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以改革打造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

中国金融信息网2020年01月21日09:24分类:新区

新华财经兰州1月21日电(记者张新新)经济总量从2011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05亿元,年均增长26.7%,经济增速位列国家级新区前列,远高于全国和甘肃全省平均水平……这是兰州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以来交出的一份靓丽成绩单。7年来,兰州新区以打造综合改革先行区为契机,先后实施了管理体制、干部人事、行政审批等改革,着力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现代化新区,目前兰州新区已成为甘肃改革创新的一个典范和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从“一张白纸”到产业新城

兰州新区地处兰州市北部的秦王川盆地,距离兰州主城区有近70公里的距离。原本这里只是一片荒滩和农田,没有一片建成区,但却有兰州周边最大的一块高原盆地,空间开阔、地势平坦,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

2012年8月,兰州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并被赋予“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

7年来,兰州新区围绕“经济新区、产业新区、制造新区”的目标,加快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工、新材料、大数据、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等九大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实体经济规模。

2018年,兰州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5亿元,增长16%,增速在国家级新区中位居第一;固定资产投资310亿元,增长20%;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2亿元,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6亿元,增长14.8%。

2019年,在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兰州新区经济增速却逆势上扬。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升至1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1.6%,进出口额增长108%,甘肃经济增长新引擎的作用逐步显现。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相关产业的建立,兰州新区人气逐渐集聚,住房市场也由无人问津到一房难求。据兰州新区管委会提供的数据,2019年1至9月,兰州新区共网签销售商品房12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0.38%。1至9月,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为5536元/平方米。2018年在兰州新区购房者中,甘肃省内(不含兰州新区本地人口)购房比例约占40%,省外购房者占到了30%。

打造甘肃改革“新地标” 释放经济活力

2019年6月初,总投资2.37亿元的兰州康鹏威耳医药中间体项目与兰州新区洽谈,7月2日在兰洽会上签约,7月10日在兰州新区政务大厅签订承诺书,次日即开工建设,从洽谈到开工仅用时1个月。

而这都得益于兰州新区推行的企业投资“承诺制”改革。兰州新区全面推行的“承诺制、零收费、信息化、代办制”和“区域评估、多评合一、多图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简易审批,企业投资审批事项精简为13项,“承诺制”项目审批时限压缩至26个工作日,土地供应时限压缩至26天,招标时间压缩至20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办结,307项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承诺制”改革只是兰州新区打造“管理效率最高、服务水平最优、运营成本最低”的现代化新区综合改革的一部分。7年来,兰州新区推行了机构管理、干部人事、行政审批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树立甘肃改革“新地标”。

兰州新区按照“小政府、大部制”原则,精简设立21个工作部门和法检机关,承担市一级政府经济社会管理各项职能,彻底取消管理性事业单位,以不足市州1/5的人员实现了规范高效管理。兰州新区还创新了干部人事制度,全面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考核、全员绩效工资,绩效考核结果与收入分配、职务升降、岗位调整、职称竞聘、评先选优、人员辞留“六挂钩”,同级同岗月绩效工资差距达35%,以此来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此外,兰州新区还全面兑现全方位、普惠制、持续性产业发展扶持奖励政策,累计为63家企业兑付奖励资金41.2亿元;实行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项目前期费用下降70%。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降至16%,工伤保险费率在现行标准基础上下调20%。实施增量配电和水务一体化改革,用电成本降幅达30%以上。试行弹性出让、租赁或先租后让等土地供应方式,有效降低了土地成本。

兰州新区还在甘肃率先出台了加强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搭建政金企合作平台,建立实体经济企业库,多方位支持诚信企业。2018年累计向62家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80亿元,支持各类企业融资242亿元,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的改革让兰州新区的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也得到了外界的认可。2019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高峰论坛上,兰州新区获评“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新区”。

7年来,兰州新区共引入产业项目660个,投资总额3180多亿元,累计完成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近1700亿元。目前已引进益海嘉里、正威集团、中国移动、绿地集团、青岛啤酒等三个500强企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民营500强企业)28家和上市公司35家。近三届兰洽会上,兰州新区共签约项目183个,投资总额1104亿元。新签项目当年开工率从2012年的不到37%提升到2018年的65%。

行政身份和行政主体资格不明成改革掣肘

7年来,兰州新区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推动了一批重大改革事项落地见效。但是自兰州新区成立以来,其隶属关系是“省管”还是“市管”一直没有明确,行政身份和行政主体资格也不明确,体制机制不顺畅,已经成为兰州新区改革的掣肘。

据了解,由于兰州新区没有独立的行政区划,也没有行政身份识别权限,所以不具备独立的行政主体资格,导致中央、省市大部分政策不能直接落实到新区,必须依靠兰州新区所在的永登县、皋兰县的行政身份开展工作。一方面,项目建设上层层上报、层层审批,工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兰州新区经常面临省、市、县多头检查、多头追责,遇到困难又相互推诿的情况。

2010年12月,甘肃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设立兰州新区管理委员会,为正厅级建制,享有市一级的行政管理权限。”但迄今为止,兰州新区管委会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管委会及其工作部门具有的行政职权,都没有地方性法规予以明确授权,导致新区在行使行政管理权时缺乏法律依据,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受到质疑。

针对兰州新区管理体制不顺畅、多头管理、多头追责的现象,兰州新区的部分干部建议,要发挥甘肃省兰州新区规划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的作用,理清“省管”和“市管”事项清单,以解决多头检查、多头申请以及相互推诿的问题。同时,调整行政托管范围、增加县级行政架构,逐步推动兰州新区成为行政区建制,使兰州新区享有行政身份识别权限。

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服务民族企业,助力中国品牌

新华社品族品牌工程

[责任编辑:卫婧]