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南谯区:“保障+管理”让“老”卫生院焕发新活力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16日10:00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合肥1月16日电(记者吴慧珺)基层卫生机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自安徽省实施基层医改工作以来,滁州市南谯区巧借医改“东风”,顺势而为,创新财政保障机制,趟出基层卫生机构“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新路径。

此项基层医疗体制机制创新,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吃了定心丸,让“老”医院焕发了新活力。目前,滁州市南谯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工收入明显增加,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环境以及设备都得到进一步改善。

——“保障+管理” 趟出基层卫生机构新路

滁州市南谯区辖11个乡镇,其中9个镇以农村人口为主。有镇中心卫生院2个,一般卫生院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2015年之前,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采取“收支两条线”管理,财政只负担基层医疗机构职工的基础性工资,而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及各项福利则全部由医疗收入补充,“重医疗、轻公卫”,“重治疗、轻预防”的状况不可避免,但因为医技水平、服务能力等原因,患者对包括乡镇卫生院在内的基层医疗机构充满了不信任,医疗收入也普遍不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越来越难以为继,进而形成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怪圈。

为此,南谯区结合医改,创新“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财政按照编制内实有人数全额拨付人员经费,享受机关单位同等的综合考评奖励,使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保障与机关单位基本一致,从根本上保证了基层卫生院人员的收入。简而言之,就是按照国家对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总要求,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推向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行保障和管理。

据统计,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后,2016年,财政拨付了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员的全部工资,金额为2834万元(在编在职人员306人,退休人员180人)。2017年,实行综合考评奖励后,南谯区基层卫生机构人员的工资又有大幅度增长。2018年,在退休人员基本工资由社保发放的情况下,南谯区财政拨付给基层卫生机构人员的工资为4919万元(在编在职人员296人,退休人员169人),拨付的工资总量为“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前的3.1倍。同时,政策范围允许的福利也都如数发放。

“一类保障、二类管理”模式,使职工的收入显著提升。“过去没有财政保障,我们靠医疗创收,甚至有时一个月就拿600元工资。”腰铺镇卫生院产科医师马艳告诉记者,现在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待遇和公务员差不多,一年下来能拿到8万多元,自己还用住房公积金购置了新房。

“2018年,沙河镇卫生院职工的平均总收入已接近10万元,生活、工作条件得到了较好保障,职工工作积极性明显提升。”沙河镇卫生院院长杨波介绍说,“这在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之前是不敢想象的。”

——“引进+培养” 提升基层医护队伍业务水平

“过去由于基层卫生院条件差、待遇低,只能靠创收来维持基本工资等福利待遇,很多具有大专以上的医务人员不甘心在卫生院工作,想尽一切办法调离,造成了基层卫生院专业技术人员少、特别是真才实学专业人才更少的状况,存在大量的以工代技人员。”腰铺镇卫生院院长张际联说,实行财政保障前,卫生院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人数为零,大专学历仅占全部职工数的20%,中专占50%,无专业无学历者占30%;高级、中级职称人数为零,初级职称10人,无职称6人。财政保障后,在资金支持下可以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同时也有条件培训增强现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据了解,实施财政保障后的腰铺镇卫生院,既留住人才也激发了现有职工的学习积极性。该院目前在编职工19人,有研究生学历的1名,本科学历4名,大专学历8名,无职称的也只有1人。与腰铺镇一样,南谯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队伍均有进一步提升扩大。

“腰铺镇卫生院以前的人员组成是全区的一个缩影。现在我区基层卫生机构在编在岗职工中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203人,占比58.1%;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86人,占比81.9%,这其中还不包括处在管理岗位的专技人员。可以说,现在的南谯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队伍是专业的、过硬的。”南谯区卫健委主任程学武告诉记者,在实行“一类保障、二类管理”后,南谯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用人机制也更加灵活,队伍建设的渠道呈现多样化发展。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聘用了50人,比2014年多了37人。随着队伍的变大变强,服务能力和门诊量也迅速提升。龙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8年门诊服务量达到97175人次,比2014年多了55420人次,辖区内群众就近看病得以实现。该中心2014年业务收入为231万元,而2018年的业务收入为998万元。

与此同时,南谯区对人口集中的大型乡镇,进一步扩大和强化镇、村两级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对人口偏少的则朝“简而精”的方向发展。探索村级卫生室人员纳入乡镇卫生院统筹管理、统筹分配,实行“村办镇管”奖励政策。根据医疗体制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将业务收支结余统筹用于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同时扩大基层卫生机构的自主奖励权限,充分体现多劳多得。

——“一升+一降” 充分保障医疗机构公益性

随着南谯区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大幅下降,群众的就医费用明显降低,就医人次明显增加。这“一升一降”使医疗机构有了足够的发展资金改善就医环境,提升硬件水平,医院的公益性也随之得到强化。

2015年以后,地处边远山区的章广镇卫生院皇甫分院自行购买了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会议桌椅、空调,安装了电子显示屏等;另一地处山区的施集镇卫生院自行购买了空调、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改善了办公条件。

2018年腰铺镇卫生院新建医技综合楼、黄泥岗镇卫生院扩建医疗用房1500平方米,两项建设资金共计954万元,现已投入使用。2019年,南谯区相继投入了2000万元的综合医改资金以及1.5亿元的市五院新院区搬迁工程专项资金。珠龙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工程、大柳镇卫生院搬迁工程、腰铺镇卫生院担子分院转型工程等基础建设配套资金现已全部到位,各项建设工程也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如今,南谯区的各个乡镇卫生院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记者在施集镇卫生院门诊楼看到,三个全科诊室正在有条不紊地接诊患者。据施集镇卫生院院长刘明柱介绍,过去这个卫生院非常简陋,大型医疗设备保有量几乎为零,基本只能看个感冒,因此鲜有人来就诊。

“过去感冒输液一天需要七八十元,现在基本上就一二十元,门诊就医人次逐年增加。”刘明柱说。

“现在的卫生院管理方式更加灵活,使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资源,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乌衣镇卫生院院长谢传东说,“2018年,我们卫生院总收入是1283.66万元,较17年增长了12.8%,其中财政保障投入和医疗服务收入是增长的两个主要支柱。从收入的增长能看出,服务能力的提升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

“近两年,各基层医疗机构在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以及医疗、康复等基本医疗服务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也最大限度地适应了辖区群众的需求。”南谯区政协副主席张青告诉记者,以预防接种为例,2013年全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了44084人次,2018年服务人次为2017年的1.7倍,达74788人次。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