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江新区:以深化开放促高质量发展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0日09:01分类:新区

新华财经重庆1月20日电(王松涛 王开云)重庆两江新区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开放,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区经济运行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两江新区直管区共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18.7亿元,签约招商项目81个,合同投资金额达1666.8亿元。

实施智能化战略 引领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1000台机器人聚集在冲压、焊装、涂装、总装以及电池PACK和充电检测车间,贯穿了整个生产线的焊接、涂胶、滚边、工位间输送、大件的上料等环节……

这是2019年4月投产的金康新能源两江智能工厂的生产场景。这座工厂具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定制化和网联化四大特性,既提高了汽车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同时也减少了生产线的人工干预。在两江新区,这样的场景正逐渐成为常态。

两江新区产业促进局副局长罗斌介绍,新区的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如今正在借助智能化手段向着新能源及智能网联目标前进。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新区智能网联汽车实现总产值22.3亿元,同比增加210%。两江新区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等打造智能产业集群已初现成效。

2019年上半年,新区数字经济产业营收702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增长8倍,人工智能产业和智能网联汽车增长2倍,智能硬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产业增长一倍。

目前,新区已集聚规模以上电子企业39家,其中智能终端5家,电子核心部件及其他34家,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显示面板、智能终端为主干的“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群,包括依托纬创、旭硕、仁宝打造的年产量6000万台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依托京东方、莱宝、康宁等企业打造的500亿元级显示光电产业集群,以及依托奥特斯、四联集团、超硅半导体等企业打造的500亿元级电子材料产业集群。

两江新区还坚持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积极培育、引进数字经济类企业。园区集聚了云从科技、猪八戒等独角兽企业,软通动力、海云数据等高科技创新企业在内的数字经济类企业4000余家,正在加快建设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应用高地。

位于两江新区龙兴片区的两江协同创新区,重点引进了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利时鲁汶大学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院所相继签约落户。未来这里将打造内陆地区科技创新示范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国际科技交流合作高地以及一流创新资源聚集高地,为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为支持创新,新区还出台若干创新驱动发展政策,将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复审进行奖励。对于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次认定通过企业,将给予30万元的奖励;高新技术复审企业通过复审后的,给予10万元奖励。此外,为吸引人才,两江新区设立了每年不低于1亿元的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与激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经营管理、创新创业、名师名医等各类人才。

截至目前,两江新区已聚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234家,国家级创新基地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5家,科技型企业突破1000家。

打造多个开放平台 实现融合发展

2019年8月16日,一班从两江新区果园港装满集装箱的列车抵达波兰城市波兹南,为当地市场提供了41集装箱的液晶电视半成品、液晶显示板及主板等产品。

一个星期之前,陆海新通道(果园港)班列也在此地实现了常态化运行,25集装箱的锰铁、硫酸二钠、玻璃纤维等产品通过果园港被陆续运送至孟加拉等世界各地。

这一系列具有突破性意义的事件背后,折射的是国内最大的内河水、铁、公联运枢纽港——两江新区果园港将建设成为“世界中转站”。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副总经理黄继表示,目前果园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连接太平洋,开辟了190多条国际线路,可通达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经果园港,由陆海贸易新通道到越南的时间由原来20天缩短为不到10天;由果园港到上海外高桥码头的船运时间由过去12天缩短至8天,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性价比更高的通道。

这让重庆的企业获益良多。“以前的物流速度真的很慢,我们也不得不经常拒绝必须在短时间内交货的订单。”重庆长安民生物流公司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王成华表示,“现在我们几乎可以和国内外的每个人做生意。”

果园港是两江新区开放平台的一个缩影。两江新区将全力打造果园港、两路寸滩保税港、江北嘴金融中心、悦来国际会展中心“两港两中心”四大开放平台,同时依托作为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核心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核心区的优势,全方位促进两江新区乃至重庆的对外开放进程。

2018年11月15日,一架A320NEO飞机降落在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目前已有9架飞机通过“保税+融资租赁”的方式落地重庆。促成这种飞机租赁新方式的,是两江新区运用已有开放平台进行的一次“完美配合”: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推动春秋航空、重庆航空与新加坡中银航空租赁公司合作;中新互联互通项目、自贸试验区两大国家赋予的开放平台确保“先行先试”;江北国际机场、国家一类口岸、保税港区空港功能区三大功能平台相互配合,得以让重庆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率先开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

多个开放平台的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两江新区吸引新兴产业集聚的“磁石”。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商汤科技人工智能等重点项目实现落地,智能产业加速在重庆集聚。航空、健康、金融等高端产业集群也正在加快形成,对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示范带动效应正在显现。

两江新区加速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正在拉近两江新区乃至重庆与世界的距离,为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全新的路径。在重庆保税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市民可以买到4.5万多种全球商品。这些商品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经过海关检验检疫后储存在保税港区的保税仓库内,随时为柜台补货,满足市民消费需求。

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副院长曹柯介绍,德国某工业测量有限公司诉某国际租赁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在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与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事调解中心的联合调解下,达成了调解协议。因为该案件属涉外案件,传统模式下审理流程非常复杂,最快也需要1年时间才能结案。但在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的推动下,不到2个月,该案就成功结案。

新区还创造性地推出诉讼、仲裁、调解三位一体的对接机制,这在重庆尚属首创。“在重庆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涉外案件的数量必然会逐渐增加。因此,推出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将更有利于为企业及个人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帮助国内企业更好地‘走出去’,也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渝投资兴业。”曹柯说。

据两江新区法制局副局长邓凌介绍,新区已经制定53个相关规范性文件,先后落地了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仲裁中心等国际化商事纠纷解决平台。全国首家实现自贸区区域全覆盖的专业化法院——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已累计受理案件7147件。

除国际化、法治化外,便利化也是重庆两江新区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任务之一。

2018年7月,两江新区正式推出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除涉及前置审批事项、需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核准的企业名称外,不再实行企业名称预先核准,代之由申请人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有关规定自主拟定名称,并通过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系统对拟申请使用名称进行自主查询、比对、判断、申报。

此外,两江新区着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建立了统一受理平台,实现跨部门、跨领域业务受理信息互通,提高网上审批效能。新区70%的政务服务事项已实现“一窗综合受理、分类审核办理、统一窗口出件”。通过精简环节、压缩时限,实施“互不为前置”“承诺免审”等措施,辖区内一般工业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14个工作日以内,社会投资类项目压缩到34个工作日以内。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