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实现高速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转型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14日14:45分类:中国制造

新华财经北京1月14日电(记者余蕊)2020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年会近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应着力发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支柱产业,并改造升级现有支柱产业,实现从高速工业化到高质量工业化的战略转型。

图为2020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年会现场

多位专家认为,我国工业化水平实现了从工业化初期到工业化后期的历史性飞越,逐渐告别劳动力密集型和重化工发展阶段,走向以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为主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走完了发达国家100年的工业化进程。现在,我国进入科技创新自强、创新驱动转型的新阶段。”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说,“科技创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国家能不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建议保持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科技创新突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引擎;实施深度工业化战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0%以后,制造业所带来的技术渗透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外汇储备水平,都已经得到充分体现,服务业效率提高能够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引擎。此时制造业占比降低被认为是“成熟地去工业化”。否则会出现“过早去工业化”,而“过早地去工业化”会导致进入“中等收入陷阱”。

“因此我们不应一味强调‘去工业化’,而是应该实现从高速工业化到高质量工业化的战略转型。”黄群慧说,“高质量工业化能够更高程度体现新发展理念要求,解决工业化进程中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体现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需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建议发展“4+1”产业,即发展四个新兴支柱产业和改造升级现有支柱产业。其中“4”指新一代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支柱产业。“1”指机械、电子信息、汽车、化工、房地产、轻工纺织等改造升级后的现有支柱产业。

黄汉权预计,2025年我国新支柱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2.08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8.5%。其中,未来五年,四大新兴支柱产业的年均增速在11%左右,2025年增加值合计可达14.5万亿元,占GDP的10.7%。六大现有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后,年均增长4%左右,2025年增加值规模总量达到37.6万亿元,占GDP的27.8%。

民营企业是制造业的主力军。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银温泉建议,加快民营企业自身改革创新。制度创新方面,需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质量创新方面,需革新技术与工艺;组织创新方面,需推动生产组织方式现代化;管理创新方面,需营造知识社会的企业文化;营销创新方面,需适应消费型社会和技术进步。

有专家进一步将视角拓展到203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表示,2035年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有六大愿景,分别是创新全球化、服务数字化、消费健康化、智能制造化、城乡一体化和环境绿色化。为实现这六大愿景,穆荣平建议,政策方面,从创新政策向创新发展政策转变;动力方面,从需求拉动向“愿景驱动+需求拉动”转变;能力方面,需强化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系统创新能力。

会上,也有专家对2020年的全球经济形势进行了研判。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毕吉耀提示,2019年美联储己经连续三次降息,可能导致市场风险偏好上升和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重估。在美联储降息的带动下,全球已经有30多个国家的央行降息,压缩了应对经济减速的政策空间。目前,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债务率依然偏高的情况下,低利率的环境可能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稳定运行带来新的风险。

据介绍,2020首届中国宏观经济年会由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主办,中国经济导报社承办,中国平安集团支持,会议主题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经济”。(完)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李倩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