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产业扶贫:多措推动 典型带动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0日09:21分类:中经观察

新华财经石家庄1月20日电(记者刘桃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五个一批”工作举措第一项,是衔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防贫防返贫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河北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按照巩固覆盖率,提升收益率,增强带动力的工作思路,采取抓产业培育、抓主体带动、抓机制创新、抓科技支撑等多项措施高质量推进产业扶贫工作。

在产业培育方面,河北多地依托自身优势资源,探索发展出一系列特色产业。

邢台市内丘县大力发展苹果产业。该县在河北农业大学已故教授李保国的支持下,打造了中国驰名的“富岗”苹果产业品牌,建立“龙头企业+技术帮扶+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土地流转+入股+打工”三种帮扶模式,在侯家庄乡种植苹果树3万亩,直接带动周边30余个贫困村的1000多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保定市涞水县立足旅游资源,大力实施“双带四起来”工程,即“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把产业培育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利益联结起来,把文化和内生动力弘扬起来”,彻底打破了贫困乡村“久困成习”的生活方式,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技能,实现65个贫困村出列、5946人脱贫。

邢台市威县出台政策、构筑平台发展电商扶贫,实现电商服务站带贫、网站带贫、产业链带贫、龙头企业带贫,以电商促扶贫产业发展。坚持“扶贫先扶智”,通过开展培训,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就业创业能力。

在主体带动方面,各地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主体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

张家口市蔚县立足小米传统产业,引入世界五百强龙头企业益海嘉里,与当地企业实施联营,制定了《蔚县贡米产业发展规划》,打造3万亩贡米生产基地,发挥企业渠道、品牌优势,注册“金龙鱼·蔚州贡米”品牌,实现产业增收。

石家庄市行唐县发挥合作社带动作用,以土地托管为抓手,通过托管贫困户的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公司负担“种管销”费用,农产品售卖后,扣除托管费,剩余利润返还贫困户。现已完成土地托管2.5万亩,帮助478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并带动有劳动能力的180余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再就业。

张家口市尚义县支持企业与燕麦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成立燕麦产业化联合体,统一种植管理标准,实行订单管理,对贫困户实行价格“兜底保障”,依托产品销售量,建立产业扶贫基金,支持政府扶贫事业,累计帮扶贫困村44个、贫困户4598户、贫困人口9031人。

在机制创新方面,邢台市威县“金鸡”扶贫模式最为典型。威县政府与北京德青源公司合作开展蛋鸡养殖,县政府流转土地、筹资(财政涉农资金、农发行贷款)建厂,德青源公司租赁运营,每年按照固定资产总投资额的10%向县政府支付租金用以扶贫,同时企业设立扶贫就业岗位、带动扶贫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

在科技带动方面,保定科技驿站最为典型。保定市政府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协议,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驿站开展“培育一个特色产业”等“六个一”帮扶工作,整合高校人才、技术,以及地方土地、劳力和企业资金、管理等优势资源,打造农村“双创”基地,为扶贫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目前,全市已建成驿站30家。

据介绍,河北省产业扶贫工作已取得一系列成效。一是优势产业形态初步形成。贫困县的扶贫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普遍培育了1-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优势的扶贫主导产业。二是产业带贫能力稳步提升。平均每个贫困县培育年销售额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超3个,市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25家,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扶贫产业园超17个,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三是典型模式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在上述一批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有效提升了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的质量水平。

据统计,全省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覆盖率由2017年的76%提高到2018年的100%,带动全省125.4万贫困户、321.4万贫困人口增收,贫困发生率由9.84%降至0.78%。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办主任通占元表示,河北省产业扶贫虽取得一系列成效,但短板依然存在。一是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各地农田水利、加工营销设施不配套,产业发展起步晚、链条短,还没有形成成熟完善的产业体系。二是项目管理还不到位。产业扶贫项目从申报入库、审批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还存在不精准、不规范、效果不显著等问题。三是加工增值率低产销对接不顺畅。贫困地区加工增值意识弱、谋划少、开发的产品种类少,在销售上缺乏有效组织、信息不灵、对接市场不畅。四是带贫能力有待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连贫带贫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同程度存在“一股了之”等问题。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问题,强弱项、补短板,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提升扶贫产业质量水平。”通占元说。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