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环境”双发力助浦东新区实现目标翻番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0日08:55分类:新区

新华财经上海1月20日电(记者杨有宗)“七年翻一番,再造新浦东”。根据2019年6月上海市发布的《关于支持浦东新区改革开放再出发 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通过7年左右努力,未来浦东经济总量要突破2万亿元,实现翻番的目标。

据统计,2018年浦东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要实现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并不容易,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马春雷坦言,“一方面上海市要给予浦东开发开放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在政策上应放尽放、能放都放;另一方面,浦东自身要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基于更优政策、更优环境,希望浦东能努力实现更好发展,在上海经济社会中起到‘加油站’‘压舱石’‘发动机’的作用。”

政策发力 上海全方位支持浦东高质量发展

2019年以来,浦东新区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上海市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介绍,目前,浦东以全市1/5的土地面积、1/4的常住人口,创造了上海1/3的经济总量、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的金融业增加值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2018年浦东主要经济指标迈上重要整数平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马春雷表示,浦东承担着较多的国家战略,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的“推进器”“加油站”“压舱石”。2018年开始,浦东新区就在思考谋划如何在上海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扮演不一般的角色、实现不寻常的作为、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他说,《若干意见》立足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和人才减负松绑,激发创新潜力和市场活力,聚焦政府职能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科创中心建设、产业国际竞争力、高品质城区等在浦东有基础、对全市有引领示范意义的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并支持浦东系统实施管理流程再造,为全市深化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供经验。

记者梳理发现,《若干意见》提出的20条举措全方位支持浦东新区发展。其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领域主要是聚焦浦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科技创新、产业升级领域聚焦更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城区建设聚焦高品质生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一是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尖兵。支持浦东新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主要内容共5条:依法赋予浦东新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深化市场准入管理制度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深化政府综合监管创新;深化产业用地制度改革。

二是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积极探索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拓展,加大开放型经济风险压力测试力度,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以更大力度推进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主要内容共4条:深化重点领域开放先行先试;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打造联通全球的大平台;更好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

三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核心承载区。强化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融通发展,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参与全球协同创新,打造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不断推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促进成果高效转化的“首选区”。主要内容共3条: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构建更具吸引力的创新生态;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综合服务环境。

四是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新高地。坚持把高质量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提高经济密度,打造一批战略领先的现代产业集群和充满生机的创新企业集群,增创国际竞争新优势,主要包括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提升高端服务业全球竞争力。

五是建设高品质的现代化城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强城市吸引力。主要内容共3条:构建国际一流的枢纽型、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实现更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更加完善的“城市大脑”体系。

上海社会科学院区县研究中心主任陈建勋表示,浦东经过上一轮自贸试验区的探索,已经从开发开放初期的招商引资、基础设施推动改革,向制度建设与创新推动改革迈进。“尤其是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突出了标准化和透明化。这与此前具有时代烙印的‘特事特办’风格相比,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刘明宇表示,浦东开发开放至今,一些开发区、园区已到了城市更新阶段,同时产业价值链也随着企业的研发、总部管理、生产制造、物流采购等一系列需求转变,需要城市更新与产业更新一同展开新的布局调整。尤其当产城融合成为大趋势,传统的“一二三”产业划分将跟不上新型产业的发展节奏时,更需要浦东把握这次机遇,使城市配套和产业用地更适应新的产业布局。

浦东新区“出实招”引人才、优环境

位于张江的国际人才港2019年上半年已经开港。据悉,浦东国际人才港的理念是“以五颜六色的服务、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才、创造五彩缤纷的奇迹”,要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创新创业服务和在线服务的功能性平台,让企业和人才获得最佳体验、最高效率和最优服务,努力构建人才服务最优生态圈。

杭迎伟介绍,国际人才港的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才审批服务上“一网通办”。把所有79项涉人才的审批业务全部都纳入人才服务“单一窗口”。特别是在全国率先推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通过跨部门流程再造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进一步减环节、减时间、减材料,大幅提高审批效率,可以在5个自然日内完成工作许可、居留许可的审批。

第二,人力资源服务上“一站供给”。人才港围绕企业招人、用人提供优质的市场服务资源,加快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第三,人才创新创业上“一帮到底”。人才港聚焦科创中心建设,打造“双创加油站”的服务枢纽,深度链接张江科学城和浦东各类服务资源,汇聚人才流、项目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领域、全环节、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创新创业政策加快落地、创业项目加快发展、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而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杭迎伟表示,浦东新区的重点是加快探索“一业一证”改革。这一改革是证照分离改革的延续和深化。前期,浦东在工业品生产许可证改革方面率先探索了从“一品一证”到“一企一证”。杭迎伟说,他们把这种理念运用到市场准入管理领域,推出“一业一证”改革,围绕企业高效“办成一件事”,对政务流程进行革命性再造,目的是进一步“照后减证”,解决准入不准营的问题。

具体来说,“一业一证”就是把一个行业准入涉及的多个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比如以前企业要开一个宾馆需要办特种行业许可证、公共卫生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还要拿到消防检查的相应证书。每办一张证企业都要排队,都要填表。通过‘一业一证’改革,未来企业只需要一张行业综合许可证就可以开业了。这项改革影响面大、操作复杂,改革方案、试点行业和法制保障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研究和推进,力争尽快出台实施,进一步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杭迎伟介绍,2019年浦东新区重点要做到“五个100”:一是涉企审批事项全程网办100%全覆盖,努力在一次不跑、一次办成上下功夫;二是各类办事机构单窗通办100%全覆盖;三是街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个人社区事务下沉村居“家门口”服务站100%全覆盖;四是人工智能辅助涉企审批100%全覆盖;五是推出100个“秒批”项目,通过人工智能自动比对,消除自由裁量和人为干预,实现即报即批、即批即得。

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打造新增长极

马春雷表示,“我们曾经测算过,以现有的基础和全市对其支持政策,浦东每年保持7%-8%左右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加上临港新片区建设等这样的重大举措,‘七年翻一番,再造新浦东’这个目标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10月19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揭牌两个月之际,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布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共16条,以及集聚发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四大重点产业共40条支持措施,进一步推动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临港新片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突破、产业能力建设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多个方面。比如,对被评为国际首台的装备项目,按合同金额的20%-30%比例进行支持,支持额度不超过3000万元;对于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特殊重大项目,支持资金原则上不超过10亿元。  

而此次发布的集聚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航空航天产业的若干措施,则聚焦产业链核心环节以及目前受制于人的“国内空白”和“卡脖子”技术,以促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为核心,设计制定政策。  

在集聚集成电路产业方面,重点支持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力的集成电路企业在新片区设立研发中心和投资产业化项目,面向全球招标悬赏任务承接团队;在集聚人工智能产业方面,实施“临港新片区+AI”行动,吸引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新片区“先试先行”;在集聚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围绕高端“研发+制造+服务”布局,承接高端生物医药研发项目的产业化需求;在集聚航空航天产业方面,以大型客机和民用航空发动机为核心,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支持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航空航天类机构,在新片区设立研发中心和投资产业化项目。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陈杰表示,“1+4”产业政策覆盖广、精准度高、支持力度大,将释放新一轮政策红利,增强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推动临港新片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建成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