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年报】2019年普惠金融发展及2020年展望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10日14:11分类:新华财经年报

新华财经北京1月10日电(新华社经济分析师成玲丽、刘琼、范珊珊)2019年,我国普惠金融聚焦助力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小微企业,成效显著。多部门协作,政策组合拳协同更加有力有效,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科技赋能,金融机构的产品与服务更加多元和便捷易得,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增加至五个,为全国层面普惠金融改革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20年是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我国的普惠金融将深入发展,服务将持续改善。大中型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业态将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提质增效。我国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将会进一步改变。普惠金融在促进金融回归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监管体系日臻完备,政策合力保高质量发展

新年伊始,李克强总理于2019年1月4日接连考察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普惠金融部,并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他在座谈会上说,要确保落实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

2019年,从政策层面来看,多部门出台激励和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扩大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覆盖面。2019年1月2日,人民银行发布《决定调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微企业贷款考核标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考核标准,自2019年起由“单户授信小于500万元”调整为“单户授信小于1000万元”。此举扩大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优惠政策的覆盖面,引导金融机构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使更多的小微企业受益。

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银保监会2019年3月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通知》,要求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实现农村金融与农业农村农民的共赢发展;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总体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要求各金融机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力度,支持返乡农民工等农村新兴群体的创新创业等。

通知要求开发性、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大中型商业银行要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和助力脱贫攻坚形成专业化的金融服务供给机制。城商行、民营银行要下沉服务重心,开发多元化、特色化乡村金融产品,提升服务便捷性和可获取性。保险机构强化风险保障功能,推进保险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化体制机制建设。这些举措进一步增强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有效服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

优化“两增两控”目标,推动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银保监会在2019年3月份印发的《关于2019年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中,强化对“两增”目标的考核,以全年完成“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较年初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较年初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年初水平”为目标;同时,加强对“两控”目标的监测和指导,以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水平和贷款综合成本,将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控制在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

通知要求各金融机构深化专业机制建设,落实授信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制度有机结合,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率未超过容忍度标准的分支机构,在无违法违规行为的前提下,对相关业务责任人可免于追责。这些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形成“敢贷、愿贷”的机制,提升基层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利率。2019年6月2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融资实际利率的措施,决定开展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会议要求推动银行降低贷款附加费用,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债券、票据等融资。会议要求,2019年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企业金融债券规模要大幅超过2018年,力争达到1800亿元以上。

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运用市场化改革办法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和解决“融资难”问题。8月17日,人民银行发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公告,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

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降费。2019年1月18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的通知》。此次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新政的突出特点是适用条件更宽、优惠税种更多。如小型微利企业的认定标准有所扩大,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并且同时符合年度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30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5000万元都可以被纳入小型微利企业。

在优惠税种上,将现行小型微利企业优惠税种由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扩大到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8个税种和2项附加。包括对月销售额10万元以下(含本数)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据国税总局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小微企业普惠性政策累计新增减税1164亿元。

优化完善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方式。2019年7月17日,财政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中央财政在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中每年安排20亿元支持试点城市工作,期限暂定3年(2019年-2021年)。对东、中、西部地区每个试点城市的奖励标准分别为3000万元、4000万元、5000万元。

10月28日,财政部发布修订后的《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办法指出,专项资金安排支出用于对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给予一定贴息。专项资金贴息的创业担保贷款额度由经办银行根据小微企业实际招用符合条件的人数合理确定,最高不超过3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这些做法旨在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撬动作用,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财政部数据显示,2016-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拨付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339亿元。

二、机构体系更加健全,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

2019年,我国普惠金融多元化广覆盖的机构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覆盖率进一步提升,产品针对性、适用性持续增强,金融服务可得性得到进一步改善。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增加至五个,为全国层面普惠金融改革进一步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普惠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2019年以来,针对乡村振兴、小微、民营企业的发展需求,金融机构发挥各自优势,扩大服务面。大型银行积极探索普惠金融组织架构创新,建立适应普惠金融服务需要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贴近基层的天然优势,不断向下、向小、向农延伸服务触角;非银行机构,尤其是保险和担保等行业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基础设施是提高金融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支柱和平台,金融机构通过设立网点、布设机具、设置便民服务点、流动服务站、助农取款服务点等多种手段,创新覆盖方式,提升服务覆盖面,促进金融资源均衡分布。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乡镇保险服务覆盖率为95.47%。

服务可得性进一步提升。可得性是普惠金融的关键要素之一。通过政策激励和金融供给侧改革持续发力,小微、三农领域金融可得性有效提升。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34.24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9.86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0万亿元,占全部涉农贷款的17.80%,较年初增长8.24%,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11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全国农业保险为1.1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约2.57万亿元。

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户数2086.4万户,较年初增加363.16万户;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39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1.3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20.81%,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0.9个百分点。

产品供给更加丰富。产品是获客的重要载体,也是客户信息流、资金流汇聚的焦点。各大金融机构通过产品创新,提供有效服务。例如农业银行青海省分行2019年5月推出了特色信贷产品“惠农虫草贷”,为农牧民提供专业的融资服务,该产品还可无本续贷。自2019年5月1日实行以来,在虫草采集季节,共发放“惠农虫草贷”1125万元,受益225余户,有效缓解贫困农牧民的燃眉之急。

保险公司针对特定群体,开发普惠性强的保险产品。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有14家财险公司开发了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或残疾人意外伤害保险。

数字普惠金融不断完善。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加快融合,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势头强劲,服务目标群体的能力显著提升。如人工智能已深度介入银行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科技赋能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成本。

如工商银行2019年打造了一系列企业级金融科技平台。包括人工智能、智能生物识别、物联网服务、区块链技术等,大力推进新兴技术与业务融合应用。贵州省农信社开发的“黔农云”系统,运用“信用工程+大数据+互联网”模式,实现农户存款、贷款7×24小时线上办贷,让广大农户足不出户,享受指尖上的银行服务。

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人民银行2019年8月20日首次发布LPR,到10月21日第三次发布,两个月时间,1年期LPR已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15个基点,5年期LPR较同期限贷款基准利率低5个基点。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效果的逐步显现,市场利率向贷款利率的传导效率提升。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1-9月,商业银行新发放的普惠贷款利率为6.75%,较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6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型银行贷款利率是4.75%,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下降0.68个百分点;同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3.56%,比2018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

三、各类市场主体创新产品,服务链不断延伸

(一)国有大行发挥普惠金融“头雁”作用

2019年3月,银保监会明确提出要发挥大型银行“量增价降”的“头雁”作用,确保2019年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30%以上。通过梳理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积极践行普惠金融政策,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已阶段性完成“小微企业贷款增长30%以上”的目标。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9月末,中国银行普惠贷款余额比年初新增1055亿元,增幅达35.4%;建设银行普惠金融贷款余额9025.84亿元,较年初新增2925.09亿元。截至11月末,工商银行普惠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4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近39个百分点。上半年,农业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1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6.45%。

作为国有大行中率先将普惠金融作为发展战略的建设银行,在践行普惠金融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除率先推出面向小微企业的“惠懂你”移动端融资平台,2019年9月又发布了“个体工商户经营快贷”、“云电贷”、“抵押快贷”、“交易快贷”四项创新产品。通过这些举措,给小微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融资便利和成本下降。12月17日,工商银行发布“万家小微成长计划”,全面推出以“融资+融智+融商”为核心的普惠金融服务2.0,致力于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加快自身经营转型。

(二)股份制商业银行加码普惠金融

虽然监管层对于股份制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并无强制性要求,但股份制银行加码普惠金融已成为趋势。招商、民生、兴业、光大、等股份制银行相继成立普惠金融部。业内人士表示,股份制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一方面是出于自身战略的考虑,另一方面则是监管层的激励。

以招商银行为例,该行经过多年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以金融科技为支撑、以服务小微为重心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之路。目前44家一级分行全部成立了普惠金融服务中心,有400多个小微金融服务团队为普惠金融客群提供专业化服务。截至2019年上半年,招商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突破4000亿元。

12月12日,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审批进度不透明等难点,招商银行推出特色应用软件—招贷App。该产品整合了招行零售信贷线上线下产品,为小微企业主提供全流程一站式线上服务,以及一对一专属客户经理在线咨询等一系列综合金融服务,重塑小微企业贷款流程,夯实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

(三)中小银行扎根基层,服务草根

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城商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这些银行扎根当地,精准定位,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脱贫攻坚,在落实普惠金融政策中,发挥了独特优势,成为重要力量之一。从2019年第三季度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数据也可看出,贡献最大的是农村金融机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加上城商行,占比更是超过二分之一。

如上海农商银行,作为全国首家在农信基础上改制成立的省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19年7月科创板正式开板时就根据科技型企业不同的成长阶段,提出全生命周期全价值链金融服务方案,促进优质科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全力支持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截至目前,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已超1900户。

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一直是普惠金融发展的焦点。地处江苏的邳州农商行,率先在当地实现服务网点全覆盖,目前全市490多个行政村共建了615个金融综合服务站,170个离行式自助区,配套金融POS机1800余台,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功能齐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渠道。同时,积极推进支农支小贷款投放力度,截至2019年9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246亿元,贷款余额167亿元,涉农及小微贷款占比达97.75%。

(四)保险公司发挥保障作用

保险是普惠金融服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各类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人身保险、涉农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服务三农领域,小微企业信用保证保险撬动银行贷款服务小微企业。这些保障功能助力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全国各省结合当地优势产业,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积极创新农业保险服务模式,不断满足农户多元化的风险保障需求。2019年4月30日,海南省印发《关于加快推进2019年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通过加大省级财政奖补力度,有效推进天然橡胶价格(收入)保险覆盖工作。2019年7月,内蒙古、山东等10省份也出台了省级财政对市县特色农产品保险的以奖代补政策。

2019年,各地继续稳妥推进保险资金支农支小融资业务试点,为小微企业和农业企业提供“保险+融资”综合金融服务。根据江苏银保监局的最新披露,2019年上半年,江苏辖内相关保险公司创新产品与服务支持小微,着力提升保险业普惠金融质效。人保财险、太保财险、紫金财险等保险机构共为1203家科技企业融资提供保证保险服务,提供风险保障24.63亿元。

(五)六类机构发挥差异化补充作用

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以及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为普惠金融的发展起到有益的差异化补充作用。

以融资担保为例,获评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的“劝耕贷”,由安徽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创立。该业务改变“抵押优先”的做法,构建“成长优先”的崭新信贷理念,从乡镇层面将“人品好、产品好、市场好”新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甄别出来,通过政府推荐、银行和担保公司共同核定额度,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样化资金需求,有效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等问题。凡涉农经营实体经营者都可以通过所在乡镇建档立卡进行申请 “劝耕贷”。

2019年安徽农担集团探索金融新模式,推出“双培双带·劝耕贷”,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中的党员予以优先提供金融服务,培养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同时推荐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优秀经营者加入党组织,增强产业发展和带动致富,引领农业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四、五年规划收官之年成效将更显著

2020年是我国《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将更加深入,服务将持续改善。大中型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业态将深入践行普惠金融,提质增效。我国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面将会进一步改变,有望建立起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普惠金融在促进金融回归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国家级普惠金融特色试验区将积累更多经验。2019年12月,国务院批准福建省宁德市、龙岩市和浙江省宁波市创建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加上之前批复的河南兰考和浙江台州,国家级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增加至五个。2020年这些区域的普惠金融发展改革将有序推进,为全国层面普惠金融改革积累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考核更加强化将推动普惠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据了解,根据监管机构对银行下发的2020年开展普惠金融的征求意见件来看,2020年银行需要上报除“两增两控”数据外,还需上报对小微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普惠业务在信贷业务中的占比情况等。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更加全面和严格的普惠金融考核标准将有利于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信贷投放力度加大和融资成本降低,有利于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2019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0年要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随着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制度等的落实,基层信贷“能贷、敢贷”,对小微、民营、三农等的支持力度将继续加大,普惠金融的投放力度将继续加强。同时,监管部门支持金融机构按照利率覆盖风险的原则进行合理定价,在此基础上加大结构性降成本力度。在政策激励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下沉客户群体,增加有效供给,提升服务水平,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将会进一步拓展。

金融科技步伐继续加快助力普惠金融服务效率。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8月印发的《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近几年金融科技工作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随着规划的后续实施,将对金融机构的科技创新带来积极影响。在不断优化服务质量的同时,金融机构将会持续拓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智能化、场景化、综合化发展。通过金融科技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成本较高、收益不足、效率和安全难以兼顾等问题。

普惠金融教育、权益保护将继续加强,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程度将更高。普惠金融的持续稳定发展,有赖于普惠金融文化的涵养和支撑。金融教育是培育普惠金融文化的主要渠道。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共同推动下,金融风险意识、信用意识和契约精神,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和能力将会持续得到加强。

重要声明

《新华财经年报》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报告依据国际和行业通行准则由新华社经济分析师采集撰写或编发,仅反映作者的观点、见解及分析方法,尽可能保证信息的可靠、准确和完整。任何情况下,《新华财经年报》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王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