%;平安银行2019年上半年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合计同比增长36.9%;兴业银行计划按照上一年度利润的1%设立金融科技的创新基金,其副行长孙雄鹏在银保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金融科技领域,兴业银行并未限定投入上限,我们觉得金融科技的投入非常值得。”

4.加强复合型人才建设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建设,在技术推动金融机构加速转型的同时,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

交通银行2019年半年报显示,该行启动“金融科技万人计划”工程,重点招募IT研发、大数据管理、系统网络和信息安全等人才;并推出“FINTECH管培生”工程,定位金融科技领域中高端人才。邮储银行表示,制定了两年科技队伍建设目标计划,2019年末总行信息科技队伍规模翻一番,2020年末全行信息科技队伍规模翻一番。农业银行副行长蔡东在农行2019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该行总分行层面组建了1000人的科技项目经理队伍,同时还结合大数据分析应用需要,组建了一支450人的数据分析师队伍。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金融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银行更注重提升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人才的占比。未来银行更需要的拥有STEM专业背景亦通金融的高端人才。

(二)保险科技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保险科技已成为推动保险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深刻改变了现有保险产品设计、服务、理赔等多个环节,并解决了一些行业痛点。

1.“科技”成为上市险企发展战略

在A股上市险企发布的2019年半年报中,“科技”“新技术”“大数据”等关键词频繁出现,上市险企已意识到新技术的发展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能,给产品结构和发展形态等带来重大改变,纷纷强化科技应用。

比如,2019年中国平安更新了集团品牌标识,将“金融+科技”更加清晰地定义为平安的核心主业,并将强化“金融+生态”建设,继续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升整体数据化经营和智能风险管理能力。中国人寿深入践行“科技国寿”发展战略,建成大数据、实时计算、智能语音、人脸识别、深度学习五大人工智能平台,将智能技术融入各个经营环节。

2.互联网保险公司以科技重塑保险业务流程

相比传统险企,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科技属性更为突出。目前监管层共批准设立四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安心保险、泰康在线、易安保险。互联网保险公司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并强调以科技手段重塑包括承保、理赔在内的保险业务流程。

例如,众安保险坚持将科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与保险进行全流程的深度融合,目前智能核保及自动化流程帮助其承保及理赔的自动化率分别达到99%及95%以上;在线客服的人工智能使用率达到70%。泰康在线以“保险+科技”“保险+服务”为主要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大健康”特色产业模式方面,上线智能核保功能,更系统化地判断投保人的健康情况;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保险反欺诈中;结合传统保险流程与互联网技术开发了车险互联网核心承保系统。

3.保险科技为保险业痛点提供解决方案

目前,保险科技的应用已渗透至保险业务各个流程,对保险产品定价、销售、服务、理赔等整个流程进行改造。

例如,在销售方面,基于大数据的用户画像和用户行为分析,实现了互联网获客和精准销售;在产品方面,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保险产品可实现定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在理赔方面,多家保险公司推出“AI客服”,针对传统保险理赔业务面临的认证慢、理赔慢等痛点,及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快速理赔。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认为,保险科技发展迅猛,能为保险业的痛点带来解决方案。同时,保险科技提高了风险信息的透明度,减少了道德风险和逆选择的现象,还扩大了可保风险的范围。比如,在提高经营效率方面,数字化保险和人工智能实现了自动承保和理赔,减少了经营成本;在提高保险经营能力方面,利用车联网和大数据,可根据车辆的使用和驾驶行为进行定价,保险业的定价能力得以提升。

(三)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渗透率逐步提高

经过初步探索,科技已逐步融入券商获客、精准营销、客户运营、风控建模等业务环节,起到了降本增效的作用。但相较银行和保险,证券行业金融科技渗透率较低,大多是模仿和依托互联网公司构建线上平台,缺乏流量,且创新力量主要集中在交易所和大券商。

例如,银河证券近年来先后与阿里云、腾讯签署全面数据智能化合作协议、金融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并表示将结合互联网巨头独有的社交连接优势,打造专属的智能社群管理平台,增加和拓展用户触达渠道和场景,提升证券服务的连接力。中金公司称,计划与腾讯成立一家合资技术公司,以数字化和金融科技能力推动公司财富管理业务加快转型。

随着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渐深入,金融科技在证券行业的渗透率也将逐步提高。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对经纪业务依赖较高,佣金率下滑严重,需要向财富管理和全能型投行转型,而金融科技恰好能满足券商的业务重构需求。

二、企业运用金融科技

(一)金融科技公司打造开放平台

金融科技公司以“科技”立身,并持续对外输出科技能力,打造数字化服务平台,通过技术成果、风控产品、服务方案等赋能B端金融机构,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产业金融插上科技翅膀,日渐成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下从两家头部金融科技公司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的布局,来看2019年金融科技公司的转型方向。

1.蚂蚁金服推出生态互集成模式的新型产品

2019年3月,蚂蚁金服与润和软件联合推出“新一代分布式金融业务核心平台”。该平台旨在解决金融机构从传统以交易为中心的建设模式转换到新业态下以客户为中心的路径中,分布式改造、金融产品管理、资金管理、账务清算等核心系统组件的数字化转型难题。

这意味着蚂蚁金服科技开放进入新阶段,不仅有自主研发的技术输出,也推出生态互集成模式的新型产品。

“这次合作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将通过合作与更多生态伙伴一起,共同探索百花齐放、有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蚂蚁金服副总裁刘伟光表示。

目前,蚂蚁金服对外开放的技术产品和数字金融解决方案各有50余款。通过200多家合作伙伴,已经帮助200多家金融机构进行数字化转型,其中包括100多家银行,60家保险公司,40家基金证券公司。

2.京东数科推出一站式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

京东数字科技集团在2019年11月举行的京东全球科技探索者大会(JDDiscovery)上披露了“金融科技操作系统”的整体构想,并正式推出一站式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JDD T1。JDD T1 将成为“金融科技操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效。

JDD T1旨在向金融机构提供涵盖IaaS、PaaS、DaaS、FaaS 在内的整体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于“全组件化、无缝集成”“自主可控、开放融合”“业务共生、全栈服务”三大特点,助力金融机构在数字化转型中建立“科技+开放”的全面能力,实现技术自主可控、成本明显下降、业务创新加速、业务规模显著增加。

目前为止,京东数科已累计支持合作银行的零售业务交易规模近 5000亿元,保有量破1000亿元,并实现连续18个月持续高速增长。

(二)产业金融发展中的科技力量

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更加丰富的商业模式,加速了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一些企业积极利用金融科技布局产业金融,以金融促产业发展,以产业为金融开拓新生态。

以海尔产业金融为例,2019年海尔提出组合工具及体系的建设:“重金融科技”“微生态投资”“轻产业运营”,固化企业自身优势,努力从“产业金融”模式向“产业投行”模式迈进。

海尔产业金融以金融科技为基,深度融合产业的金融服务模式,在业务开展的过程中,采用互联网化的获客方式,以行业大数据为基础开展风控策略,以物联网为手段进行资产动态监控,并聚焦整个行业效率提升和风险管理,实现生态赋能,打造共创共享的生态圈金融。

三、新技术推动金融创新

新技术是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从云大物移智到5G、区块链,新技术日新月异,推动金融科技不断创新发展。

(一)5G 在金融领域应用值得期待

5G突破了人与人的互联,解决了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2019年是中国5G商用元年,目前已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等四家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的5G商用牌照。爆炸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即将成为现实。

随着5G牌照正式发放,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1.三大运营商布局 5G

中国移动提出“5G+计划”,2019 年预计建设5万座基站,为超过50个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2020年将为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提供5G商用服务。中国电信坚持SA路线,积极推进“5G+云改”,形成中国电信新一代云化的智能网络。中国联通发布“5G N 次方”战略,计划为7个核心城市到33个热点城市再到N个城市提供特定化的5G专网。

2.5G 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探讨

5G技术作用于金融领域的机理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5G技术直接作用于金融,给金融行业带来更可靠、更高速、更低时延的网络;第二个是5G通过作用于其他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AR/VR 等),共同给金融带来变化和升级。

未来5G技术在金融领域落地预计将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是高带宽场景的落地,高清视频、AR、VR等;第二阶段是大连接场景的落地、对于人、车、资产的跟踪应用;第三个阶段是低时延场景的落地。

目前5G在银行领域落地场景的探索与尝试最多,保险其次,在证券领域的探索较少。

(二)区块链商业应用有望加速落地

国内区块链爆发期正在到来。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强调区块链技术的重要性,要把区块链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发力点,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探索研发区块链的应用以及场景落地。

据统计,目前,中行、招行、平安、浙商、微众银行等国内金融机构,在货币、跨境支付、清结算、贸易融资、ABS、风控等业务中,开始尝试运用区块链技术。此外,蚂蚁金服、平安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已经开始向外输出能力。

据中金公司研报,金融企业在区块链方面的布局,一方面是投资区块链初创企业,另一方面是在开源架构或自建架构基础上的区块链业务实践。

其中,中国银行的区块链部署涉及面最广,其应用场景多达6种:数字钱包、贸易融资、房屋租赁、公益扶贫、跨境支付和数字票据。除了数字票据和跨境支付处于测试(成功)阶段,其他场景均已有成功案例,或已推出真实产品。目前,中国银行已上线区块链电子钱包APP、推出自有“公益中行”精准扶贫平台、贸易融资应用,还与汇丰银行合作开发了一款区块链抵押贷款估值共享系统。2019年4月,中行雄安分行与蚂蚁金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继续通过区块链技术在雄安住房租赁相关领域开展合作。

基于区块链技术,蚂蚁金服AlipayHK联合菲律宾电子钱包GCash上线全球首个区块链跨境汇款服务,为香港和菲律宾居民提供便捷、安全、透明、低成本的汇款服务。

四、金融科技与监管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如影随形。如果监管不力,就会危害金融和经济安全;如果监管过度,则可能抑制创新。金融科技的发展,既提高了监管的难度和门槛,也为监管机构提升效率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前提下,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科技监管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科技创新,尤为重要。

(一)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出台

2019年3月,人民银行召开工作会议强调,2019年金融科技监管要坚持“守正、安全、普惠、开放”原则,具体措施包括研究出台金融科技发展规划、逐步建立金融科技监管规则体系、深化金融科技基础性研究形成产学研用发展合力、充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强化监管科技应用。

2019年8月,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被认为是金融科技首个纲领性文件。

规划提到,虽然我国在金融科技方面已具备一定基础,但也要清醒地看到,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促使金融业务边界逐渐模糊,金融风险传导突破时空限制,给货币政策、金融市场金融稳定、金融监管等方面带来新挑战。

为此,央行提出要建立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针对不同业务、不同技术、不同机构的共性特点,明确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应遵循的基础性、通用性、普适性监管要求,划定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的门槛和底线。

2019年1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表示,为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银发〔2019〕209号文印发),中国人民银行积极构建金融科技监管基本规则体系,探索运用信息公开、产品公示、社会监督等柔性管理方式,努力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着力提升金融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二)探索“沙盒监管”

对于金融科技监管而言,目前最大的难题在于如何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做到既能够激发创新又能够控制风险。在这方面,英国提出的“沙盒监管”计划得到了各国监管者的积极响应,为监管金融科技创新探索了一条新路。

规划提到,综合实际业务场景、交易规模等深入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安全性和供应链稳定性,科学选择应用相对成熟可控、稳定高效的技术。充分评估新技术与业务融合的潜在风险,建立健全试错容错机制,完善风险拨备资金、保险计划、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措施,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开展新技术试点验证,做好用户反馈与舆情信息收集,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安全与质量水平。这段表述被认为是中国版“沙盒监管”的雏形。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胡滨提议,中国版的“沙盒监管”计划可以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设一个创新中心,由创新中心来主持引领整个金融科技的创新事业。将创新中心视作一个“安全空间”,在安全空间内,金融科技企业可以在实际场景中测试其创新的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营销方式,而不会立即受到监管规则的约束。

(三)金融科技监管的地方探索

为了给金融科技应用及相关监管规则制定探索经验,我国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先行。2018年12月,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决定在北京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广东省、重庆市、四川省、陕西省开展金融科技应用试点,之后各试点地区从项目申报等方面入手,稳步推动各项试点工作。

各地政府针对金融科技发展出台专项政策,落地金融科技示范区,为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2019年5月,北京正式启动“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核心区包括北展地区约30万平方米空间,将重点布局监管科技、金融科技、风险管理、金融安全和支撑金融科技的创新型专业服务。2019年12月,人民银行发布公告表示,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批复》(国函〔2019〕16号),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在北京市率先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探索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引导持牌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金融提质增效,营造守正、安全、普惠、开放的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环境。

2019年5月,浙江省发改委、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杭州市政府联合发布《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建设专项规划》,根据这一规划,杭州将积极推动金融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及应用,促进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产业数字化转型。2019年7月,重庆江北嘴金融科技港正式揭牌,搭建“金融科技标准化平台”和“金融科技基础技术平台”,打造“中新金融科技示范基地”和“金融监管示范基地”,助推金融科技与各行业深度融合。2019年10月,央行上海总部印发《关于促进金融科技发展 支持上海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指导意见》(银总部发〔2019〕67号),提出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金融科技生态圈,形成金融科技集聚效应。

五、国际金融科技趋势

2011年,金融科技概念首次提出,主要是指美国硅谷和英国伦敦的高科技公司通过使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

2016年,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首次发布金融科技专题报告,对“金融科技”进行初步定义,即技术带来的金融创新,通过创造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或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

此后,更多的机构也从自身角度对金融科技的涵义进行描述。比如,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NEC)表示金融科技是涵盖不同种类的技术创新。

2019年,各国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不断加大,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一)中小企业大数据平台加速科技信贷发展

金融科技信贷是金融科技创新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帮助传统金融机构突破现有模式对信息采集的束缚,基于中小企业的大数据平台(工商数据、税务数据、交易数据、法院数据等)进行分析,从而快速提升对信贷对象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定价的速度和能力,并有效帮助金融机构降低营销成本。

美国OnDeck是一家向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在线平台,可利用算法快速向中小企业放贷,其已在纽交所上市。2019年,OnDeck拥有包括PNC银行(全美第五大银行)在内的多家机构用户。美国另一家网贷“独角兽”Kabbage通过旗下Kabbage Platform专注于个人和小企业在线贷款。2019年,Kabbage收购了中小企业数据平台Radius Intelligence。

(二)金融科技监管多采用“创新优先”原则实施

各国金融监管者开始探索通过金融科技来进行日益严峻的管理挑战。目前,很多国家采用“创新优先”原则实施监管,其核心是建立容错机制,允许市场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试错性创新,营造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监管沙盒”则恰恰是其中一项有力工具。

除了上文提到的英国监管沙盒外,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地区相继推出“监管沙盒”,以鼓励和规范金融科技的发展。2019年,更多国家加入到这个队列中:2019年2月,巴林央行宣布启动监管沙盒,允许区跨链和加密货币企业入驻;2019年4月,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宣布推出金融沙盒计划;同期,奥地利财政部表示,考虑在未来推出金融科技监管沙盒;2019年8月,印度储备银行发布《监管沙盒授权框架》文件,宣告印度监管沙盒机制正式启动。

(三)AI技术加快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AI技术正加快在金融科技中的应用,一是在合规和风控方面,二是在智能投顾方面。

到2020年,全球金融服务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监管规定。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大数据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的信赖度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金融企业和机构采纳了人工智能的方式来处理银行的合规和风控业务。比如,汇丰银行引入英国金融数据分析服务提供商Quantexa公司的人工智能方案以协助其扫描海量客户及交易数据,从中发现洗钱、欺诈以及恐怖主义融资行为。2019年,渣打银行旗下创新、金融科技与风险投资部门SC Ventures(渣打创投)宣布参加监管科技创企Silent Eight的融资。Silent Eight主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反洗钱和反恐怖主义融资监测。

金融科技的另一个实践是以人工智能为基础技术,通过数字化平台为客户提供智能投顾,提升理财金融服务效率。2019年10月,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发出两张智能投顾运营牌照,批准澳大利亚公司Raiz Invest和泰国公司Robowealth Mutual Fund Brokerage Securities开展业务运营。2019年11月,美国银行巨头高盛集团宣布计划推出一款智能投顾产品,将这一服务整合到Marcus所在的在线零售银行部门中。

(四)数字货币发展速度加快

从比特币到现在的Libra(天平币),数字货币或者加密货币的发展正在加快。

美国的金融和科技龙头企业都在进军数字货币市场。比如,2019年6月18日,美国Facebook(脸书)发布Libra(天平币)白皮书。Libra的出现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与讨论,Facebook定位它是全球性的数字货币。但根据Facebook的披露,Libra将通过一揽子储备货币的兑换产生,这一揽子货币是美元欧元日元英镑、新加坡元,不包括人民币。Libra强化了美元的地位。除此之外,美国目前还有大量初创金融科技企业用区块链技术做跨国支付的应用,比如,Broadridge一家美国金融及证券系统整合服务商,最近并购了Shadow Financial Systems,该公司的业务给加密货币提供交易和清算服务。

面对Facebook发行Libra的计划,德国财政部长Olaf Scholz表示将引入 “e-euro”的欧央行数字货币,他认为国家核心主权之一就是发行货币,不会将其留给私人公司。2019年11月,一份欧盟文件草案显示,欧洲中央银行(ECB)正在考虑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

六、2020年中国金融科技展望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重大发展契机,金融科技化是基本趋势。展望未来,金融科技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

(一)5G将加快金融科技的应用

5G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最大的改变将集中在超低的交易延迟上,这增加了“即时金融”的可能性。极快的网络速度可以加快金融交易流程并提升效率,业务流程、风控流程都可以做到“无感化”。金融机构的运营、产品建设、金融服务等都将得到全面提升。

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5G网络的支持下将有更多可能性。5G网络万物互联的特点,可以促进金融行业在基础数据的采集上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大数据公司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对企业和个人的自然属性、经济行为等进行分析,衍生出覆盖性更广、可信度更高的金融信用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数据采集范围,为金融产品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跨区域协调监管与国际合作将加强

金融科技不断创新,相应的监管也在加快推进。由于金融科技业务跨市场、跨业态、跨区域,未来金融监管者将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领域的跨境监管与协作:一是以信息共享为目的,建立双边合作机制;二是以监管协调为目的,加强国家监管协同,防范跨国监管套利和全球性金融稳定风险。

在建立监管双边合作框架方面,新加坡与澳大利亚、英国和瑞士等国签署了双边合作条约,共享金融科技的新兴趋势以及监管创新方面的前沿动态。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建立了相应合作机制,实现金融科技多边服务目标。比如,中国银保监会与沿线国家签署了双边金融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助力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与外方银行积极合作。

国家外汇管理局总会计师、综合司司长孙天琦表示,要构建金融科技跨境金融服务的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各国金融市场开放,促进协同监管和规则统一,防范风险跨境传染。他指出,要加强协同监管,形成数字环境下跨境金融服务的全球监管标准。从全球层面看,要尽快推动建立全球统一监管规则,特别是在金融科技跨境金融服务领域,规则从无到有、从不一致到一致的时间要尽快、尽可能缩短。

(三)金融科技海外输出能力加强

近年来,伴随着移动智能手机的普及,中国金融科技产业发展快速,相比国外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金融业带来了机遇,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科技公司依托金融科技,服务海外用户,不断打通“资金融通”之路。未来,金融科技全方位海外输出能力将加强。

例如,2019年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以金融科技为抓手,加大海外业务的拓展力度。比如,中国银行建立的海外信息系统,支持横跨全球6大洲的海外机构业务,覆盖18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工商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建立合作机制,在资源整合、风险共担、统一规划原则下形成银团,确保“一带一路”倡议的金融科技服务管理、价格、融资机构统一。

以蚂蚁金服、腾讯金融、京东数科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也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对外输出移动支付业务和金融科技整体方案。比如,蚂蚁金服通过输出安全风控、数据分析等移动支付基础技术,已先后与印度、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打造当地版支付宝。腾讯旗下微信支付已在超过49个境外国家和地区合规接入,为“一带一路”沿线服务商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互联网活跃度、移动设备渗透率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东南亚、南亚部分国家也拥有较大的人口红利,中国金融机构和金融科技企业凭借在国内发展的成熟经验和国际领先的新兴技术,将把业务推广到更多市场。

(四)数字货币或将推出

在Facebook发行加密货币libra天秤币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焦点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打造的数字货币DCEP(Digital Currency Electronic Payment)也正式进入人们视野。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表示,目前我国央行推出的数字货币(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DCEP将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人民银行先把DCEP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金融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DCEP的意义在于它不是现有货币的数字化,而是M0的替代。它使得交易环节对账户依赖程度大为降低,有利于人民币的流通和国际化。同时DCEP可以实现货币创造、记账、流动等数据的实时采集,为货币的投放、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黄奇帆认为,人民银行对于DCEP的研究已经有五六年,已趋于成熟,中国人民银行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数字货币的央行。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年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任何情况下,《新华财经年报》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